Sunday, January 31, 2010

举重若轻的心灵鸡汤——读《没关系,没关系》





“淡淡的色彩、平和的叙述、温馨的画面,本书充盈着浓浓的爱意,传递着足够琢磨一生的哲理。”

“把这本书交给孩子。让他从中学会豁达和容忍,学会平等和友谊,学会爱和被爱。人生的路上没有一望无际的平坦,只有不可预知的磕绊。当孩子面对坎坷是,他做好承受的准备了吗——‘没关系,没关系’,我们应该传授给他这句破解困难的咒语。”

——蒲蒲兰绘本馆


儿童需要文学吗?需要。
儿童需要怎样的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
那么,儿童文学是什么?

中国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教授在《儿童文学的本质》这么说道,“儿童文学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举重若轻、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朱教授曾进一步形象地描述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儿童文学作家的笔提起来时是很沉重的,因为他有很深刻的人生体悟要传达给小读者,但下笔的时候却要非常的轻,要深入浅出,用儿童的语言述说深刻的意涵。”

可见,要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非常难,要遇上优秀的儿童文学也不容易。我很幸运,遇上了一些,其中一本叫《没关系,没关系》,是日本伊东宽先生的作品。这是一个小男孩在爷爷陪伴下的成长故事……

“男孩有一个爷爷,一个与他朝夕相处的爷爷。他们天天一起出去散步。尽管他们只是在家附近慢慢地走,却仿佛是在深深的大海里或者遥远的高山上探险,非常快乐!爷爷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像老朋友一样打招呼。日复一日,爷爷拉着他的手,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渐渐的男孩发现:新事物越多,叫人为难、可怕的事情也越多。邻居阿健无缘无故打他,爱摆架子的小久美一看到他就做鬼脸。狗张着大嘴冲他叫,汽车刷地一声从他身边擦过。后来,他知道了飞机也会从天上掉下来,可怕的细菌到处都是。无论多努力识字,到哪儿也都还有不会读的字……男孩有时觉得,也只能这样了,没法长大。而每每他不如意时,爷爷总是紧紧握住男孩的双手,像念咒语似地嘟哝着:‘没关系,没关系。’不知不觉中,他明白了:没必要勉强自己跟别人一起玩;即使语言不通,心灵却能相通;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坏。他相信:总有一天会读懂那些很难的书;会遇到更多更多的人和动物,草和树。

这个充满慈爱与豁达的爷爷就像一棵苍天大树,无微不至地守护著小男孩。然而,有那么一天,爷爷倒下了,躺在了病床上,挂著点滴。男孩长大了很多,爷爷却老了不少。这一次轮到男孩握住爷爷的手,反复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啊,爷爷!’他送给爷爷那束朝气蓬勃的花,在爷爷的病床边上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温馨,生命的轮回交接出爱的圆满。”

是啊,这是一个慰籍心灵,呵护成长的温馨故事。始终忘不了爷爷那悠然自得的身影,那抹始终不变浅浅的微笑。还有爷爷牵着男孩,男孩挽着爷爷的一幕又一幕。看着封面上相互依偎的爷孙俩,我想起另一本同样以祖孙情牵出成长的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

与《爷爷一定有办法》中那位屡次化腐朽为神奇,助小约瑟解决问题的爷爷相比,《没关系,没关系》中那位穿着淡蓝色长衫与浅褐色宽松长裤的爷爷显得平凡无奇。这位爷爷只是静静地牵着男孩的手,在家附近慢慢地走,偶尔停下脚步,向虫子和小动物亲切问好,向花花草草致意。当男孩遭遇生活上的不顺,爷爷没有挺身而出代为解决。爷爷只是蹲下身子,紧紧地握住男孩的手,像念咒语似的嘟哝着:“没关系,没关系。”而这神奇的咒语却让男孩拥有源源不绝的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上的挑战。

呵护成长,不正是这位爷爷正在做着的吗?给男孩跌到的机会,给男孩自己站起的权利。可你说这是爷爷对男孩的放纵吗?不是的,爷爷给了男孩一起探索的时间,给了男孩重新站起的勇气,给了男孩乐观的榜样。一位豆瓣网友说得好,“愿全天下,都有这样一个传承勇气与信心给后代的好爷爷。”我比较贪心,我愿全天下的成人都像爷爷一样,都能呵护成长。

这样一个承载着深刻情感与哲理的故事,是独特绘图与诗意文字的完美艺术结合。淡淡的色彩与稚拙的绘图贯穿全书,给人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作者似乎要告诉读者,在成长过程中,天空总是明亮的。不熟悉绘本的读者也许会质疑,这作家的画工太不济,看上去就是小孩子的作品,太幼稚,不成熟。但其实这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正是作者伊东宽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他认为儿童才能画出来的那种天真、清净、奔放的画最宝贵。于是,他一面用成熟作家的眼光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一面追求那种能够与小读者共鸣的纯洁的情境,获得了广泛读者的青睐。”(红泥巴书评)

第一次翻阅《没关系,没关系》让我在合上书本之际热泪盈眶,一颗心暖烘烘的,激动不已。没想到,此书在接下来的每一次重新翻阅还是能触动内心最深处,每一回翻至最后一页,看着男孩握着爷爷的手那一幕,我的眼眶都要为热热的泪水浸湿。这样的书,我还是头一次遇上。

最后,仅以中国一位网友写的一段话来表达我内心深深的感动,“读书,读孩子的书,总会有如当头棒喝一般的感觉,真也是本好书,奇书。 喜欢着,感动着,品味着。希望你也能喜欢。”



书名:《没关系,没关系》
作者:【日】伊东宽

翻译:蒲蒲兰

出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Friday, January 29, 2010

震撼人心的无字书——读《海底的秘密》





“卓越的故事,非凡的绘图,一流的书。在孩子眼中,海洋将不再只是海洋。”

——Fuse Number 8

“变化多端的取景方式,从大远景、远景、中景到特写;大小、宽窄不同类似漫画式的方框分割;叙述中溶入戏剧与动态元素,强化了故事的主题。跌宕起伏、别出心裁的一本书,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等待被述说的传说。”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


蓝天白云,轻风拂面,眺望碧波荡漾茫茫大海,你看见了什么?

嗯,你也许看见了大海的潮起潮落;你也许看见了海浪拍岸激起的朵朵浪花;你也许还看见了海上漂着的一叶扁舟,一个戴着斗笠的人在舟上垂钓……就只有这些?

海底呢?大海的最深处又有着何种风景呢?

看不到?没关系,肉眼无法抵达的地方,我们让心眼去探索。尝试闭上眼睛吧,尝试让想象天马行空,尝试在脑海中尽情编织绚烂的海底世界。这一回,你看见了什么?

嗯,你看见了善解人意的美人鱼,你看见了可爱动人的小丑鱼,你甚至还看见了调皮好玩的水精灵和金碧辉煌的东海龙宫!不妨让想象再大胆一些,不妨让海底再精彩一些吧。

《海底的秘密》正是这样一本蕴含惊人想象力的绘本。西方著名书评人Travis Jonker如此评价这本书,“除了大卫•威斯纳的《海底的秘密》,再也没有更好的例子能说明何谓‘狂放不羁’的想象力。”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不平凡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的海滩上。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少年在海边捡到了一架古老的水下照相机,他把相机里的胶卷冲印了出来。神秘的相机冲印出让人目瞪口呆的照片:一条机械鱼游在一群普通鱼群中;八爪鱼捧着一本故事书坐在沙发上,四周围着等着听故事的一众海底生物;一尾硕大的充气鱼如热气球般,载着几条小鱼在大海上空漫游;一群戴着奇异头罩的外星人正在海底观光,一些围着海马拍照留念,一些骑到了鱼儿的身上,在他们身后是一架飞碟……

一张又一张不可思议的照片不断冲击着少年的思维,同时也在挑战读者的想象力。精彩并没就此打住。少年翻到最后一张照片,那是一张乍看之下似乎比较正常的照片:一个女孩手持着几张照片,对着镜头露齿微笑。然定睛一看,这照片暗藏玄机无数!少年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找到了照片上的线索。照片中女孩手上拿着一张男孩的照片,这照片中的男孩手上又拿着另一位女孩的照片。照片在显微镜下以这样的形式不断重复,说明这架相机已经借助大海的潮汐漂流,辗转流传于十一位少年之手——每个少年都手举前一个传递者的照片拍下一张新的照片。看懂这些后,少年也按照前人的方法拍下一张照片,然后将相机抛回大海。相机辗转漂流,由乌贼、鲸鱼和河马带到海底继续拍照,又由鹈鹕、海豚带到海面,它到过火山岛屿、日本和南极……最后又被海水冲上了一处海滩,终于又来到岸边一个女孩子的面前……

诚如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教授所说,“这是一个颇具创意且引人入胜的故事。”有必要说明一点,这是一本无字书。全书没有一个字,完完全全用图画在说故事。此一特点要求书本的图画必须拥有强大的故事表达力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否则就无力驾驭如此一个饱含无穷想象力的故事。面对这样的挑战,大卫•威斯纳无疑是成功的。他在绘图方面采用了一种极之写实的素描画风,以一幅幅逼真的图片来叙述这个以“照片”贯穿始终的故事。这样的画风让整个故事变得格外真实,让读者在不自觉中对故事产生信任。然而,他却又在自己营造的真实之中嵌入了数张不可思议的图片,让读者在极度矛盾中迸发出兴奋与疑惑,这也许正是大卫•威斯纳想要获得的艺术效果吧!

除了统领全局的朴实画风与奇妙构思以外,作者对书中每一幅画可说是精雕细琢、惨淡经营,对每个细节都追求尽善尽美。怎么说呢?当故事发展到少年开始端详一张张刚冲印出来的照片时,绘本的图框样式转换成了粗黑的外框,借着单独的页面展示一张又一张不可思议的照片。此外,当少年运用显微镜观察照片时,作者也巧妙地让照片随着倍数的递增而逐渐模糊,最后几张图片甚至出现“爆格”的效果,可谓用心甚细。

在《海底的秘密》中,大卫•威斯纳也延续了一贯的个人绘画风格。对此,台湾艺术工作者宋珮做出如此评价:

“威斯纳善于运用图画书的版面,在跨页或单独的页面上,运用类似漫画书的分框分割,画出大小、宽窄不同的画面,连贯而成图画,形成故事进行的节奏。此外,在每一幅画面上,威斯纳又用类似电影镜头的取景方式,接着大远景、远景、中景到特写的灵活调配,描述场景变换,以及各个角色的经历和他们的心理状态……而镜头的角度,从俯视、平视到仰视,则让读者在阅读时,对画中角色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海底的秘密》于2007年为大卫•威斯纳赢得了其创作生涯中第三个凯迪克金奖。三次金奖,两次银奖,这样的成就在象征美国绘本界最高荣誉的凯迪克奖史上无疑是巨大且惊人的。大卫•威斯纳已经走入世界绘本史册,为绘本发展做出划时代的贡献。也因为他的横空出世,无字书迈入了新的里程碑。且看他在凯迪克奖的获奖感言里如何阐述其看家本领“无字书”:

“无字书的文本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奇特的经验,因为作者无法说故事,读者必须自己看,所以读者才是主要说故事的人,至于读者对于故事的结局或判断已经不是我所在乎的,因为我想说的已经全部在那本书中了。”

阅读《海底的秘密》,走近大卫•威斯纳,感受无字书震撼人心的魅力吧!很欣赏西方书评界的一句评价,“读了《海底的秘密》,孩子再也不会以同样的眼光面对大海。”浪漫而贴切。



书名:《海底的秘密》
作者:大卫.威斯纳
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0

对传统家庭伦理幽默而尖锐的讽刺——读《朱家故事》




“一个几乎颠覆了传统家庭伦理的玩笑,细节上变化的视觉游戏营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虽然讨论的是一个关于性别歧视的严肃话题,但作者将故事讲述得趣味横生。

一个非常棒、非常幽默有趣的故事,同时又是以绝对认真的态度讨论了无聊、懒惰的大男子主义。”

——英国《卫报•好书推荐》


家里的衣服,是谁洗的?是妈妈?
客厅的地板,是谁抹的?又是妈妈?
丰富的三餐,是谁准备的?还是妈妈?

打扫房间、整理床铺、洗衣服、晒衣服、熨衣服、吸尘、下厨、洗碗……只要是有关“家务”的工作,都是妈妈一个人在干。这是朱家的情况,相信很多家庭也一样。

朱家没其他人了?不对,家里还有一个爸爸,两个儿子。

那,父子三人都不做家务吗?嗯,朱先生要去上“很重要”的班;儿子要去上“很重要”的课。所以……“不重要”的家务就留给“游手好闲”的妈妈吧!

朱先生做完“很重要”的工作回到家,只会大声喊:“老太婆,晚餐呢?快点儿!”;有样学样,孩子们上完“很重要”的课回到家,也只会大声喊:“妈,晚餐呢?快点儿!”吃完晚餐,父子三人就瘫在柔软的沙发上,顶着圆滚滚的肚子,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妈妈呢?妈妈在寂寞的饭桌前静静地清理碗筷,然后默默地将脏衣服塞进洗衣机,又悄悄地熨过一件又一件的衣服。

这父子三人,是否让你想起了一种动物?没错,是猪!是好吃懒做的猪!说也奇怪,这个家也悄悄迎来了不可思议的改变。先是朱先生的影子显现出猪的形态,接着是壁纸上的朵朵小花化作只只红猪,然后连墙上一幅名画中的王子也成了一头猪!

“你们是猪!”妈妈走了,留下一张纸条。短短四个字,写着长长的控诉。就在这个时候,改变来到高潮:父子三人霎时间成了三头耳尖鼻圆的猪!

他们花了好几个小时做晚餐,得到了四个字:“难吃死了!”
他们花了好几个小时做早餐,还是那四个字:“难吃死了!”

他们从来不洗碗盘,他们从来不洗衣服,房子很快变得像猪圈一样。厨房里的猪时钟,盥洗盆里的猪水壶,客厅里的猪沙发,书房里的猪挂灯、猪壁纸、猪电话……还有还有,甚至窗外的树林与月亮都变成了一头头的猪!四面埋伏,成群的猪突然涌现,充斥房子任何一个角落。“朱”家俨然成了“猪”家。

没有了妈妈,父子三人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直到房子里没有食物可吃了,三人还沦落到趴在地上,甚至钻到沙发底下,用鼻子哼啊哼的,只为了闻一闻,找一找残渣剩菜。

没有妈妈的朱家三人组,要如何逃离“猪”的生活呢?一怒之下离家出走的妈妈会回来吗?她愿意继续当朱家的“黄脸婆”吗?惊喜就留给有幸翻阅此书的读者吧。但我可以保证,这个故事拥有一个完美而又出乎预料的结局。合上书本,会心一笑之余,您会惊叹作者的巧思妙想。

《朱家故事》是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对于安东尼•布朗最多的一句评介,就是他“独一无二的超现实插画技巧与想象力,为儿童开创了另一种想象的空间。”台湾出版人郝广才在《好绘本如何好》中写道:“安东尼认为自己的作品是直觉和才智的结合。他常会利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元素放在画作当中,尤其擅于在画面的一角安插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让读者有发现宝藏的痛快。”

《朱家故事》正是充分凸显安东尼•布朗绘画风格的一本绘本。他对此书的每一幅图都精心设计,安插了无数让人拍案叫绝的小细节。读这本书仿佛在玩有趣的寻宝游戏一般,读者可以一边欣赏一边找寻,然后透过这些图片,与所读的故事相结合,充分享受阅读绘本的乐趣。

安东尼•布朗说过:“我画图的时候,很喜欢加上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的时候,常常会忽略它们,多读几遍以后就会有新的发现。”跟着孩子一起翻开《朱家故事》,相信我,这一趟寻宝之旅会让你们忍俊不禁,度过一个又一个温馨满满、笑声连连的夜晚。

安东尼•布朗被认为是极具原创性和批判性的绘本作家,这本书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大胆地阐释了他对家庭文化、性别平等的立场。尽管《朱家故事》曾被人指责为一本女性主义之作,但此书无疑对传统家庭观做出了强烈而尖锐的批判,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宽阔的思考空间。

有人会质疑,如此沉重的主题,儿童能明白吗?我觉得,对于男女平等以及感恩的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而安东尼•布朗正是以一个儿童能接受并喜爱的幽默故事来传达这样一个严肃而重要的主题。

对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朱家故事》早在1986年便已在英国出版。今已迈入二十一世纪,依然以传统家庭观为主流的东方社会读出安东尼•布朗的讽刺了吗?我们做好改变的准备了吗?



书名:《朱家故事》
作者: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e)

翻译:柯倩华

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Tuesday, January 19, 2010

脚踏实地培养习惯





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句话在小学更是贴切,毕竟好习惯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大家都说,小学教师肩负教育重任;大家还说,小学生
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付出。看来教师真的任重道远啊……可是,我们本身拥有良好的习惯吗?

一种习惯的养成总离不开纪律,自内而外的纪律。“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先是用纪律约束或管理自己,然后某项举动才会渐渐形成习惯。好习惯一旦形成,会使人一生受益,这点我是相信的。

新的一年,将目标锁定在“培养习惯”上。


一、早睡早起。

近年来都过着夜猫子的生活,迟睡迟起。为了长远之计,还是趁年轻将生活作息摆正。尽量在晚上12点左右就寝,在早上5点半起床。


二、学习古文。


古文底子弱,这点我是自觉的。中华经典古籍万千,
就因为古文基础弱便与之无缘,叫人如何甘心?于是,买了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到图书馆借了岳麓书社版《古文观止》。一天一小时,读几段《古代汉语》,看一篇《古文观止》,希望能有所长进。


三、读读写写。


懵懵懂懂,师范生涯已走过大半,近年才猛然觉悟待读之书无穷无尽。步入杏坛后,读书时间还会如此充裕么?想想,还是把握当下,活在今天较踏实。一天至少阅读两小时,常年下来应该能读不少书吧?

除了读,写亦是自我提升的法门之一。史铁生说,“写作是为了活着。”虽然还没到那种境界,但我深深体会到写作“帮助思考,促进成长”的妙用。每天写一些随笔随感,然后一周至少完成一篇较完整的文章。这是对自己的期许。


四、控制网络,而不是被网络控制。

身处信息时代,与电脑和网络的接触成了一种避无可避的必须。电脑太好用,网络太神奇,总觉得现代人是不可能脱离此两者的了。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两样东西也让人耗去不少宝贵光阴,尤其是网络。

好几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漫无目的用滑鼠在屏幕上晃来晃去,想着点击哪一位朋友的博客链接。那一刻我知道,这是在“闲逛”,这是在浪费时间。还好,连续剧和电玩都与我无缘,老是提不起兴趣,时间主要消耗在网络的虚晃之中。是时候把握主动了,控制网络,不被被网络控制。晚上8点后,若非万不得已,尽量不碰网络。


五、保持一定的运动量。

健康应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运动是最好的保健,我一直这么认为。每天固定的低质量运动,然后一周至少两回的高质量运动,应该可以了。当然,运动不全是为了身体健康,也为了运动本身所带来的痛快与满足。

眼高手低不如脚踏实地。还是老老实实坚持下去吧,加油!



后记:

过了两周,感觉还好。一直不能早起的毛病得到了
改善。不说不知,这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外力来完成的。说起来也真巧,搬到新的宿舍房间,第一次碰上如此肮脏不堪的床褥,于是抬了到户外去晒。不巧,一场雨将我的睡床变成了“水床”。转眼已是天黑,只好在坚硬的木板上铺一层睡袋,作为我会周公的据点。

连续好几日的阴天让木板上的睡眠得到延续。这同时也让我觉察到两件事:一、在坚硬的木板上,我还是可以入眠的;二、原来不可能的早起在木
床上成了可能,木床治愈了我的“懒病”。于是将心一横,买了一张草席,学着越王勾践,继续“卧薪尝胆”。不对,是只有“卧薪”而无“尝胆”。

坚持就是胜利,继续努力。




古文自习班教材:《古代汉语》和《古文观止》




神奇的“木床”


Sunday, January 17, 2010

阅读推广新尝试——儿童阅读营





“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应该是在初中阶段以前,如果在升入初中以前,儿童没有阅读的热情和习惯,到了初中以后,因为学业的繁重,如果没有遇到特别好的老师或者特别好的契机,这个孩子将一生不能有阅读的习惯。他的心门将是封闭的。”

——中国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


缘起

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出版过一本极重要的著作——《朗读手册》。此书已被美国数十所教育院校选为教材。此书如此看待正规教育:“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出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与学习。”这与我们常挂嘴边的“终身学习”十分接近,是理想中的教育。

怀抱这样的理想,现实中的我们培养出一批批“终身阅读者”了吗?很可悲,事与愿违。现今的儿童一有机会就会拒书本于千里之外。电视、电脑、电玩,永远都排在书本之前。是书本的魅力不及这些感官上的娱乐吗?对于一些真正走入阅读,真正感受过阅读魅力之人来说,他是宁可将时间花在阅读而不去碰那些娱乐的。在他们眼中,书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所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是阅读本身魅力不足?还是我们没有很好地让阅读的魅力得到展现?是孩子不喜欢阅读,还是他们并未接触到真正有趣、真正优秀的书?我们将最好最适合他们的书带给他们了吗?

儿童阅读,读什么?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说:“儿童阅读应该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老实说,我国对“儿童文学”的认识,普遍上还处于一种陌生与无知的状态。成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儿童选书。真正懂“儿童文学”之人少之又少。然而,“儿童文学”此一学科在西方先进国家却是任何有关儿童教育的职业之必备学问。在西方,中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和图书管理员都必须接受“儿童文学”的专业训练。

近年来马来西亚总算意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于2007年正式将“儿童文学”列入师范课程,笔者有幸成为第一届接受“儿童文学”专业训练的师范生。从认识儿童文学到关注儿童阅读,笔者有感身处这样一个科技爆炸,物质发达道德沦丧,甚至有人称之为“娱乐至死”的时代,高举“儿童阅读”的旗帜显得格外迫切、格外重要。

然而,儿童阅读推广除了须具备理论与理念,还须讲求策略与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推广儿童阅读?”或者“如何让儿童爱上阅读?”。凭着一股冲劲,我们这批接受了“儿童文学”洗礼的师范生决定做一尝试,开创“儿童阅读推广”的新模式——儿童阅读营。

“机会”与“经验”

首先,我们紧扣两个主要概念:“机会”和“经验”。我们要让儿童有机会接触世界上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受阅读的魅力;我们要让这四天三夜的阅读生活在儿童心中留下甜蜜难忘的经验,从此对阅读产生好感。

市面上的童书不少,但真正优秀的作品却不多。所以,我们凭藉从“儿童文学”课程中培养出的眼光,从中国直接引进了许多本地难以寻获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其中包括了儿童文学的各类文体,如: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童话、儿歌、童诗以及绘本等,务求全面展现儿童文学的魅力。

我们也配合各类儿童文学文体设计了多种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与欢乐中亲近儿童文学,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些活动有:绘本讲故事、儿童文学课堂、儿歌童诗大唱游、儿童影视剧场、儿童故事大探险等等。“绘本讲故事”让儿童在工委的引导下欣赏绘本;“儿童文学课堂”让儿童细读有趣的儿童文学文本,在引导下进入文学的世界;“儿歌童诗大唱游”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唱游中感受儿歌的韵律与童诗的优美;“儿童故事大探险”让儿童在故事背景中探险,深入其境走进故事。

除了让儿童全面地感受儿童文学魅力,我们也要求 “质”方面的提升。儿童在阅读一本书时常常是匆匆略过,须要成人引导他们耐心地去玩味书中精彩的部分,真正读“透”那本书,走近作者之心。我们从众多儿童小说中精选出四本荣获国际儿童文学大奖的小说,让儿童在这四天内细细品读,然后以小组读书会的形式进行分享,让他们在工委的引领与其他朋友的分享下,从多角度玩味小说的方方面面,真正读透一本书。许多孩子在初读书本时觉得该书普普通通,但在小组读书会细读与分享后真正爱上了该书。我觉得这就是读书会的魅力。

借鉴“专案式导向”(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概念

此外,为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营会的每项活动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借鉴了专案式导向(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概念,为儿童布置了一项贯穿整个营会的任务。我们让各个小组制作一份“读书小报”,儿童可以将这四天参与的活动图文并茂地记录在内,也可以在小报内介绍这四天读过的好书。于是,大家在参加活动之余,也要手脑并用,利用活动中得到的素材完成任务。我们觉得,这种边游戏边思考的过程让儿童更能投入于活动之中,也更能从中体会阅读的魅力。

让阅读得到延续

一场生活营无论多么成功,若无法得到延续,其产生的效果注定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在营会的最后一天,我们举办了一场“成果发表会”,邀请家长到来参观并担任评审。孩子们在发表会上展示各自的读书小报,向各位家长讲解其中内容,也分享这几天读过的好书。通过发表会,家长们可说是亲身感受阅读营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他们会开始重视儿童阅读,关注儿童教育。身为主办方的彭亨佛教会更在之后的结业礼上大方呼吁家长们常带孩子到佛家会图书馆借书,希望刚播下的阅读种子能茁壮成长。

结语

儿童阅读营,在马来西亚可说是前所未有,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仅以此文提出在策划与实践此一尝试的一点心得与想法,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