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7, 2011

我的2011阅读史





  “周而复始,年年岁岁,总是‘风景依稀似去年’。欢喜有时,困顿有时,生活似河流荡逝,飞扬落寞,除人外,最有趣的莫过于书,我高兴我呐喊,书房一角于是有了光和热。回顾过去所得种种,祭谢书神庇佑,感谢有书可读有书可聊的日子。”

——马来西亚书虫方美富


岁末,晒晒今年所读之书。

1. 郝明义著,张妙如图《越读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 傅月庵《生涯一蠹鱼》,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3. 唐诺《阅读的故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梁文道《弱水三千:梁文道书话》,香港:上书局,2006.
5. 舒国治《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与睡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 张大春《认得几个字》,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
7. 陈平原《走马观花》,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8. 【英】钱伯斯著,许慧贞、蔡宜容译《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二读)
9. Stephen D. Krashen著,李玉梅译《阅读的力量——从研究中获得的启示》,台北:心理出版社,2009.
10. 林美琴《绘本有什么了不起》,台北:天卫文化,2009.
11. 雷夫.艾斯奎斯著,李弘善译《全美最好的老师》,台北:宝瓶文化,2008.
12. 许慧贞《上阅读课囉!》,台北:天卫文化,2009.
13. 林美琴《儿童阅读新识力:儿童读书会与班级共读》,台北:天卫文化,2008.
14. 苏明进《希望教室:让孩子潜能大大发光》,吉隆坡:教总,2010.
15. Jeff Kinsey, Diary of a Wimpy Kid, Puffin Books, 2007.
16. 李伟文《电影里的生命教育》,台北:天下杂志,2010.
17. Jeff Kinsey, Rodrick Rules: Diary of a Wimpy Kid, Puffin Books, 2008.
18. Sarah-Jayne Blakemore & Uta Frith,游婷雅译《乐在学习的脑》,台北:远流出版,2007.
19. Jeff Kinsey, The Last Straw: Diary of a Wimpy Kid, Puffin Books, 2009.
20. Jeff Kinsey, Dog Days: Diary of a Wimpy Kid, Puffin Books, 2009.
21. 【日】那须正干著,【日】前川一夫绘,林少华译《活宝三人组:出场记》,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
22. 【日】那须正干著,【日】前川一夫绘,朱自强译《活宝三人组:侦探队》,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
23. 【日】那须正干著,【日】前川一夫绘,林少华译《活宝三人组:探险记》,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
24. 【日】那须正干著,【日】前川一夫绘,王晓丹译《活宝三人组:绝密大作战》,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
25. 【日】那须正干著,【日】前川一夫绘,林少华译《活宝三人组:时间漂流记》,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
26. 【日】那须正干著,【日】前川一夫绘,林少华译《活宝三人组:花样记者团》,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
27. 【日】那须正干著,【日】前川一夫绘,林少华译《活宝三人组:绒毛猪的秘密》,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
28. 【日】那须正干著,【日】前川一夫绘,朱自强译《活宝三人组:儿童会会长》,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
29. 【日】那须正干著,【日】前川一夫绘,朱自强译《活宝三人组:结婚咨询所》,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
30. 严长寿《教育应该不一样》,天下文化,2011.
31. 【英】亚瑟•柯南•道尔爵士著,王知一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1》,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
32. 严长寿等《给社会新鲜人的10封信》,台北:联经,2008.
33. 钱理群《致青年朋友:钱理群讲演、书信集》,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
34. 朱自强《亲近图画书》,济南:明天出版社,2011.
35. 丁有宽《我与顽童》,加影:董总,2001.
36. 【英】亚瑟•柯南•道尔爵士著,王知一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2》,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
37. 严长寿《做自己与别人生命中的天使》,新北市:大众国际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
38. 严长寿《总裁狮子心》,新北市:大众国际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
39. 陈之华《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芬兰教育给台湾父母的45堂必修课》,台北:天下远见,2009.
40. 洪兰《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加影:教总,2011.
41. 欧阳文风《同志教育》,吉隆坡:海滨出版有限公司,2011.
42. 杨照《我想遇见你的人生:给女儿爱的书写》,台北:远流,2011.
43. 柳田邦男著,唐一宁、王国馨译,童嘉绘图《寻找一本绘本,在沙漠中……》,台北:远流,2006.
44. 李茂编译《今天怎样“管”学生:西方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5. 黎智英《我是黎智英》,台北:商周出版,2007.
46. 郭初阳、蔡朝阳、吕栋《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47. 【美】爱斯米•科德尔著,海绵译《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8. 【美】琳达•休•帕克著,陈蕙慧译《碎瓷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49. 【美】洛伊丝•劳里著,汴桥译《数星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50. 【美】洛伊丝•劳里著,郑荣珍译《记忆传授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51. 林真美《绘本之眼》,台北:天下杂志,2010.
52. 肯•古德曼著,李连珠译《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3. 倪匡《运气》,明窗出版社。
54. 落合惠子著,唐一宁、林佩仪译,《绘本屋的100个幸福处方》,台北:远流,2008.
55. 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Monday, December 19, 2011

当语言学习只为了考试




当语言学习只为了考试


  我曾于上一篇文章《语言学习,走向何方?》 中,引述中国徐冬梅老师对于“语言学习”的看法。根据徐老师,语言学习得包含三个层面,分别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即便这样的界定是真正符合语言本质的,很多人还是会泼冷水,说如此学习语言无法应付考试。我似乎听出了里头的潜台词——语言学习只是为了考试。

  说我国的应试教育已趋走火入魔之境,其实一点都不夸张。“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已经成为许多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座右铭。乍听之下,“以考定教,以考定学”的说法似乎如常识般合理,其实不然。

  在“以考定教,以考定学”的潮流下,校园成了应试作业的一片红海。本地作家杨邦尼的观察一针见血,“去书店走一趟,琳琅满目,目不暇给的各年级华文练习,无论是理解、语法、作文,全部以考试为导向。换句话说,书店卖的小学华文参考书等同于考试用书,与考试无关的华文课外书寥若晨星,没有市场,老师不会编撰,书商不出,家长不买。华小华文除了学校的华文课本,就是冠上各种名目的练习簿。”

  大家也许会质疑,只要考试的项目和内容是好的,围绕考试来学习有何不妥?再引杨邦尼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应试教育下的语言学习,“同义词、反义词、正确用词、汉语拼音、成语、谚语、组词成句、词语应用、字形相似字、连词、副词、量词、修辞、病句、完成句子、排列句子、句式变换、标点符号、笔画、笔顺、辩论、演讲、词语解释、同音异义字、多音多义字、错别字、改写句子、构词……而每个项目又可单独出一本练习,华文是用来练习,不断反复练习,最后考试用的。洋洋洒洒的语法如此,各种文体的理解如此,作文、应用文更是如此。”

  走进校园,你会发现很多小学的华文课是这么上的:周一生字笔顺,周二汉语拼音,周三造句,周四语法,周五作文。需要阅读文学吗?不需要,因为考试不出。需要发挥想象与创意来写文章吗?不需要,因为考试只要求四平八稳。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吗?不需要,因为考试不考。有时,还不仅仅是“不需要”这么简单,甚至会落到“不允许需要”的境地。

  台湾严长寿先生说过,“考试考不出热忱,考不出责任心,考不出使命感,考不出沟通力,考不出领导力。考试当然也考不出有远见、有企图心、有决策能力的领袖。考试更考不出一个人的品格、品味,至于艺术、文化教养内涵,更是统统考不出。” 因此,所有考不出的种种珍贵素质,都不会成为教学中的重点,也不会成为师生努力的方向。这就是应试教育下的学习。

  语言学习,本来就不是东一块西一块,可以被任意肢解切割的东西。国际知名语言教育学者肯•古德曼就曾提出“全语言”(Whole Language)的概念,强调语言的完整性。中国朱自强教授也主张“文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性理念”,说明字词应该通过语境学习掌握。由于篇幅所限,有关语言学习的整体性,且留待下一篇文章再展开。

  考试只是为了检测进度并提供评估数据,学习才是根本核心。让考试主宰学习,无异于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打个比方:一项画画比赛,题目为“夕阳西下”,考核的是参赛者对色彩的运用、对空间的掌握、对题材的诠释。长远来看,作为画手,我们是该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只练习画“夕阳西下”,还是该踏踏实实,真正培养起自己对色彩、空间、题材的根本驾驭能力呢?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9.12.2011

Saturday, December 17, 2011

临教合约风波背后的司马昭之心

临教合约风波背后的司马昭之心
文:贾光骅,2011年12月10日

临教合约风波愈演愈烈,大家各有各忙。临教们忙着忐忑不安,忙着四处申冤;魏博士忙着大义凛然,忙着拍胸口喊话;教育部官员忙着充耳不闻,忙着暗渡陈仓。众人的目光,似乎都聚焦在合约的内容。所关注的,都偏向临教福利在新合约下的情况。

众声喧哗中,更让我纳闷的是,教育部怎么突然心血来潮,要求更改临教合约?

魏家祥宣称逼不得已

根据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博士,当局是“逼不得已”才这么做。魏博士说,“目前有千余名师范毕业生没有工作,教育部每年竭尽所能解决师资过剩问题,最终决定更改合约。这是全国统一使用的合约,适用于国中、国小及华小的临教,以免他们面对被解雇的窘境。”

魏博士还说,“临教制度的推行其实是为暂时填补空缺,即一旦来自师训学院的教师毕业,这些临教的合约就会被终止,其位置将被合格教师取代。不过,一些临教可能已执教三、四年,政府也很珍惜他们的贡献,因此首相纳吉指示吸纳这些临教,为他们提供培训,但在另一边厢,教育部也必须安置师训毕业的合格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部面对压力,只好把临教的合约转为服务合约。”

言下之意,更改临教合约主要为了解决两个问题:
1、 解决师资过剩。
2、 避免优秀临教被解雇。

按魏博士的逻辑,只要更改临教合约,以上两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师资过剩问题仍然存在

先看问题一:“解决师资过剩”。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全国各源流学校共有7000临教,同时又有千余名师范毕业生没有工作。要解决师资过剩,除了解雇临教,让师范毕业生(合格教师)填补空缺以外,别无他法。更改合约,临教的数量还是维持不变,依然占据着师资名额,师范毕业生依旧没有工作,师资过剩问题仍然存在。

再看问题二:“避免优秀临教被解雇”。应该注意,教育部要吸纳的是“优秀”临教,用魏博士的话说,就是“素质不错,在学校教了几年,有志气当教师媒的临教。”全国各源流学校7000临教,其中自然不乏符合魏博士条件的佼佼者。但也必须认清,这里头有相当一部分是将临教当临时工的,包括了在等成绩以继续深造的学生、在等待工作机会的无心教育者,以及赋闲在家的无所事事者等。更改合约,其实是将所有临教不分优劣地捆绑在一起,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再说,全国各源流学校共有7000临教,没有工作的师范毕业生只有区区千余人。若要将这千余位合格教师正式纳入体制,只须解雇相应数量的临教。而只要根据临教的素质与执教年资进行筛选与淘汰,相信不难处理。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解决师资过剩问题,还能挽留与吸纳真正优秀的临教。

魏家祥解释仅混淆视听

综上所述,更改临教合约既不能解决师资过剩问题,也不能有效避免优秀临教被解雇。很明显,魏博士的解释只是混淆视听、模糊焦点的官方说辞,其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那么,教育部更改临教合约,究竟用意何在?

让我们尝试从“利益”的角度进行推敲。更改临教合约,教育部将获得什么利益?

新合约下,临教的薪金被削减,所应享有的公积金、花红和假期等多种福利也被剥夺。7000临教的公积金、花红和薪金,长远来看确实不是小数目。教育部在更改临教合约后,毫无疑问将省下一大笔开支。再说,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缩支。官方的会议与课程,从高级酒店转移阵地至各校礼堂;教师参与会议与课程的种种津贴也渐渐失去着落。

剥削临教减开支真目的

我国在独立后的52年里,有46年处于财政赤字状态。首相署部长依德利斯甚至警告,马来西亚可能会在2019年像希腊那样宣告破产。行笔至此,教育部更改临教合约的真正目的已呼之欲出。解决师资过剩问题、避免临教被解雇,什么逼不得已,什么无可奈何,全都是幌子,都是政客企图敷衍塞责、暗渡陈仓的藉口!国库空虚才是真相。剥削临教以削减开支才是目的。

另一边厢,尽管国库已空,我国政府近期还在四处派钱,发放100令吉津贴予全国学生、500令吉援助金予收入不超过3000令吉的家庭。国库空虚还要打肿脸皮充胖子,原因只有一个:大选!大选将至,众所周知。为保政权,政府大派糖果,企图以蝇头小利笼络广大选民,再往居少数的临教身上开刀。

为了选票,政府可以不惜牺牲教育体制内成员的福利。我们的政府究竟是在办教育还是搞政治?政客们究竟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演戏?更改临教合约风波中,一切昭然若揭。



此文转自:《当今大马》10.12.2011

Monday, December 5, 2011

语言学习,走向何方?


(与徐冬梅老师合影,摄于关丹直落尖不辣海边,28.11.2011。)


语言学习,走向何方?


  我国教育网站《法情论坛》,近日邀请到中国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来马讲学。徐老师共主持了两项课程,分别是“儿童阅读推广研习营”和“儿童阅读营”,前者对象为语文教师与家长,后者则对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开放。身为课程的策划人之一,我有幸分享了徐老师对于语言学习与儿童阅读的看法,也引发了不少思考。

  什么是语言学习?徐冬梅老师说,语言学习必须涵盖“语言文字”、“语言文学”与“语言文化”才算完整。“语言文字”主要指向听说读写等一般应用层面。“语言文学”则点出了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最优秀的语言只存在于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里。一个人的语言,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思考模式、价值定位,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化的根。因此,语言学习绕不开“语言文化”。

  徐老师的一番话,尤其适合用来界定母语的语言学习。打个比方,若仅仅学习“语言文字”,情况与一般老外学汉语无甚差别,基本上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应用无碍,但绝对无法领略语言背后的文学经典与悠远的文化传统。老外这么来学习华语问题不大,毕竟他们的母语并非华语,学华语仅为沟通交流。然而,若一个华人也如此学习华语,则势必成为一个没有文学素养、没有文化底蕴的无根之人。

  放眼世界,除了中国大陆与台湾,马来西亚是唯一一个以华语进行母语教育的国家。这一点,常令本地的华教工作者引以为傲。然而,就我国近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趋势来说,不晓得我们还能以此骄傲多久。

  翻了翻UPSR华文试卷,再翻了翻学校里的华文课本和作业,不禁感慨万千。上课文,只为学习生字新词;语文课,只为学习语法。一堂堂教学为一本本的作业量身定做,我们的“语言”成了什么东西?生字新词?同反义词?修辞法?前后鼻音?笔画笔顺?部首偏旁?主谓复句?动宾短语?掌握了这些“语文知识”,就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就能迈入语文的殿堂,做一个有根的人?抑或是,学生从此鄙视语文,误以为语文就只是“语文知识”这么一回事,甚至对语文产生反感?

  或许有人会问,语文不这么教,还能怎么教?我想,由徐冬梅老师策划主编的几套读本指出了一些方向,能够给我们启示。徐老师是中国著名教育组织“亲近母语”的创始人。在徐老师的带领下,亲近母语推出了《全阅读》、《日有所诵》、《我爱吟诵》和《经典童书》等读本。这些读本被中国近百万学生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有所诵》主要编选了世界优秀的儿歌、童谣、童诗和美文,鼓励学生每日诵读这些篇章,从朗朗读书声中感受语文之美。《我爱吟诵》则选入了百余篇适合小学生朗诵的古诗词,并附上诸名家吟诵音频的光盘,让学生从吟诵中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全阅读》收录了适合各年级孩子阅读的文学篇章,绝大部分为世界经典儿童文学,借由节选篇章激发孩子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与热情。《经典童书》则分高、低年段精选了20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冀望孩子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感受文学的魅力,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培养起语感。

  语言学习是什么?语言学习该如何涵盖“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我想,徐冬梅老师与亲近母语用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她们的答案,似乎也为我们点亮了前方的路。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5.12.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