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9, 2012

儿童阅读的“迎合”与“引领”





儿童阅读的“迎合”与“引领”


  自然,但是不是无为;本色,但是不苍白;简约,但是不空洞;单纯,但是不简单;率真,但是不幼稚。儿童文学这一‘朴素’文学拥有的实在是高超的艺术境界。好的儿童文学能够给语文教育一种大智慧。

——中国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教授


  2012年8月19日,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是日,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正式成立。配合协会的成立,筹委会请来了浙江师范大学方卫平教授、台东大学林文宝教授和本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年红,举办了“儿童文学的世界与世界的儿童文学”座谈会。座谈会上,方卫平教授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

  方教授说,“童年的愿望、梦想,童年对于游戏、创造的渴望,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释放与补偿。读这样的作品,儿童会得到解放,而大人也会得到启发。儿童文学不仅仅是迎合儿童的文学,更是引领、塑造童年的文学。”我读出了里头的两个关键词:“迎合”与“引领”。

  迎合,指的是顾虑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投其所好,将孩子喜欢的书带给他们;引领,则更多地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带给孩子,期许这些作品的光辉照亮他们的生命。

  分析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时,方教授觉得中国儿童文学一直在“迎合”与“引领”之间摇摆、调整。从前,作家们强调“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过度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因此写出来的作品重“引领”而轻“迎合”,许多作品得不到儿童的喜爱。之后,又有一股声音,说儿童文学必须“儿童本位”,必须以儿童的审美与需求进行创作。这样,又浮现了重“迎合”而轻“引领”的情况,许多作品流于通俗。

  我不禁想起本地的儿童文学创作与推广情况。在我看来,我国似乎也走着同一条路。十多年前,以爱薇、年红、马汉等人为首的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为儿童笔耕多年,作品强调“文学性”与“教育性”,已很难为当下的儿童读者青睐。近几年,以许友彬、杨志成等人为首的第二代儿童文学作家,则高举“儿童本位”的旗帜,尝试立足当下儿童的生活,写出他们的故事与心理,备受儿童读者追捧,掀起了“红蜻蜓少年小说”与“嘉阳少年小说”的阅读热潮。

  无可否认,这些狂销的少年小说充分“迎合”了本地儿童读者的阅读趣味,但在文学审美与人文关怀的“引领”上确实有所欠缺。读这些少年小说,你会发现它们大致上有几个共同点:一、文字浅白易懂;二、故事节奏明快;三、语言口语化。它们更在乎故事的叙述,而多少忽视了人物心理的细腻描述。在这些作品中,我们鲜少看到作家对人生、对生命、对成长的深刻思考。这样的作品会带给孩子快乐,但能否帮助孩子成长,启发孩子思考,触动孩子心灵,帮助孩子建立价值观?坦白说,我很怀疑。

  好些年轻作家见到这些作品的受捧盛况,纷纷起而模仿。看着自己的作品受欢迎,不免沾沾自喜。校园里的教师见孩子为这些作品着迷,纷纷大量引入。看着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打从心底欢喜。一片热闹的背后,不妨听听中国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教授的一席话,“阅读是一种主动行为,阅读的过程应同时伴随着省思,而杨红樱的作品是用‘电视图像语言’写作,儿童读起来轻松、平浅,不需要思考,这是一种‘伪阅读’,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帮助甚少,也提高不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朱教授批评的虽然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作品,但我们不妨用这样的标准来审视本地的少年小说现象。


   儿童阅读推广,需要“迎合”,更需要“引领”。没有迎合,儿童阅读只能是闭门造车;没有引领,儿童阅读只能是众声喧哗。“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我期许本地的儿童文学作家能更多地阅读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打开视野,立足更高的境界,为孩子们创作更优秀的作品。我亦期许本地的教育工作者能更多地接触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将真正优秀的作品带给孩子,既迎合他们的趣味,也引领他们的成长。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9.8.2012

Saturday, August 25, 2012

从一包牛奶说起



  
每逢周二周四,学校都会派发“一个马来西亚”牛奶给学生。一些朋友戏称之为“派奶日”,负责分配牛奶的老师则成了大家口中的“奶妈”。这样的称号,对于还未结婚的年轻女教师来说,似乎真有那么一点委屈。不过,被一群小瓜嗲声嗲气地叫唤“奶妈,奶妈”,老师们脸上虽然苦哈哈,心里却一定是甜滋滋的。

X X X X X X

  铃声响起。众所期待的“喝奶时间”即将开始。

  “走,喝奶去!”小瓜们呼朋唤友,跟着班级队伍步入礼堂,个个笑脸迎人,想象着即将到来的美味可口,不自觉咽下几口口水。礼堂中,“奶妈”已恭候多时,身旁的一包包牛奶似乎也伸出了双臂,动情地向小瓜们招手,仿佛在说:“来呀,来喝我啊。”小瓜们笑得更灿烂,口水也咽得更大口了。

  牛奶到手,“奶妈”一声令下,小瓜们开始咕噜咕噜地喝了起来。五十几包牛奶同时进入五十几人的嘴巴,再经由喉咙灌入肠胃,发出的咕噜咕噜声称得上壮观!五分钟,不闻说话声,只闻咕噜声。“啊……”小瓜们捂着圆滚滚的肚子,嘴上残留一抹浅浅的奶迹,满心满足地去了。

  我回到办公桌,桌上多了一包牛奶。“谢谢奶妈!”我朝不远处的李老师笑喊。“奶妈”瞪了我一眼,嘴边的笑意却还是不小心露了出来。我伸了伸舌头,拎起牛奶在手上掂了掂,刚吃饱,还是带回家慢慢享受吧。于是放下牛奶,上课去。

  “铃……”放学铃声响起,我踏出教室,走向办公室,心里惦记着那包牛奶。想象着将牛奶放进冰箱,晚上捧着冰冰凉凉的它读书;想象着冷冷牛奶流进喉道的无穷快意,还有浓浓巧克力味充满口腔的幸福。不自觉加快脚步,吹起了口哨。很快,办公桌收好了,双手捧起一大叠作业簿,左手指吊起水壶,右手指勾起车钥匙。望着那包躺在桌上的牛奶,只好多走一趟了。

  “老师,需要帮忙吗?”只见窗边探出一个小脑袋。天啊,小天使现身了!“小彬,帮老师拿桌上的牛奶。”二年级的小彬走了进来,拿起了牛奶,眼中放出兴奋的光芒。瞧这小瓜,不过帮了老师一个小忙,就高兴成这个样子?我不禁为这孩子的单纯和天真偷笑。

  小彬搭我的车回家,同行的还有他的哥哥和姐姐,以及另外两位同学。人齐后,车子就开动了。上了一天课,大家都累了,纷纷闭目养神,久石让的钢琴演奏成了温柔的催眠曲。我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享受这片刻安宁。

  “咦?小彬,你的牛奶不是下课时喝掉了吗?”不知何时,后座的小彬姐姐突然杀出这么一句话。“对啊,你喝着的牛奶是哪里来的?”一边的小翔也感到好奇。坐在我身边的小马转过身子:“阿弟,那不是郭老师的牛奶吗?”接着是小彬一阵天真烂漫的傻笑。

  啊?郭老师的……牛……奶?瞬间,晴天霹雳,我呆了。那包牛奶仿佛在我眼前爆开,我用尽全力伸出舌头,却老是隔着薄薄的挡风玻璃,终究没能尝到一丁点的牛奶,只能眼睁睁看它在眼前蒸发,消失。

  趁前方无车,我回头瞄了一眼。小彬手捧牛奶,口含吸管,正对我傻笑,胸前的校服留着一滩巧克力色的痕迹。小天使瞬间成了小恶魔。我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他为何会放出那异样的兴奋目光。叹了口气,我只能苦笑。

  “小彬,我不是只叫你拿着牛奶吗?你怎么直接喝了?好歹也问一声嘛。”

  “我……我……我忍不住……”小彬头低低、声轻轻,一脸的不好意思。见小彬涨得绯红的双颊,我玩心大起。

  “我不管,下回的派奶日,你得将你那份给我。”

  “啊?哦……”小彬喝着牛奶,有点无奈。

  “跟你开玩笑的啦。”我笑了笑,继续上路。

X X X X X X

  又是忙碌的上课天。“铃……”放学铃声响起,连续上了八堂课的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回办公室。桌上立着两包牛奶。“谢谢奶妈!还有特别优惠哦!”我朝对面的李老师扮了个鬼脸。她如往常般瞪了我一眼,眼神中夹带着平日没有的一丝不解。

  我拎起牛奶,这才发现底下压着一张小纸条。我将纸条摊开,上边歪歪斜斜写着几行字:“郭老师,这是今天奶妈给我的,我给您。小彬:)”


Thursday, August 23, 2012

文章上了《星洲副刊·新教育》



三则教学小故事,登上了21.8.2012《星洲副刊·新教育》:








Thursday, August 16, 2012

真正走进文学的世界





真正走进文学的世界


  “你想要一颗星星吗?我把整片夜空送给你。你想要一朵玫瑰吗?我把整座花园送给你。你想要一片枫叶吗?我把整座森林送给你。如果你想要一丝清凉,我请小雨飘下来。如果你想要一朵白云,我请清风送过来。如果你想要哭泣,我的怀抱借给你。什么?这些你都想要?我想想看......那么,这本书送给你。”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


  日前受邀至关丹育贤华小,主持“第十一届儿童阅读营”。接洽之初,校方的意愿是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爱上阅读。类似的课程,主讲人一般上会介绍一些读物,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或者谈一谈阅读的乐趣与益处。

  无可否认,若主讲人是爱书之人,又能将热情散播开来,类似的分享是可以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然而,让我困惑的是,推荐读物,该介绍何种类型?通俗的如红蜻蜓少年小说、嘉阳少年小说、韩国探险漫画等,无需推荐学生已趋之若鹜。再说,能阅读这类“轻读物”并不意味着学生已步入文学的殿堂。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对“轻读物”热情满满,却也只读得下这类读物,久而久之,对那些挑战阅读能力的经典作品反而日益疏远。本想透过“轻阅读”来引领“深度阅读”,没想到却让学生耽溺在轻阅读之中。这样的结果,令人莞尔。

  那么,推荐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又如何?主讲人也许能说得眉飞色舞,挑起学生翻开书本的冲动,然而,若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还是会在翻了几页后高举白旗。须知道,山峰的绝色美景,仅留给有能力攀至巅峰者。至于阅读益处的分享,我觉得常是主讲者的一厢情愿。试想想,就凭几句“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阅读是通往知识的阶梯”的口号,学生就会爱上阅读?说到底,这只不过在“阅读”的边缘游走,没有触及“阅读”本身。过于功利的推销,有时更会伤害阅读。

  在我看来,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学的世界,既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授予具体的阅读方法。有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力与方法的启发,方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路上靠自己的力量走得更远。那么,这样的理念要如何实践在具体的课程中呢?

  循着这样的思考,我尝试以“走进狐狸的世界”为主题,在为期一天的阅读营中,给五、六年级的学生上了两堂课。我以“狐狸”为线索,引入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文本,如:高洪波《我喜欢你,狐狸》(童诗)、木村裕一《摇摇晃晃的桥》(绘本)、新美南吉《小狐狸阿权》、《小狐狸买手套》(童话)、安房直子《狐狸的窗户》(幻想小说)和西顿《春田狐》(动物小说)。

  第一和第二堂课,分别是《小狐狸阿权》和《小狐狸买手套》的读书会。读《小狐狸阿权》,我主要紧扣“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进行追问,从中看出小狐狸阿权的性格与转变。透过这条主线,学生能够厘清故事发展,并发现作者安排的一些细节,进而深度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好的儿童文学,一般上都具备深度解读的价值。读书会,即是以学生既有的阅读能力为基础,调动他们已知的,发现他们未知的,必要时拉他们一把,提高他们阅读审美的层次。如此做法,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与作者对话,挖掘故事深层的意义,让高层次的阅读乐趣在他们心中发酵。从此,一篇故事不再只是“故事”,而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有了这样的“阅读意识”,学生往后的阅读眼光必然大大不同。这个过程,学生无法独立完成,需要教师牵引。这项特征也突显了教师的专业。

  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阐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会除了让学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与方法上的启发,也起着“一篇带多篇,一篇带整本”的效果。品读了《小狐狸阿权》和《小狐狸买手套》,学生对作者新美南吉已是兴致勃勃,迫不及待想阅读他的其他作品了。

   在结合兴趣、能力和方法方面,读书会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索的阅读推广形式。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6.8.2012

Wednesday, August 15, 2012

这是我们的课室



  
我的生活圈子其实不大。这一年多的日子,大概都在“住家、学校、家乡”这三点一线中度过。学校,不知不觉已成了我第二个家。今年担任五年级级任,五年级课室很自然地成了我心灵的归宿。无论是上课、下课、放学,只要有时间,常会不自觉想到那里走一走,望一望。读书角是否整齐?桌椅是否散乱?地上是否清洁?黑板是否干净?同学们在干嘛?阅读吗?下棋吗?游戏吗?

  今天放学,带着碎碎琐琐的牵挂,我的脚步又不经意迈向了那间课室。课室里空无一人,同学们都吃饭去了,这是他们的午休时间。地上零落的粉笔屑与纸巾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不禁皱起眉头。下课时,值日生偷懒了吗?我走向教师桌,左方黑板上留着几个大大的字,明显得刺眼。离开前将黑板擦干净,不是说过了吗?我顺手操起板擦,刷刷刷把板上的刺拔光。

  课室的后方是“资源回收站”,摆着四个纸箱,供同学将可回收的资源分门别类。此刻,四个纸箱已如四座小山,无甚美观可言。我趋前一看,天!纸张、纸屑、塑料,乱做一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箱上的标签一脸无奈,“把我贴在此处有何用?有人在乎么?”我叹了口气,蹲下身子,轻轻抚了抚可怜的标签,动手让各资源归位。

  恶梦似乎未结束。打算将纸巾丢进垃圾桶,怎知才掀起盖子,一股异味即扑鼻而来,桶里满满的垃圾映入眼帘。唉,只知丢垃圾,不知清垃圾,可悲啊可悲……此时的我实在有点生气,但更多的,是失望。照顾课室卫生之类的话,已不厌其烦说了无数遍,还要再继续说下去吗?提高声量?语带恐吓?或是订立严苛的刑罚?课室如家园,难道连打扫家园也要用班规来逼迫?

  想了好一阵,我若有所悟。我拎起扫把,默默将散落四处的粉笔屑和纸巾汇集在一起。“老师,你在干嘛?”陆续有同学回来了。“咦,我们班怎么来了清洁工人?”耳边传来吃吃的笑语。我默然,无声就是我的回答。笑语渐渐消失。我见到小希操起了另一支扫把,从另一个角落开始扫起。我见到小阳拿了畚箕来到我跟前。我见到小含匆匆忙忙抬着垃圾桶走出了课室。越来越多人加入我们的行列,当然也有置身事外,完全视若无睹的。

  不久,小含回来了,手上的垃圾桶清空了,但还飘着一丝恶臭。“老师,这垃圾桶很臭哩。”一旁的小弘捏着鼻子。我依旧沉默,一把抢过垃圾桶,顺手拿了一块破布,径自往办公室旁的洗手盆奔去。随着水龙头涌出奔腾不息的流水,手上的布在垃圾桶里来回用力擦拭,一桶又一桶黑黑的水被我倒入沟渠。一位校工经过,对我笑了笑,“好个勤劳的老师,可惜学生没这么勤劳啊……”我只能苦笑。

  “老师,你不应该自己动手的,应该叫学生动手打理才对。这是他们的课室呀!”校工说得轻松,确是一番好意。我点了点头,微笑不语。他不知道,眼前这位老师已苦口婆心了多少回,不厌其烦了多少次。而这次,我选择沉默,选择动手不动口,选择微笑。


   这,可是我们的课室啊。

Friday, August 10, 2012

最有营养的早餐



  
“嘟!嘟!嘟!嘟!”我左顾右盼,翻箱倒柜,终于发现了那颗就要爆炸的计时炸弹。未及细想,我从口袋掏出剪刀,一个虎跃至炸弹前,往引爆线就是一剪!哈!总算得救了。才松了口气,可怕的“嘟!嘟!嘟!”又再响起。奇怪,炸弹不是拆了吗?这可怎么办?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砰!”误踩地上的香蕉皮,结果重重摔了一个四脚朝天。

  “嘟嘟嘟——”挺起痛得不行的背,我睁开双眼,眼前确实有东西在响,却不是什么计时炸弹,而是……床头的闹钟,时间是……早上六点!惨!睡迟了!一招“鲤鱼打挺”,刷牙、洗脸、冲凉、更衣、吃早餐,真是一口气完成的。“今天大概是迟到了,班上的‘日有所诵’恐怕也要暂停一天了。”想到此处,忍不住垂头丧气,这“日有所诵”毕竟是从年头坚持到今天的啊!

  “老师!郭史老师!”一杯美禄还没下肚,门外就传来二年级小恺斌的叫门声。“来了!来了!”放下手上的美禄,我一个箭步冲到门口,启动车子,让马家三兄妹先入车休息。用了约五分钟的时间打点一切,我终于出门。瞄了一眼车上的钟,六点三十分。还要载两位学生,加上不短的路程,看来没七点是到不了学校了。“日有所诵”六点四十五分就开始,真赶不上了。叹了一口气,驱车上路。

  尽管车上播放着日本音乐家久石让的轻音乐,可此时的心情却一点也不平静。“有了半年的训练,他们会不会自发诵读呢?”“应该会吧!”“是吗?没有老师提醒和带领,他们真会自动自发?难咯!”“可是,我们已经风雨不改地诵读了半年耶。”“那又如何?老师迟到,还不趁机偷懒?”心中的天使和恶魔一直在喋喋不休。无心地踩着油门,随意地摆动驾驶盘,就这样一路到了学校。果然,早上七点。

  带着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我透过车窗,望向五年级课室。灯火通明,同学们想是到了。隔着一段距离,不见任何动静。迎接我的,会是朗朗读书声?还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八卦闲聊声呢?在办公室签到后,我拖着沉重的步伐,慢慢朝五年级课室迈进。这班学生,交功课常要催促,听写常要提醒,一些个人习惯也常叫人操心。“唉……”我坦然地叹了口气,准备面对现实。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我投射我自己的影子在我的路上,因为我有一盏还没有燃点起来的明灯……”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悄悄飘入耳中,我脸上忍不住浮现一丝笑意。我加快脚步,踏入那间熟悉的教室。“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一眼望去,一个个摇头晃脑的小瓜,捧着馨香的《日有所诵》诗册,正口吐莲花。见我进来,同学们给了我一个眼色,继续摇头晃脑。认真,从容,大气,优雅,这大概是我能见到最美的风景线之一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还有什么比得上这天的早晨呢?饱含智慧的诗句、天真无邪的眼神、勤勤恳恳的身影,这不就是最棒最有营养的早餐吗?


Thursday, August 2, 2012

考试的意义



  
与“考试”打交道已有多年。屈指一数,小学六年,中学五年,大学再五年。UPSR、PMR、SPM,种种官方统一考试加上大小测验,所经历的考试,恐怕也有百场之多了。考,考,考……考了这许多年,对考试似乎已日益麻木,无甚特殊感觉,不特别喜欢,也不抗拒。

  考试周,学校不必上课,监考就是工作。考场里风光无限。有人捧着书念念有词,做最后冲刺;有人与三五好友小声说大声笑,毫不在乎;有人伏在桌上,闭目养神;有人转悠着脑袋,欣赏着四周同伴的不同备考姿态。

  “老师,你知道是谁发明考试的吗?”小弘手捧着书,但一脸望去尽是无心复习的样子。

  “怎么啦?”我问。

  “我要杀掉那个发明考试的人!把我们害得这么惨。”小弘咬牙切齿,却又带着一丝笑意。嗯,小弘向来的考试成绩都不大理想,成绩册很少给他带来成就感,也难怪他如此讨厌考试了。

  “老师,为什么要考试啊?”一旁的小耀接着问。我愣了一下。“因为这样才能被妈妈打啊!哈哈哈!”还没反应过来,座前的小澔已经开口,引来一阵哄堂,笑声中似乎夹着几许共鸣。嗯,为什么要考试呢?

  在古代的中国,考试是为了选贤任能,为朝廷招募人才,让有才学有抱负之人当官,为民服务。古装剧中常出现的“秀才”、“举人”、 “探花”和“状元”,就是在考试中名列前茅,准备当官的人。

  小学无须筛选人才当官,考试的目的自然不是要看看谁比谁厉害。在我看来,对同学来说,考试的意义有二。一、让同学多个复习的机会,温故而知新;二、让同学看清自己的学习进度,知道自己各门学科的优缺点。简单来说,考试不是为了比高低,而是让我们能够更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步伐,更上一层楼。

  每次发考卷时,总有一些同学只在迫不及待想知道自己的分数,至于哪个项目偏弱,一点兴趣也没有。分发考卷之初,他们兴致勃勃,眼神发亮;考卷发下,才要开始讨论,他们已兴致缺缺,意兴阑珊。迫切想知道自己努力成果的心情,我理解。但我不明白,无论高分低分,都已成事实,不过普通数目字,意义何在?

  老实说,分数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学习水平吗?打个比方,六年级学生在一年级考试上得了满分,很厉害吗?反之,一年级学生在六年级考试中不及格,就代表他很差劲?当然不是的。由此可见,考试的难度往往左右了分数的高低。难度高,分数自然偏低,反之亦然。

  分数的走势,有时还得视考生的运气和状态而定。拿到一份做过的试卷,自然得心应手;但若考试之际突然头痛或拉肚子,分数免不了大打折扣。既然如此,又何苦执着于那几个数字呢?比分数重要千万倍的,是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获得了多少反省。

  有同学问我,考试重要吗?我都这么回答:“重要,也不重要。”说重要,是因为考试是个测试自己的良机,也是自我检讨的契机,更是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的其中一种方式。考得好,信心大增;考不好,也让人反省再三。说不重要,是因为考试不是一切。考得好,不代表未来一定出人头地;考不好,也非世界末日。考成了,开心欢呼一下,提劲继续努力;考砸了,垂头丧气一阵,回头继续振作。不因考得好而沾沾自喜,不为考得差而找藉口,考试只是插曲,学习才是主调。

   “考前尽全力,考后别在意”,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考试只在眼前,转瞬即逝。何者轻?何者重?智者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