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6, 2013

先当好一个读者






先当好一个读者


    “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极之重要。根据小学标准课程(KSSR),华文科一周12节课,阅读教学就占了5节。中国的新课程标准列明:“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先与课文对话,做到“吃透”课文,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课文、走近课文。中国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对文本的解读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文本解读有无标准?也许有人会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各花入各眼。你欣赏的,我也许不屑;我喜欢的,你未必认同。这样的论调乍听之下似乎言之成理,其实不然。要说“各花入各眼”,映入眼帘的首先必须得是花。陶渊明爱菊,唐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这没问题。但若把花说成草,把甜说成苦,把爱说成恨,那就大大不妥了。

  文本解读也是如此。每个文本客观上都存在主题与思想,都隐藏着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话。与文本对话,其实就是与作者交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倾听作者,去探寻“作者之心”。以“作者之心”为基础,再来谈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评价,这时才能是“各花入各眼”。换一个说法,就是要先走进文本,才能走出文本。离开“作者之心”,一切的诠释与解读都很可能是一种误读。而带着误读去设计阅读教学,是不可能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有时甚至还会破坏文本。

  以三年级课文《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为例。这篇课文改编自英国的同名绘本,内容写一对兄妹在饭桌上的对话。妹妹非常挑食,哥哥为了让妹妹吃下讨厌的食物,将各种食物说成有趣的东西。马铃薯泥成了富士山上飘下来的云朵,青豆成了来自绿王国的绿雨滴,香蕉成了来自木星的新月,蒸鱼片成了从海洋超市买来的水晶。最后,妹妹更主动要哥哥拿来她最最讨厌的番茄,并宣称那不是番茄,而是喷水月亮。

  很多教师认为,这篇课文的主题是“挑食”,作者是想劝小读者别挑食。于是,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时,他们会引入食物金字塔,向学生说明饮食均衡的益处,带着学生体会哥哥的用心,然后批判妹妹的挑食。教师期待着课文能让孩子不再挑食。我不赞同这样的解读。

  首先,若作者真想劝人不挑食,应该会说明不挑食的好处,但他没有。此外,妹妹也没因此变得不挑食。她之所以吃下种种食物,不是因为她明白了挑食的坏处,而是不想在游戏中输给哥哥。若下回再面对那些食物,相信妹妹还是抗拒的。再来,我不相信读者在读了课文后,真会改变挑食的习惯。小读者只会记住课文中想象的趣味、哥哥的机智、妹妹的可爱,如此而已。

  如果“挑食”不是课文的主题,课文是否还有其他意义与价值?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彭懿在解读这部作品时说,“也不过就是查理与萝拉兄妹一场充满了想象力与游戏色彩的对话”。也许正因彭懿先生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好为人师”的包袱,得以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把握作品的本质。想象力与游戏色彩,不正是这部作品赏心悦目、动人心弦的原因吗?带着这样的解读去上课,教师不会再把重点放在“挑食”,不会再拎出食物金字塔,而会引领学生好好玩味课文中的想象力与游戏色彩,激活学生的创意思维。

  我认为,大部分教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好为人师”。面对文本,教师首先必须得是一个读者,以一颗开放而单纯的心去感受文本。对文本有了感觉,再以教育者的眼光去分析并发掘其中的教育资源,然后设计教学。跳过读者这一层,在没有感性把握之下,教育者的理性分析很容易显得功利而浮躁,落入见山不见林的窘境。

  行笔至此,突然感慨万千。是的,要上好阅读教学,得先做好一个读者。自己对课文有感觉了,才能让学生也有感觉。然而现实中,许多短小轻薄的课文却是毫无美感,不堪入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很怀疑,再好的读者再好的教师,有可能用这等干瘪文字,上好阅读教学吗?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2.7.2013

Saturday, July 20, 2013

《独船》读后



  常会从课外寻找资源,介绍许许多多自己读了有感觉的文章给学生。中国薛瑞萍老师说,“把世界带进教室”,难以想象学生的阅读视野仅局限在课本和作业会是怎样一种荒凉景象。自接触了各种专家学者编的儿童读本,涉猎了世界儿童文学精品,真是大开眼界,亦越发尝出了课本的淡然无味。 

  这个星期,印了常新港先生的《独船》与同学分享。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写得很棒,读了既震撼又感动。小说人物之一的张木头原本亲切和善,却在妻子的意外逝世后性情大变,对于村民们的未能及时施援耿耿于怀,从此对亲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再信任。孤独冷漠的张木头拥有“三独”:独船、独屋、独子。他的独子叫石牙,因父亲的关系,处处受人排挤欺侮,却未曾心灰,一直盼望着朋友的出现。 

  我对小说中的人物之一王猛尤其印象深刻。表面上,此人可说淘气无比,胡闹非常。未经许可就夺了张木头的船、联合同学欺负张石牙、故意将墨汁洒在石牙校服之上、让石牙进场却不让他踢球,甚至用石牙的面巾来洗脚……种种恶行举不胜举。 

  然而这只是表面。追根究底,王猛心地并不邪恶。之所以淘气好玩,不过就是为了出一口气。王猛也有优点。为了生病的妈妈,他可以冒险下河捕鱼;见石牙帮忙,他内心愧疚感激;石牙为他牺牲后,他还经常上张木头的家,替石牙尽孝。 

  纪伯伦在《沙与沫》中写过这么一段话:“一个人的实质,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所不能向你显露的那一面。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他,不要去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我不期然想起班上那群小瓜。面恶心善,小动作多多惹人厌,内心却单纯善良,他们不正如王猛一般吗?可那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小动作、小顶嘴、小胡说八道,却着实叫人气恼得紧啊。 

  王猛因石牙的牺牲而醒悟,张木头也因石牙的意外而豁然开朗。改变,难道非得要以天大的不幸作为代价吗?说实在的,真希望班上小瓜在这点上能有别与王猛和张木头,能及早体会师长们的用心,让我们的故事成为一出皆大欢喜的喜剧。



Saturday, July 13, 2013

我心目中的好学生



  配合教师节,让学生写文章,谈谈各自心目中好老师应具备的条件。一声令下,本想在一旁翘起二郎腿,赏玩他们绞尽脑汁的神态,课转念一想:尽让他们对老师提出要求,自己却无需反省,这太便宜他们了吧?于是玩心大起,手痒难耐,终于也一起动笔了。左思右想,既然他们写“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那我就来一篇“我心目中的好学生”吧! 

  人人都想当好学生,可究竟如何才称得上“好学生”呢?若要考试成绩辉煌才算,恐怕脑袋不大灵光的学生就没有机会了;若要严肃认真才算,恐怕嬉皮笑脸的捣蛋鬼也无缘当上“好学生”了;若要跑得快跳得高的才算,恐怕运动细胞不佳的同学再努力也是枉然。在我心中,要配得上“好学生”的名头,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可终究是人人能当的。 

  首先,好学生对世间万物得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他们对任何事都感到好奇,对任何不明白的事物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不畏艰难,时时刻刻都愿意大胆尝试。见到不理解的现象,他们会不断观察、实验、询问、思考,直到完全弄明白为止。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没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是保持了我持续不断的好奇心。”一个失去了好奇心的人,他的世界是灰暗的,他的生活是平淡无味的。他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学习的乐趣的。 

  此外,好学生得有坚定不移的正义感。面对恶势力,他们不会低头,而会反抗到底;面对不公平,他们不会噤若寒蝉。见到弱者受欺负,见到强者无理取闹,他们不会袖手旁观,他们会挺身而出,为正义发声!他们也不允许自己恃强凌弱,不会因为利益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古人有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想,好学生就应该追求这样的目标,让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人。 

  最后,好学生得有一颗赤子之心。所谓“赤子之心”,就是一颗单纯而真诚的心。无论遭遇多么不公平的事,遇到多么糟糕的人,他们仍然单纯,对人依然真诚。他们不会为了讨好某人而说出违背良心的话,他们不会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蒙骗他人。他们行善,是因为行善是应该的,行善是他们的原则,他们不会让自己成为“伪君子”。 

  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坚定不移的正义感、永远单纯的赤子之心,就是我心中最为可贵的三种特质。具备了这三种特质,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学生”。

Saturday, July 6, 2013

一件小事



  “铃——” 

  “起立!行礼!谢谢老师。”同学们鱼贯步出教室。下课,大家都医肚子去了,留下讲台前的郭老师,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故事书。看他那无法自拔的样子,手上的世界似乎精彩非凡。 

  郭老师不饿吗?还是,看书也能饱?非也非也。之所以留下,郭老师主要目的不在阅读,而在探查。光天化日,探啥查啥?莫非学校发生了离奇案件不成?只见郭老师缓缓合上书本,走到布告板前,目光停在板上的值日表上。原来啊,他发现班上越来越脏,垃圾桶很少被倒干净,桌椅也常东斜西歪。年头制定的值日表,渐渐形同虚设,近乎名存实亡。于是,他决定留下,看看没有提醒下,会有多少同学前来值日。 

  “星期四,扫地……许月含,擦黑板……冯隽翔……”郭老师在心里默念,“抹窗……戴汶桐。”看来,今天的窗口是不会干净的了。想起汶桐刚才上课时那副“病猫样”,郭老师不抱一丝希望。病得连上课都无法打起精神,怎么还可能来值日?再说,有这么一个堂皇的理由,哪个笨蛋还会乖乖来抹窗?即使是平日,大部分同学还是能闪则闪的。“我来不及吃东西。”“我找不到水桶。”“班上的布不见了。”“我忘了今天要值日。”不胜枚举的藉口已是耳熟能详,见惯不怪了。 

  墙上的钟一秒一秒行进,教室里仍旧冷冷清清。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再多五分钟就上课了。郭老师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之后又深深吸了一口气,抬头挺胸故作坚强走出教室。 

  前脚才跨出教室前门,一个身影正好由后门而入。咦,那身影手上似乎还提着东西。郭老师迅即停下脚步,身子向后一倾,脖子一歪,你猜,他见到了谁?是那只“病猫”!没错,就是那个病得五颜六色,在课堂上咳个不停,额头烫得不得了的戴汶桐!此时的“病猫”正提着半桶水,踏着软绵绵的脚步来到窗前。他晃了晃脑袋,从桶中掏出破布,拧干,在窗叶上来回擦拭,边擦边咳。几个回合后,清水成了污水,他便又晃了晃脑袋,扛起水桶,步履蹒跚地往厕所去了。 

  听着那逐渐远去的咳嗽声,郭老师似乎呆了。他不是病了吗?那热滚滚的额头可是他亲手摸过的!有节奏的咳嗽声,也整整响了两节课,不曾间断呀!这么样一个人,就这样一言不发,默默地将教室的窗口都擦拭了一遍。没有埋怨,没有张扬。 

  “铃——”时间很快来到下午一点半,六年级补习。郭老师迈入教室,一双眼睛在为数不多的学生群中扫视。他终究没能找到“病猫”的身影。 

  滚烫的额头是真的,声声咳嗽是真的,蹒跚的步履是真的,沉甸甸的水桶是真的,片片焕发光泽的窗叶更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