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8, 2014

别做教科书的奴隶(三)






别做教科书的奴隶(三)


    “但最重要的是:你得把阅读变得有意思。所以我不用学校的课本,因为课本实在太枯燥了。我们必须重新向课堂注入快乐的元素。……学校教阅读一般都用政府发的教材,而我和学生们只是读一些文学方面的经典。……但当我的学生阅读成绩比其他学生的更好时,他们就不再找我的麻烦了。”


——
“全美最佳教师奖”得主雷夫•艾斯奎(Rafe Esquith)


  一位被誉为“全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一间被称为“奇迹”的教室。教室里,学生大多来自贫穷家庭和移民家庭,在美国标准考试(SAT)中的成绩却一直位居前5%-10%,不少学生长大后就读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并取得了非凡成就。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究竟如何创造奇迹?

  雷夫老师带着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他们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梅冈城故事》,读了一本又一本。雷夫老师说,“对我自己而言,每年花400小时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一年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阅读能力都不错了。”他把一整本一整本的书带进了教室,奠定了学生一辈子的阅读能力与兴趣。

  雷夫老师带着学生阅读莎士比亚。不仅读,他们还根据剧本排练戏剧。不仅排练,他们甚至站上了国际舞台,受邀到全球莎士比亚节表演。更叫人吃惊的是,整出戏剧的幕前幕后工作,包括服装、音乐、道具等等,都由小学生一手包办。当大家还在怀疑,“11岁的孩子真能读懂莎翁的作品?”雷夫老师和他的学生,已用无比热情与不懈努力,走进了莎士比亚的文学世界,全面地成长起来。

  雷夫老师带着学生看电影。他们看《星际大战》,看《辛德勒名单》,看《抢救雷恩大兵》。通过电影,他们共同探索历史,建立价值,思考人生。由于反应热烈,班级甚至成立了影片库,汇集精彩影片。部分学生更由此萌生了浓厚兴趣,长大后投入电影工作。难能可贵的是,这群学生工作后又将见到的好影片献给班级影片库,大大丰富了库藏,让影片库永续经营,生生不息。 

  雷夫老师带着学生进行户外教学。学生跟着他去看职业棒球赛,不仅看热闹,还看门道。赛前,雷夫老师会向学生解说棒球的基本知识与规则。到了赛场,学生一边看比赛,一边在正式的表格上记录分数与种种数据。与此同时,雷夫老师会适时评述比赛,与学生进行讨论。学校假期,雷夫老师也会带领学生到某处旅游,比如:国会、大学、博物馆、纪念碑等。出发前,他会让学生先做好功课,了解目的地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甚至规划旅游行程与开销。一次次的户外教学,不仅开拓了视野,增广了见闻,更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涨船高。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雷夫老师正是秉持如此信念,把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等带进教室。他绝不守旧,从不固步自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他汲取每一份教育资源,善用每一个学习契机,成就每一个孩子,开发出自己的课程。

  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当教育的一切都以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为考量,我们还需执着于教科书的教与不教吗?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7.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