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1, 2014

《我只是一个老师》后记




后记
郭史光宏


        2011年,挥别学院,初入杏坛。

        八月,在东马《联合日报》任职的同乡——铭馨来信,邀我给《联合日报》撰稿,开辟教育专栏。想是年少气盛,当下毫不犹豫即答应。“不做教书匠”专栏,正式开张。

        我以两周一稿的速度写着。为了供稿,得更用心生活,观察周遭,发现美好;为了供稿,得更勤奋阅读,开拓视野,活跃思维;为了供稿,得更积极实践,积累经验,提升智慧。一个个截稿日期,就这样推着我往前走。本书中,“儿童教育”、“教育反思”、“儿童阅读”和“语文教育”里的文章,就是这段时间的成果。

        2012年,带着学生办起校园期刊——《我手写我心》。为鼓励学生写作,决心以身作则,定期在刊物中发表文章。这份因缘,使我加倍留意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愈加投入与学生一起的时光。于是,他们的身影走进了我的心灵,他们的笑与泪点缀了我的文字。本书中,“教学故事”里的文章,就是这段日子的记录。

        回首三年来写下的文章,离不开“阅读”、“思考”、“实践”。阅读,促进思考;思考,引发实践;实践,又启动另一轮阅读与思考。而写作,让我得以在这螺旋递进的过程中稍作歇息:消化读过的书本,省视有过的想法,反思做过的事情。本书的一篇篇文章,既记录思考,也见证成长。

        之所以有今天,要感谢的助缘实在太多。

        2007年,中国朱自强教授主持“儿童文学研习营”,领我走进儿童文学之门;2009年和2010年,中国杨屹老师主讲“阅读教学”,林莘老师指导“作文教学”,令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大的想象与思考;2011年和2012年,中国徐冬梅老师分享“儿童阅读推广”,周益民老师介绍“班级读书会”,使我更有信心在校园与班级推动阅读;2013年,中国钱淑英老师与岳乃红老师主讲“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让我的教育路走得更加坚定。此外,托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的福,有幸亲近中国方卫平教授、刘绪源老师、左伟老师、赵霞老师和台湾林文宝教授,获益匪浅。

        感谢我的恩师——黄先炳博士,我们称他“老黄”。老黄是我五年师范生涯最敬重的导师,大概也是人生中影响我最深的老师。是他打开了我的教育视野,把我引向本本好书,让诸多善知识走入我的生命。感谢亦师亦友的大风兄与蠹鱼君。因你们的不吝指教,我邂逅了好书,拓宽了眼界,开始涉猎许多陌生领域。

        不忘感谢何振森居士惠赐墨宝,令本书封面增色许多。感谢老黄和周益民老师于百忙中为本书写序,你们的序对我意义重大。感谢用心为本书排版、设计的美编高文杰先生。感谢我的同学泰忠,费神地为本书进行校对。最后,感谢阅读这本书的您。

        书名“我只是一个老师”,取自大风在法情论坛的主题。想说的是:只是一个老师,却要坚守教育,不随波逐流;只是一个老师,却要开创明天,不墨守成规;只是一个老师,却要当教育家,不做教书匠。

        好好当一个老师,或者,当好一个老师。是的,我只是一个老师。
    


书名:我只是一个老师
作者:郭史光宏
出版社:嘉阳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4年12月

定价:RM32
特价:RM25
订购处:法情教育论坛

请大家多多支持!

Tuesday, December 30, 2014

《我只是一个老师》自序




初出茅庐,我如此期许自己
郭史光宏


        五年师范岁月匆匆过,终于跨出学院,迈入小学,正式“悟”人子弟。早在数年前,通过身边友人的叙述与自身的实习观察,对小学教育圈已有片面印象:罐头工厂、大染缸、集中营、死水……当然,也曾听朋友说,与其他环境相比,小学算是比较单纯了。总算受过点科学教育,知道这些道听途说不过是“雾里看花”,实情如何,还得探索多年方可知晓。

  然而,“无风不起浪”,对于小学的片面印象,当隐隐放在心上,时时戒备检验。为了避免不自觉中随波逐流,初出茅庐的我如此期许自己。

  我期许自己,能够时时思考,不忘初心。几个核心问题,当作为“镇心之宝”刻刻惦在心上,不时验证与反思,进行终极追问与探索。问题一、教育是什么?问题二、小学教育是什么?问题三、培养怎样的学生?问题四、当个怎样的教师?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思考角度由宽及窄,就是要从大处思考!缺乏问题一、二的追问为基础,问题三、四的思考将流于表面,甚至与教育大方向背道而驰。

  以上所列问题,直接影响我们看待教育的眼光与角度,以及进行教育工作的精神与态度。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思考后都该清楚自己的答案,每过一段时日后进行观照与反思,结合人生经验不断追问。很喜欢梅子涵老师于《我们关怀不朽》中的一段话:“我们总是把今天的话说的斩钉截铁,可是心里断定了明天一定会润色自己乃至修改。我们欣赏自己的这种自信、这种明确和这种因为天天学习而会发生的怀疑和变化。”我如此期许自己。

  我期许自己,能够天天阅读,日日进取。近年来,愈发体会到阅读的重要。对于大部分教师不阅读,也愈发忧心。就我所见,极多执教多年的资深教师自诩“经验丰富”,对于教学工作自认游刃有余。孰不知,所谓“经验丰富”,很多时候只不过代表一种心狠手辣、独裁霸道的教学手段,能够把学生操练得如士兵一般,呼之则来,挥之则去。而所谓“游刃有余”,很多时候也只代表一套得以应付考试制度的教学方法,能够培育出一批批考试机器,于成绩放榜之时金榜题名。

  纪律是手段,管理是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是目的!要知道,之所以管理学生,只是为了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得更好。再说,“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否就是一丝不苟、噤若寒蝉,甚至让学生大气也不敢喘?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家把重点聚焦在保持课堂的安静,而非学生的学习上,这岂非本末倒置?考试本来只是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教师得以调整教学的工具,如此而已,何时竟成了教学的唯一导向?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岂非舍本逐末?很怀疑,不为考试而教,而为学生而教,难道就无法在考试制度下生存?

  我想,教师之所以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与不阅读不思考息息相关。不阅读,则无法认识教育史的源远流长,从而多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不阅读,则无法跟进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从而建立起宏大的教育世界观;不阅读,则无法遨游于浩瀚的智慧海洋,从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没有阅读与思考奠基,再多的教学经验终将成为负担与包袱,不停地促使教师自以为是而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却还沾沾自喜。将阅读当成工作中极重要的一部分,每天留一段时间阅读,我如此期许自己。

  初出茅庐,前路崎岖是意料中事,该做好心理准备。近日,常会想起鲁迅先生“反抗绝望”的精神:不反抗即成帮凶。不在绝望中反抗,就在绝望中死亡。看得远,站得稳,于洪流中坚持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于困境中逆流而上;心平气和,理直气平,于浮躁中从容大气。

  我如此期许自己。


笔于2011年2月6日
正式执教前夕
    


书名:我只是一个老师
作者:郭史光宏
出版社:嘉阳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4年12月

定价:RM32
特价:RM25
订购处:法情教育论坛

请大家多多支持!

Monday, December 29, 2014

恩师给新书写的序




能高飞的让他高飞
黄先炳


        我发现我们的教育过于照顾后进生了。许多教育政策的厘定,都是为后进生而量身度做。就连课程,也特别照顾后进生。君不见我们学生的数学程度,已经到了进入海外大学便跟不上的程度么?他们在国内高中统一考试可是拥有特优成绩的呢!
       
        政策如此,执行也是如此。教师教学也特别关注后进生,常常为了小部分学生而降低要求,结果优等生反而受到忽略。有些老师更喜欢分享这样的经验:“要教学就教差班的,因为差班的学生才会感恩!优秀班的学生自以为优秀,对老师不会感激的。”
       
        关注后进生本来无可厚非,但过于关注,教育便有偏差,学生整体水平也就难以拔高了。
       
        优秀生真的那么狂,不会感恩?还是……我们不会教优秀生?
       
        四分之一世纪前我初出茅庐,就不愿意接受这种“优秀生不能再教”的观点。我对“一视同仁”的诠释是:能飞的让他飞,会跑的让他跑,想走的让他走,不要动的也尊重他的权利而任由他,我们依然会给予真诚的祝福。而我的能力,似乎也较偏向带领学生高飞。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回顾我的教学生涯,的确是比较享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趣。
         
        记得初执教鞭,很多人告诉我:“这里的学生很难教的,那些成绩不好的,无心向学,但家里富裕,有工作等着他们回去做;成绩好的,已经准备出国留学,在学校也不热衷学习。”我没把这种观点往心里摆。实践证明,“有教无类”是正确的,不必给学生贴标签,把我们最好的奉献给他们,他们都会珍惜。中学三年半的教学生涯,至今仍叫我回味。前年,一群中年男女约我吃饭,他们正是我教中学时期的拔尖儿,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热情的叫我“老师”,依然怀念当年的华文课。“英才”也会感恩,只要我们“教育之”。
       
        后来我到师范学院执教,更加不能不把学生当成“精英”,因为他们毕业后都要承担同等的责任,没人可以推卸。教师若非“精英”,学生难以成才;教师不具备宏观高远的教育视野,即使掌握教学方法,还是无法把份内工作做好。所幸,我遇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精英(现在则是独当一面的教师),有些还是精英中的精英,像郭史光宏便是其中之一。
       
        光宏是我完成博士学位后的学生。我回到立卑师范学院时,他已是预科班的学生。其实,比我早到学院报到的学生,对我会有抗拒的心理,因为我的教学法和处事法与前人略微有别。但是,光宏他们这一届同学却不抗拒。他们不但很快接受我的做法,还很配合我给他们安排的活动。若非如此,2007年我们就没有办法把朱自强教授引入马来西亚,并展开后来的系列自我增值和回馈教育的活动,为我们日后的教育和儿童文学推广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定的方向是——但能开拓学生视野,足矣!所以我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应该忘记,忘得越多越好,剩下的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资本。
       
        这一点,一般学生不容易做到;郭史光宏则做得很好。我不认为我教了光宏什么,反之,他今天表现出来的成就,却远远超过我可以传授给他的。这是他自己的努力和善于把握学习机会使然。
       
        最让教师感到满足的,并不是成功按自己的模式训练出优秀生,而是有机会栽培出比自己成就更棒的学生。薪火要能相传,得让青胜于蓝,才足于继往而开来,否则火种将会堙灭。“弟子不必不如师”才是“得天下精英而教育之”的真谛。
       
        朱自强教授曾将儿童喻为充满生命力的种子,他们自己会成长,身为长者的我们只是提供必要的助缘,让他们长得更加茁壮。光宏随我学习,我也是如此处理的。我没有教他的意图,只是不断地制造条件给他,让他可以接触更多人,学习更多事物,打开自己的视野,踏稳自己的脚步。
       
        年前,光宏给报馆、杂志写专栏,我一直都在看,写得很好。一段时间后,我觉得他的文章可以结集成书了,便向他做出建议。我的老师曾提醒我们,发表第一篇文章很重要,因为那是自己在学术界的“亮相”,往后人们就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同样的,我也很慎重看待他的第一本书,希望这本书可以让更多人认识他——一个充满朝气、满怀理想的青年教师。
       
        光宏很聪明,整理文章时还做了恰当的调整,每一则短文后都附上一些书本的介绍。这样,读者看了他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后,还可进一步拓展阅读和思考。这样的“引领”方式,正是我们强调的教育模式。
       
        在南京大学进修期间,常看到一个标语:“今日我以南大为荣,明日南大以我为荣”。今天我也有这种感觉:昔日光宏以成为我的学生为荣,今天我以光宏曾是我的学生为荣。希望光宏抱着这份为教育而奉献的初心,继续平稳地迈进,日后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2014年8月14日
    


书名:我只是一个老师
作者:郭史光宏
出版社:嘉阳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4年12月

定价:RM32
特价:RM25
订购处:法情教育论坛

请大家多多支持!

Sunday, December 28, 2014

周益民老师给新书写的序




带一本书给光宏
周益民



        光宏是我极少见面却常在念中的朋友。这个“极少”是真正意义的,几年里也就见过两回。因为他在马来西亚,我在中国。

        与光宏的认识乃至熟悉首先是由于他的文字。

        2010年初,很偶然的,在网上看到一篇《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的书评,题目是《为小学语文教育把脉》。我是那次谈话“七人”中的一个,自然对该书的书评多一份留意。这一留意,就生出了许多的惊异。“七人谈”是我们几位不同背景人士就小学语文教育的有关问题所进行的一次系列谈话,2010年1月刚出版。不过一个月,作者已阅毕并写就完整书评,足见信息之灵通,对语文教育关注之密切。行文中有不少真知灼见,最后说:“马来西亚,面对一本本让孩子厌学的教材,我们做好准备来一场‘教材革命’了吗?”我这才注意到,作者竟然是马来西亚人。要知道,即便在中国大陆,当时读过那本书的人也还很少。这个作者当然就是光宏。

        在网上一聊,方知光宏竟是黄先炳先生的弟子。黄先生是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会长,近些年一直在为马来西亚的儿童文学阅读鼓与呼。朱自强教授曾数次联系、推荐我去马华进行儿童阅读与语文教学方面的交流,马方的具体负责人即是黄先生与光宏。命运的机缘真是奇妙,因工作的原因我几次都未能踏上大马之行,不料在虚拟的空间终与光宏相遇。也因此,我遇到了更多的惊异。

        从光宏的文字看出,他的兴趣点与我非常相似,主要聚焦在儿童文学与语文课程两大领域。这方面,他简直就是个“中国通”。他对王尚文、王荣生、潘新和这些中国语文教育理论界学人及其主张非常熟悉,对一线的窦桂梅、薛瑞萍、郭初阳等名师也十分了解,甚至设法订阅了几份中国很有影响的教育教学刊物。儿童文学方面,理论著作自不用说,还收藏有中国大陆出版的诸多文学名著,如新蕾社“国际大奖小说系列”,湖南少儿社“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中少社“小淘气尼古拉系列”“林格伦作品集”,明天社“凯斯特纳典藏作品集”“罗尔德.达尔作品典藏系列”,二十一世纪社“彩乌鸦系列”,苏少社“曹文轩纯美小说”“子涵童书”,等等等等。如果列下去,这个书目将会很长很长。有一回,他甚至在邮件里问我:“发现江苏少儿社还出了许多作家的作品系列,像黄蓓佳、程玮、彭懿、冰波、金曾豪的,不知这个系列如何?”又询问我对接力出版社的儿童分级阅读书目的看法。我实在忍不住了,问他到底是大马人还是中国人。我猜想,他肯定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告诉说,我们家从公公那一代开始就在马来西亚生活啦。

        而让我又一次惊异的是,光宏告诉我,他还在读师范学院,年末(2010年)才毕业,这真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有志不在年高”。同时,我也明白了,他是彻彻底底地热爱,发自肺腑地热爱呵。

        我想象着光宏的那一大堆藏书,觉得真可以办一个小型图书馆了。没想到光宏还真行动起来了。他告诉我,实习期间,将藏书都带到学校去了,办起了迷你图书室,让学生借阅。他动用各种办法激励学生阅读,还认真记录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反应。看到这些,我真的十分欣慰,光宏不仅自己爱阅读,还努力引导孩子们去阅读。他在马来西亚做着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终于,2012年11月下旬,我来到了美丽的关丹,见到了光宏。他已经是马来西亚柔佛州笨珍南马小学的教师,并且担任了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这个时候的光宏对教育的理解更多了一份冷静与深刻,他开始思考教育的核心内涵,反省教育的价值追求,立志“走一条艰辛而深刻的路”。看着眼前这个阳光、青涩,还带点儿腼腆的大男孩,真很难同那个视野开阔、见解独到、话语尖锐的作者联系起来。他送给我一叠自印刊物,说请我提提意见。夜晚,灯光下,我一本一本仔细翻阅。这是他们的班刊,名为《我手写我心》。小32开,很薄,封面是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既活泼又朴拙。每期的主体自然是他的“小瓜”们的习作,此外还有“故事小板凳”(名家短篇作品)、“师说心语”(光宏的私密日记)等栏目。这是本周刊,以一己之力承担如此密集的任务,我深知其间的不易。在有一期中,他写道,“我的星期四常在繁忙的编辑、排版与写作中度过”,接着描写了为在约定时间将刊物送至学生手中而与时间赛跑的经历,最后说,“我站在他们回家的必经之地——食堂驻守,露出招牌笑容,晃着手上热烘烘的刊物,看着同学们兴高采烈涌来,脸上挂着的是一种既兴奋又惊喜的笑,我内心窃喜。”让我们想象一下吧,夕阳下,大哥哥一般的光宏笑吟吟地站在校园,被他的“小瓜”们簇拥着,叽叽喳喳的童音带着欣喜和欢呼,在校园的上空飞扬。这样的情景好动人。

        看来,光宏不只在“知”,更在“行”啊!对他,我惊异,更充满了敬意。

        前两天,读到诗人林茶居先生的一篇文章,《隐居于书与诗》,“书”指的是阅读,“诗”指的是写作。这个题目一下打动了我,隐居于书与诗,也就是拥有了一种“别处的生活”,精神该是多么富足。不知怎么,眼前就浮现出夕阳下光宏与“小瓜”们在一起的画面,忽然觉得,这句话就是为着他而存在的。我想,如果给我一个机会马上见到他,或者有身边的朋友飞赴大马,那么,我要带给光宏的,将是一本书。


2014年8月于南京
    


书名:我只是一个老师
作者:郭史光宏
出版社:嘉阳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4年12月

定价:RM32
特价:RM25
订购处:法情教育论坛

请大家多多支持!


Saturday, December 27, 2014

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读到诗人林茶居先生的一篇文章,《隐居于书与诗》,‘书’指的是阅读,‘诗’指的是写作。这个题目一下打动了我,隐居于书与诗,也就是拥有了一种‘别处的生活’,精神该是多么富足。不知怎么,眼前就浮现出夕阳下光宏与‘小瓜’们在一起的画面,忽然觉得,这句话就是为着他而存在的。我想,如果给我一个机会马上见到他,或者有身边的朋友飞赴大马,那么,我要带给光宏的,将是一本书。”


——
中国特级教师周益民


    年前,光宏给报馆、杂志写专栏,我一直都在看,写得很好。一段时间后,我觉得他的文章可以结集成书了,便向他建议。我的老师曾提醒我们,发表第一篇文章很重要,因为那是自己在学术界的‘亮相’,往后人们就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同样的,我也很慎重看待他的第一本书,希望这本书可以让更多人认识他——一个充满朝气、满怀理想的青年教师。

——
《法情》版主黄先炳博士


    “此书是一位青年教师的‘师说心语’,内容围绕五大主题:儿童教育、教育反思、儿童阅读、语文教育和教学故事。阅读、思考、实践,三大关键词,串起七十六篇文章,记下三年教学时光的笑与泪。”

——作者
郭史光宏


书名:我只是一个老师
作者:郭史光宏
出版社:嘉阳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4年12月

定价:RM32
特价:RM25
订购处:法情教育论坛

请大家多多支持!


Monday, December 22, 2014

笑中含泪的经典——《美丽人生》观后感




笑中含泪的经典——《美丽人生》观后感


    
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但不易说。像寓言,有悲有喜;也像寓言,叫人不可思议。这是我父亲所做的牺牲,是我父亲赐我的恩典。

——
电影《美丽人生 Life is Beautiful》


        观赏这部电影,仿佛一趟“天堂”与“地狱”之旅:上半段捧腹大笑,下半段热泪盈眶。笑,因为幽默;哭,因为感动。无论喜悲,一颗心,总是暖暖的。
    
        电影主角是个风趣幽默、热情浪漫的犹太人——费多。为追求爱情,费多做出连串疯狂之举,次次都叫人啼笑皆非。为见爱人一面,他冒充督学巡视学校;为博爱人一笑,没有驾照依旧开车开得不亦乐乎。皇天不负有心人,费多终于赢得美人心,甚至公然在爱人黛拉的订婚晚宴上抢亲呢!
    
        婚后,两人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乔舒亚。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费多一家三口被送入了集中营。不愿让童心未泯的孩子面对残酷的现实,费多对乔舒亚撒了个谎,说他们正在进行一场游戏,首奖是一辆坦克。为自圆其说,费多只能苦中作乐。干了一整天劳力活,刚踏进宿舍的费多马上迎来了孩子的投怀送抱。尽管筋疲力尽,几乎虚脱,他还是撑起了蒙在鼓里的孩子,步履蹒跚,跌跌撞撞。望着孩子,费多挤出笑容,编出一则则“精彩”故事,报告游戏进度。

        凭着坚韧意志与过人智慧,费多成功瞒天过海,终于挨到纳粹战败的那一天。眼见大势已去,纳粹军人决定对集中营内的犹太人赶尽杀绝,然后撤走。费多将孩子安顿在一个柜子内,千叮万嘱不可出来,随即四处奔走,找寻爱人黛拉。众里寻她千百度,仍然不见黛拉踪影,费多反倒被纳粹军发现了。费多被枪抵着,慢慢走向墙角。走过柜子,费多鼓起勇气,做了个夸张滑稽的动作,往柜子里扮了个鬼脸,柜子里那颗不安的心总算恢复平静。

         “砰!砰!砰!”一串枪声从转角处传出。一个纳粹兵闪出,悄无声息。天亮了,四周一片寂静,小男孩乔舒亚走出柜子,终于迎来了他的“奖品”——一辆坦克,一辆驱走纳粹的联合国坦克。男孩胜利了,母亲回来了。伟大的父亲,从此住进了他们的心,也住进了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部电影,看了五回,五回热泪盈眶。大学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毕业后,与学生一同感动。费多巨大的身影,深深映在我心深处。爱情面前,不顾一切;亲情面前,奋不顾身。浪漫与热忱,让生命的每一天都璀璨夺目,与众不同。

        他让我看见人性的光辉,相信生命,相信善良,相信奉献,相信爱。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2.12.2014

Sunday, December 14, 2014

单纯和专注的力量——《阿甘正传》观后感




单纯和专注的力量——《阿甘正传》观后感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
阿甘母亲《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阿甘的智商只有75,远远低于一般人,是大家眼中的“白痴”。不仅如此,小时候因脊椎问题,得靠铁片装置才能勉强行走。身边的母亲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周围的人都冷嘲热讽鄙视他,甚至落井下石欺负他。大家唉声叹气之际,他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首先,毫无顾忌地奔跑让他的双腿奇迹般重生。接着,因过人的跑步天赋上了大学,还入选美国橄榄球队。大学毕业,阿甘选择从军。越南战争,英勇救出战友,得了国家奖励勋章。退伍后,阿甘兑现了与好友的约定,买了艘船,干起了捕虾工作。几经波折,他竟又取得巨大成功,成了百万富翁。阿甘的传奇还在继续。一天,他想着想着就跑了起来,一跑三年。三年坚持不懈的奔跑,横跨了整个美洲,给无数人带来梦想与力量。

        就是这样一个低能的“白痴”,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奇迹。究竟是何原因,让阿甘活出了非凡人生?在我看来,关键在于他的“单纯”和“专注”。

        也许是弱智的关系,阿甘反而拥有一般人所难有的单纯。当身边人都在想着如何成功,都在为人生的不顺叹气,阿甘只一心一意过自己的生活。他乐观向上,以诚待人,专心致志。跑步时,阿甘心中只有一个字——“跑”。所以,他能跑得像风一样。尽管入选美国橄榄球国家队,尽管获颁国家奖励勋章,阿甘没有一丝高傲。他依旧过着单纯的日子,履行着与友人的约定。捕虾初期,阿甘可说一无所获。可正因为单纯,他没有放弃。他一如既往,不去在乎成败,只信守承诺,享受每一个当下。

        很多人会说,阿甘传奇般的故事不过是电影情节,不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不这么认为。对我来说,阿甘的成功与非凡绝不是巧合与幸运,而是努力与坚持的成果。回顾电影中另两个人物:珍妮和丹中尉。珍妮脑袋机灵、才华出众,却因急功近利误入歧途,走向堕落;丹中尉身体健壮、英俊潇洒,却在残废后一度意志消沉,怨天尤人。“白痴”阿甘没有两人的聪明脑袋与风度翩翩,却过上了远比两人更精彩的人生。

        单纯和专注,让阿甘在人生路上收获了财富、亲情、友情、爱情、尊重、快乐、幸福。谁说只有天生条件好的人,才能过上精彩、幸福的人生?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2.12.2014

Friday, December 12, 2014

穷人的尊严——《小鞋子》观后感





穷人的尊严——《小鞋子》观后感


    “贫穷真的不算什么,不要丧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积极乐观地活着,保持人性的真与善,一样能收获成长,实现人生的价值。”


——
电影《小鞋子》


        不妨想象这样的生活:

        一间破破烂烂的房子,没有书房,没有厨房,没有睡房。一家人的饮食起居,都在客厅。母亲在客厅缝补衣服,父亲在客厅小休,你和弟妹在客厅做功课。夜晚,一家还是睡在客厅。住的地方已如此不堪,房子的主人还天天来催房租。是的,你们家拖欠房租已好几个月。爸爸靠劳力挣取微薄工资,妈妈替人煮食帮补家用。就连妹妹的鞋子丢了,你们都不敢告诉爸爸。你们知道,他连买一双鞋的钱,都没有。

        此时,哪怕只是一丁点的便宜在你面前,一枚钱币,一块面包,一件衣服……你能否不起贪念,不将其占为己有?穷困潦倒、饥寒交迫到这般地步,你还能坚守 “不义之财不可取”的原则?你还谈得上“尊严”?

        电影《小鞋子》中,阿里一家就身处如此窘境。面对残酷现实,他们从未屈服,更不曾典当尊严。当妹妹莎拉要拿清真寺的白糖为爸爸泡茶,爸爸拒绝了。“它们是清真寺的,暂交我们保管。”爸爸一脸的理所当然。坦白说,那么一大包糖,缺了几小颗,不会有人发现,也不会有人追究。爸爸难道不懂?不是的。他只是不愿。别人不知,自己的心,却是知道的。爸爸坚定的心,守护了穷人的尊严。

        一次偶然,妹妹丢失的鞋,竟出现在校内一位女孩脚上。阿里兄妹不禁疑心大起,进而追踪起来。他们跟踪女孩,亦步亦趋,终于到了女孩家门前。女孩敲了敲门,门后走出一名戴着墨镜的男子,缓缓将女孩抱起。原来,女孩的爸爸是个瞎子。原以为鞋子即将物归原主的兄妹俩交换了一下眼神,无奈苦笑。他们是很想拿回鞋子,但见到女孩更糟的家境,他们出不了手,也开不了口。他们穷,但拥有一颗温润柔软的心。他们的博爱,守护了穷人的尊严。

        让人动容的不只阿里一家,还有那个误穿了莎拉鞋子的女孩。又是一次偶然,阿里送给莎拉的笔不小心掉了,被随后跟来的女孩捡获。那是一支颇为精致的笔,是阿里考试成绩优越,老师送的。女孩将笔带了回去,再三把玩,爱不释手。没人知道她得了这支笔,没人晓得这支笔从何而来,她大可据为己有。但她没有。隔天,她在学校找到莎拉,归还了这支可爱的笔。女孩的诚实,守护了穷人的尊严。

        喜欢这部电影,并非它多么五光十色,多么催人泪下。相反,这部电影是如此清纯、平凡、朴实。从头到尾,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哄人的桥段,没有漂亮的脸孔。它就这么踏踏实实,述说着一个又一个穷困孩子的故事。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6.1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