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6, 2014

别做教科书的奴隶(四)







别做教科书的奴隶(四)


    “课程内容永远大于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如果选择的文本是不好的文本,你再教,也是南辕北辙。你拿来的食材本身就是腐烂的,怎么炒出香味,孩子们吃了还是有害。我们应该无限相信孩子们的学习潜能。”


——
亲近母语研究院创始人徐冬梅


  面对枯燥乏味的教科书,美国的雷夫老师选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放下教科书,构建了自己的班本课程。雷夫老师带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让学生排练莎士比亚戏剧,引学生欣赏经典电影。一切有意思有价值的资源,都成了他的教材。雷夫老师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你也许会说,雷夫老师是特例,并非所有教师都有如此素养与视野,都具备设计课程的能力。让我们把目光从遥远的美国,拉回同处亚洲的中国,聚焦一群不满教育现状的点灯人。他们勇于批判,同时积极建设;他们怀抱理想,同时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十余载,渐渐走出一条语文教育改革之路,一条由民间力量共同踩出的轨迹。他们,是亲近母语研究院。

  与雷夫老师完全抛弃教科书不同,亲近母语研究院的教改显得温和许多。一周8节(每节40分钟)的语文课,亲近母语建议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用5节课完成教科书教学。见到好课文,带学生阅读赏析;遇上烂课文,当识字教材即可。省下的3节课,可进行整本书阅读交流、图画书教学与读写互动,让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依此方案,既能完成官方指定的教学任务,又于框架内打开了一丝自由空间。静悄悄的革命,跨出第一步。

  为让更多教师参与其中,亲近母语研究院十多年来研发了数套教材,包括了培养学生阅读力的《阅读力测试》、引导学生从阅读学习写作的《爱上写作》、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全阅读》、让学生亲近文学的《经典童书》丛书等。其中,以2013年出版的《我的母语课》和历经四次修订的《日有所诵》最具影响力。

  《我的母语课》全套12册,分年级编写。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若干主题,按儿童成长的阶梯,选择适宜的文本来陪伴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学、森林、童年游戏、老师、猫和狗、战争、幸福、自由、权利……这些主题都进入了儿童阅读的内容。此外,《我的母语课》也收录了各种文学体裁,包括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戏剧、读书笔记、日记、书信、演讲等等。相对于教科书课文的短小轻薄,《我的母语课》相信儿童的学习潜能,选入的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品。每篇作品乃至每个单元之后,编者还设计了“阅读思考”、“文学聚焦”、“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等助读系统,为教师提供参照,引导孩子有效学习。

  《日有所诵》全套6册,也分年级编写。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收录童谣童诗、浅易的五言诗、晨读对韵,泰戈尔《飞鸟集》、七言诗、纪伯伦《沙与沫》、中国现代诗歌、外国诗歌、宋词、外国散文、中外现代散文、中国古代散文,沿着这样的序列,缓坡而上,让孩子们在日有所诵中开启天赋之门。亲近母语建议教师带着孩子,利用每日课前或课间的几分钟时间,一天诵读一首,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如今,中国已有超过300万的儿童在教师和父母的带领下日有所诵。

  亲近母语研究院由儿童文学、语文教学、儿童教育等各界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一线教师组成。对于语文教育,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提出了理念与方向,他们用一套套教材与一本本专著,配合一场场活动与一堂堂公开课,让教育改革变得有迹可寻,引起广泛关注。亲近母语研究院创始人徐冬梅女士将于今年5月31日,受邀来马讲学。徐老师将在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会员大会上,做两场主题演讲,分享亲近母语十多年来的阅读推广之路,剖析儿童阅读推广的挑战与回应。

  无论中美,教科书的局限已日益显著。继续把教科书奉为圣经,教育之路只会越走越窄,孩子的目光只会越来越暗。然而,抛开教科书,考验的将是教师的教育素养。没有教科书,我们有能力给孩子推荐更优秀的作品吗?没有教科书,我们有本事为孩子设计更有趣的活动吗?

  说到底,教师先得成为优秀的人,教育的改革才有希望。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5.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