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30, 2009

实习笔记(一):第一天进班



第二回合的实习悄悄来临,这回会实习两个月。
第一天进班,四年级,没上课,为学生准备了两份礼物。


第一份礼物:一个“小人物”的传记



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小人物,草稿如下: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那天是1987年12月2日,在峇株巴辖中央医院的产房,一位妇女顶着大大的肚子躺在床上,正准备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妇女忍受 着前所未有的痛楚,一直用力呼、吸,呼、吸,不停呼、吸,呼、吸。随着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妇女冒着冷汗,露出微笑,一位健康、可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了!

这个小孩叫阿宏。他有一个大他五岁的哥哥。阿宏自小便在
小康之家长大,生活无忧无虑。一直到上了小学三年级,阿宏对老师吩咐下来的功课不大感兴趣,尤其是 笔顺练习,常常没交功课。于是,“炒粿条”成了阿宏在学校的家常便饭,最高纪录是一次过20鞭!其实阿宏本性并不坏,只是懒惰做功课吧了。可是他就这样每 天被老师鞭打,一天比一天自卑,走路不自觉驼背了。

黑暗的日子一直延续到小学五年级,阿宏才看到一线曙光。他遇上了一个很有爱心的老师,李老师。李老师不只欣赏阿宏,更时常鼓励阿宏,让阿宏突然对 学业和功课有了兴趣,从此必定准时交上作业。阿宏就这样一天一天进步,一天一天重拾以前的自信心。他很感激李老师,是李老师改变了阿宏的人生。


到了中学,阿宏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就算学校老师偷懒没来上课,他也会自修,总能跟上学业的进度。在中学,阿宏参加了童子军的活动,每年都会去露营,学习户外技能,也磨练出自立的能力。阿宏也在一班好朋友的陪伴下共同成长,顺利毕业。

对了,你们应该很想知道,阿宏的志愿是什么?人总要有志愿吧,“人因梦想而伟大”,不是吗?其实,阿宏小时候对未来要当什么其实也不是很清楚。每 次填写“我的志愿”时,他总是填上“老师”、“律师”、“医生”等爸爸妈妈和大人们觉得很好的职业。至于他自己要什么,他自己也不懂。中学毕业后,他仔细 考虑了自己的兴趣,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喜欢教书的,所以选择了“老师”。


每个人都有爱好,阿宏当然也不例外。只是,阿宏的爱好相当多,而且每个时期都不一样。小学,他喜欢打羽球;中学初期,他也打起篮球来了,之后爱上
了网球;当然,他也迷上了电脑游戏;可是,上了大学后,阿宏开始接触各种各样有趣的书,有小说,有故事,他产生了另一种浓烈的爱好——阅读!这爱好还一直 维持到今天,他很少玩电脑游戏了,因为书本的魅力比电脑更大。

2005年,他正式到师范学院去学习,准备以后当一位如李老师般爱心满满的老师。2009年3月日,他第一次来到双溪兰小学,教1K班华文,教 4M班体育,教了一个月,还蛮开心的。两个月后,他再次来到双溪兰小学,遇见了4K班的36位可爱善良的朋友,也成为了4K班的华文老师。


这一回,阿宏有两个目标。第一、快乐充实每一天;第二、与同学互相学习。希望这两个月能和同学们做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对了,阿宏的全名是“郭史光宏”。


* 我觉得,师生关系贵在坦诚。要学生真心待你,你就必须先掏出真心。所以,做了这样一个“自我介绍”。此外,这班学生身在放牛班,希望我小学的经历能激励他们,重拾积极的自我。


第二份礼物:诗歌一首


* 祝愿这班学生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向着明亮那方,向上,向善。


Wednesday, June 24, 2009

从另一种角度看待教育——读《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




2007年“儿童文学研习营”开始,“朱自强”这个名字便深深烙在我心上,伴随着那憨厚、踏实、谦虚的身影,还有一颗永远年轻的赤子之心。我开始找他的书来读,先是《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然后是《快乐语文读本》,接下来是《儿童文学的本质》、《儿童文学概论》,还有这本《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渐渐的,“朱自强”成了我心目中的“品质保证”,只要是朱老师的书,我会毫不犹豫买下,然后一页一页,漫游其中……


有别于朱自强老师的儿童文学学术著作,此书的主要内容正如书名所示,围绕“小学语文教育”和“儿童教育”两大主题。“小学语文教育”的部分收录的是朱老师在各地会议上所做有关“小学语文教育”的七篇演讲稿;“儿童教育”的部分收录的是根据朱老师于2004年底应山东教育电视台之邀,为“教育时话”节目所做的儿童教育系列讲座整理出的文章。除此之外,两大主题后边还附上了一篇马来西亚教育学者汤嵋厢对朱老师的专访。


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的资源和方法


朱自强老师投身儿童文学研究已有二十八年,研究与思考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却只是近十年的事。我想可以这么说,朱老师主要以其深厚的儿童文学学养为基础,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据朱老师所言,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儿童文学中有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中有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学者涉足“小学语文教育”领域在国际上还算普遍。比如日本,朱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鸟越信先生就是其中佼佼者。但这种情况在中国却是凤毛麟角,朱老师为其中执牛耳者。


在书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部分,朱老师以其广阔的儿童文学世界观,大力批判了中国两岸三地的小学语文教材,并以实际例子一一点出教材之不足,例子清晰具体,批评掷地有声,可谓针针见血。其中批判力道最大的要数以“生字生词”为教材编选重点的“自下而上”的文章观。何谓“自下而上”?“就是文章是由字,然后由词来组成的。先有字,再有词,然后有句子,有了句子再有段落,然后再有篇章,是这样一种文章的观念。”然后语文教学变成什么呢?“就是字、词、句、章,或者字、词、句、段这么训练孩子。先学字,然后学词。”在我看来,这就有点类似我国过于重视“生字新词”的情况。


朱老师不认同“自下而上”的文章观。他认为,文章应该是“自上而下”的。“任何好文章,它的产生都不是先有字,然后到词,由词再产生句子,再成段落,而是有一个立意很高的思想在,或者一个情感在,或者一个境界、一个意境在,哪怕在文章写作之初,它还很朦胧、很模糊,但是也一定有它存在……在它的统摄之下,我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来完成一篇文章……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文章观,就会质疑强调学习孤立的知识,强调孤立地学生字生词,质疑它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文章观的不同,决定了文本解读的角度、教学的策略以及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朱老师这段强而有力的说明,让我拍案叫绝之余,也激发了一些对于“文章观”的思考


凭着深厚的儿童文学学养,并仔细分析了国际小学教育趋势后,朱自强老师提出了“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的资源和方法”的概念。朱老师确信,小学语文教育要改革,就必须“儿童文学化”,让儿童文学成为它的“资源”与“方法”。


以儿童文学为“资源”,意即从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筛选合适的篇章,作为语文教材。朱老师提出,优秀的语文教材必须具备三项条件:一、趣味性;二、艺术性;三、语文教育价值。在编选教材方面,我们可以先把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看待,找到符合以上三项条件,篇幅又合适的,便可全篇引入教材,不作任何修改。


以儿童文学为“方法”,意即“将人文性、整体性、趣味性、感性化、意义生成,这五个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语文教育的方法”。朱老师在书中举了许多课例来说明他的观点,说得入情入理,声声入耳。无奈碍于篇幅过长,不便在此赘述。此外,朱老师“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的资源和方法”概念的提出还谈到了教师的素养、课堂的设计等等。老师在书中也指出了一些实际方法,指点教师走近儿童文学,让小朋友学得更好。


激活潜在的灵性——论儿童教育


若说书本的上编是写给教育工作者看的,那此书的下编“儿童教育”的部分可以说是针对父母而写。朱自强老师除了是一位儿童文学学者,还是一位儿子的爸爸,一位妻子的丈夫。结合了自身经验以及研究所得,还有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启发,朱老师在书中与大家分享他对“儿童教育”的观点。若要以一句话概括,我会这么说,“爱心洋溢,智慧处处”。而这个“爱”是“大爱”,这个“智慧”是“大智慧”。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曾笑称,他和朱自强老师是当今中国离儿童文学本质最近的人。在我看来,朱自强老师真的离儿童很近,很近。他不以成人高高在上的身份俯视儿童,而是走近儿童心灵世界,贴近儿童文化,真正尊重儿童。朱老师认为,儿童不是一张任人上色的白纸,而是一颗饱含生命力的种子。既然将儿童视为种子,教育就是“被动的,它是引导式的,而不是强制的,不是命令式的,也不是纪律式的。”教育就像一个农人面对一颗种子,只是用合适的条件把它内部的生命力激活出来。


朱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几个很重要的观点:让孩子的心灵去闲逛;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孩子;家庭以“亲情”而非“恩情”来维系;建立起一个积极的自我才是幸福等等。读到这里,不少读者也许会认为,“说得容易,做就难咯!”正因如此,朱自强老师才更叫人敬佩!他不仅仅用嘴巴呼喊,更身体力行,真正做到坐而言,立而行。


朱老师在书中提到儿子的成长过程。“到初二的时候,他就拒绝上学了,‘我要休学’,他跟我讲,‘我在学校里得不到学习的乐趣’。那我就跟他讲,你不上学之后做什么?他说不明白。后来,他自己摸索,他喜欢音乐,开始学音乐,学吉他,木吉他、电吉他、架子鼓等等,不断地做这些事情,自己拜师学艺。我就渐渐发现,在音乐世界里,他找到了他的自我的兴趣和发展的目标。我觉得,这个时候我再怎么强迫他都没有用,我只能尊重他这种自主的选择。他这种选择就像我以前讲的,遵循的是我不论做什么,只要快乐就好,我做一件事,我的身心尤其我的精神要得到快乐这样一种人生观。”


在儿子无心向学的时候,朱老师的妻子很紧张,说:“你朱教授自己的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你还有脸当教授啊?”朱老师当时也确实有些担忧,那段时间就逼儿子学习,结果那段时间他们家非常不愉快,而且儿子的眼光非常暗淡。幸好,朱老师很快就想通了,用他的话说,是“改邪归正”。他说,“每个孩子有不同的天分,我心里知道我的孩子是努力向上的一个孩子,这一点我是相信的。这样一个孩子,他找到喜欢的东西,努力去做了,做到什么程度是天意,人不能和天意对抗,就像教育不能和天性对抗一样。”读到这里,我都差点落泪了。这难道不是对孩子的“大爱”,不是人生的“大智慧”吗?


朱自强老师就是这般我手写我心,我口述我心,成就了这本《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我想,这是一本集理论高度与真挚情感于一身的好书,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关心教育的朋友慢慢品读,细细玩味。


朱自强老师在自序的最后写道,“尽管上述演讲文章论及了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但是,因为演讲大多面对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这样的大众听众,以及采用了即兴的口语表达形式,所以自然难以对问题做更为缜密、深入的思考和论证。我希望今后能以另一种研究形式,将这本讲演文集提出的问题延续、深化下去。”


朱老师,我期待着您的著作。







书名:《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

作者:朱自强

出版:长春出版社



Tuesday, June 23, 2009

假期清算


21天的假期,太匆匆......

做了些什么?


参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阅读教学研习营:


颇有感触,写了一篇蛮长的“追忆”文章


读了四本很有意思的书:



书名:《朗读手册》
作者:【美】吉姆•崔利斯 著

翻译:沙永玲、麦奇美、麦倩仪

出版:天津教育出版社


写了篇书评



书名:《儿童文学概论》
作者:朱自强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书名:《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

作者:朱自强

出版:长春出版社




书名:《我的图画书论》
作者:【日】松居直
翻译:郭雯霞、徐小洁

出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一个研习营和四本书让二十一天的假期变得充实非常。


Thursday, June 18, 2009

追忆阅读教学研习营(六)




总结


我总喜欢这么说,优秀的学者总能以他们强大的人格力量为我们点亮心灯,为我们开启学术之门。2007年的朱自强教授为我开启了“儿童文学”之门,让我至今仍在其中探索,而2009年杨屹老师则为我开启了另一扇“阅读教学”之门,让我见识到语文教育的“境界”,甚至有高山仰止的感叹。


古人有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对于“境界”的向往,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带着“境界”的追求与想象,我们才能更有动力的朝着目标奋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大家在漫漫教育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如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每一脚都踏踏实实,每一脚都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Wednesday, June 17, 2009

追忆阅读教学研习营(五)





走近杨屹老师



那是2009年6月5日,在吉隆坡国际机场。距离登记时间还有一小时,杨屹老师带着我和宝丽,到了一家蛋糕店前,点了三块芝士蛋糕,三杯果汁,我戏称是“ 最后的点心”。短短的一小时的谈话,给我的启发却远远超出了整个教学研习营,我是这么觉得的。但我也知道,若缺少了研习营这个大前提,我对这一小时的感触 不会如此之深。

晓是我好奇心过盛,对杨老师何以成长成今日之杨屹很感兴趣,便一路问了下去。“热情杨屹”毕竟没让人失望,尽管一整天舟车劳顿,还是有问必答,而且是认真诚挚的回答,没有一丝敷衍做作。

杨老师十八岁布入杏坛,二十一岁获全国赛一等奖一夜成名,开创出“情趣教学法”,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探索求进,将“情趣教学法”提升至理论高度,受到国家教育部重视。而今,杨老师已是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

一路走来,载着无数荣誉,我问老师,“您究竟有何秘诀?”老师先是一笑,说一个悟性高的人放到了正确的位置上,就能发光发热的,这很难说明白。“ 秘诀嘛……”杨老师再想了一下,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那是多年前的某一个早晨,杨老师因要出席一个区级的校长大会,连早餐都没吃,就在桌旁背稿。先生 见到此景,对她说:“你这人就是这么认真!不过一个小小的区级会议嘛,你也要这么早醒来,连早餐都没吃就在那儿背稿。所以你会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的。” 杨老师恍然大悟,也许促使她成就非凡的就是两个字——“认真”。

杨老师也说,她在教育路上一路走来都是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的,对待每件事物都百分之百认真。她认为,每一次的“上阵”(包括研讨会、示范课等) 都是展现自己的机会,所以她都会全力以赴。我想,正因为杨老师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机会,在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自己的极限,她的成长才会如此之迅速。

中国大陆有一种工作岗位叫“教研员”,负责的是每个区的教研工作,包括教材的钻研、教师和教学素质的提升等。这个工作岗位也许与我国的“督学”有 点类似。从杨老师口中得知,教研员在中国教育界是极之重要的,一个区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都与教研员的素质有关。所以,中国的教研员都是由一些资深的专家 担任,致力于带动整个区的教育水平。

回忆起自己在小语(小学语文)界的成长岁月,杨屹老师对培训她的教研员很是感激。她说,每逢学校假期,教研员都会带着一批青年教师到处去上课,去 参加研讨会。当其他人都趁着假期在家休息或出外旅行之际,他们却得长途跋涉,到全国各地去上课、开会。这过程虽然艰苦,但杨老师觉得,正是这不断的上课与 研课的经验带给她飞跃性的成长,让她在短期内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语文教师。“现在我明白了教研员的用心,我很感激他。”杨老师望向远方,缓缓说道。

纵观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风光的背后,哪位不是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付出十倍于他人的努力而取得最终的成就?杨老师谈吐优雅,出口成章,说起话来 条理分明,解读文本更是一针见血。我们见到杨老师在人前如此优异的表现,我们更该看到杨老师在人后所付出的努力与不断的积累。见到美好的事物,我们可以羡 慕,但我们更该向她看齐,向她学习。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我们下定决心好了吗?

“多读读我给你推荐的期刊,多留意中国小语界的动向,多自我提升,你很快会与马来西亚的语文教师不同。”杨老师的谆谆教诲时时在我耳边萦绕。有这样的长辈对你有所期待,你还敢不求上进吗?


Tuesday, June 16, 2009

追忆阅读教学研习营(四)





中马教材比较



研习营在说课环节中采用的都是中国大陆的课文,而在试教课上,则采用了三篇中国大陆的课文和两篇本地课文。篇目如下:

中国大陆课文
1. 《爬山虎的脚》
2. 《生命,生命》
3. 《小池》

本地课文:
1. 《瀑布》
2. 《爱写诗的小海龟》


第一天的试教课结束后,大家看了六组朋友的表现,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这么认为:中国课文太难了,不符合我们国家小朋友的程度,还是本地课文较浅显,较符合国情。幸好,宝丽最后一天的试教课打破了大家的观念,让我们真正见识到教材的力量。

比较中马两地的课文,中国大陆课文的文学性明显较本地课文浓厚。我会这么说,相比之下,中国的课文是经得起挖掘,经得起品味的。也许我们因尚未适应文学性强的课文而显得手忙脚乱,不知从何教起,也很怀疑学生是否学得来,但并不表示这样的教材就不行。宝丽的课让我们眼前一亮,当一篇文学性强的教材被我们吃透,再加上巧妙的教学策略,学生也会被感动!宝丽的课让我们看到,当一篇好的教材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所产生的效果是何其巨大。仅仅一篇课文,带给孩子的内容何其丰富啊!试问,以本地的教材,可以达到如此效果吗?

询问杨屹老师对于本地课文的意见,她说:“其实还不错的,只是文学味儿淡了一些。《爱写诗的小海龟》还算可以,那篇《瀑布》就……”杨老师很客气,虽只说咱课文的文学味儿“淡了一些”,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况且,《瀑布》与《爱写诗的小海龟》是我们从本地课文中精挑细选的篇章,可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杨老师对本地课文不熟悉,她的意见主要是针对这两篇课文而发。精选之篇在与中国课文的比较下仍要黯然失色,是时候检讨我们的教材了吧?

须要补充说明的是,教材不是一切,我们更不能将所有责任归咎于教材的贫乏。若教材在一夜间文学性暴涨,相信多数教师必将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在优秀的教材面前,教师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不行的。我们将没办法驾驭优秀的课文,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说难听一些,即“糟蹋”精品。说到底,教师与教材的素质理应同步发展,携手并进。

劣质的教材总有一天会被淘汰。在没办法改变教材的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自我提升,把自己的能力培养好,为美好的明天做好准备,为将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储存实力。


Monday, June 15, 2009

追忆阅读教学研习营(三)





试教课


研习营的另一项“创举”——试教课。托师母的福,我们找来了17位关丹的小学生,以五、六年级居多,间中也“混”有二、三、四年级的小朋友,用老黄的话说,是一群“乌合之众”。多亏这一群小朋友,研习营生色不少。


一间模拟课室,17位小朋友与一位教师在里头上课,四周围了120位营员。教师以麦克风执教,学生以麦克风作答,四周营员不停笔记。如此排场,在马来西亚恐怕是头一遭吧?犹记老黄是这么向何会长形容的,“就像在stadium打羽球咯,几个人在里面打,外面围了整百人,呵呵。”有着甚至以“斗兽场”形容之,不可谓不贴切。


迈入“斗兽场”,需要的是过人的勇气,需要的是积极的求上之心,需要的是舍我其谁的魄力!不论成败,九位勇于披甲上阵的朋友早已赢得大家的尊重与掌声。因为他们的付出,大伙儿有了供进一步探讨的课例。正因为这些课例,思想的碰撞与火花才得以闪现。


试教课,让纸上谈兵化为具体实践,让构思时的疑惑得到解答,让实际情况导向更深入的反省与思考。若这次的研习营只围绕在理论与说课上,相信大家会带着满腹疑虑而归,“到底行不行得通的哦?”“讲罢了啦,做不到的。”“在中国可行,在我们国家是不可能的啦。”做不做得到?可不可行?我们在试教课里直接实践,让小朋友为我们解答。


杨屹老师如此评价宝丽那堂《生命,生命》课,“这一堂课,为整个研习营画上了美丽的一个句点!”老黄则说,“如果不是这一堂课,我们的营并不算成功!”试教课以强而有力的实例,消除了大家的疑虑,巩固了大家的信心,给了大家继续向前走的勇气。


试教课的方式,我觉得是很值得借鉴的。期待着更多“斗兽场”的出现。



追忆阅读教学研习营(二)




说课


“说课”,是一种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说出来,请方家指正的过程。既然是教学设计的评点,为什么要采用“说课”而不直接“上课”呢?主因自然是因为“说课”用的时间短,其主要针对的是教学“设计”而非课堂上的“技术问题”。所以,好的“说课”应该是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与整体构思说出,做到思想明确,一针见血。


也许是因为我们对“说课”的方式陌生吧,多数朋友在报告时都没能精要地说出教学重点与整体构思,反而在一些细节上穷追不舍,说得很是详细。我想,缺少范例也是导致我们说课不理想的原因之一。若能得到更明确的指示与具体的示范,我相信我们会说得更好。



观赏教学实录


研习营另一叫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观赏中国名师的教学实录。老实说,我在预科班时就已看过了一些中国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但带来的启发与震撼却远远不及研习营。同是名师教学实录,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呢?


第一,心理准备的不同。杨老师每一次都是在我们说课后播放相应的教学实录。在熟悉了课文并且对其谈论了一番的基础上来观赏名师教学实录,这种心理准备不仅让我们投入观赏实录,更促使我们主动分析实录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第二,环境气氛的不同。在一般的环境下,相信很少人会主动且认真地去观赏名师教学实录,并从中获得启发。正是研习营凝聚了120人的力量,调动了大家的教学热忱,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与气氛,让大家认真的对录影进行观摩与学习。


第三,名师坐镇的不同。杨屹老师对我说过,“豆腐炖豆腐,还是豆腐。但加入一些调味料,一些葱油,一些什么的,就不一样了。”在观看录影的过程中,杨屹老师或间中点评,或之后为大家剖析该堂课的精妙之处。我觉得,杨老师每一回的点评都起着画龙点睛之效,引导我们看见实录中最最核心的部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从网络下载中国名师教学实录其实不难。研习营的经验只是起点,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杨老师授予我们的“钓竿”,在往后的日子里自学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