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7, 2009

对于儿童阅读的一些感想




瑜茹今年12岁,到佛学班来学习也已经有3年的时间了。在众多小朋友之中,我暂时还没看到比她更爱阅读的。

佛学班图书馆的借书记录簿每周都会出现瑜茹的名字。由于图书馆规定每人一次只能借最多两本书,她常要抱怨这个数量难以满足她一周的阅读量。于是,我常会将自己的“馆藏”带到佛学班,一本一本往她嘴里喂。她亦来者不拒,一本一本往肚里吞。有时“尝”到特别美味的,瑜茹也会迫不及待与我分享,两人就站在书架前滔滔不绝,没完没了。

今天,我们又在书架前天南地北了。

“老师,这几格的书本差不多要被我看完咯。这本好看,这本也不错,这本的故事很精彩,但封面有点丑。”

去年佛教会花了一笔钱,让我为图书馆选书。于是,我从吉隆坡几家书局带回了一些自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其中有绘本、童话、儿童小说等。书本数量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摆上书架,竟也占据了四格的空间。一年不到,没想到这小瓜竟已差不多看完了这些书本。

“老师,你什么时候再买新的啊?告诉你哦,我很喜欢这个系列的,又好看,又好笑。还有这本,它的故事很感人哦,最后弟弟竟然死了,唉……”

瑜茹对着书本指指点点,七情上脸,眼中流露出认真与投入的光芒。这一刻,我深深感动了。看来,这些书没有白买。

“瑜茹啊,学校图书馆的书本多吗?好看吗?”

“图书馆的书很多,一些好看,一些不好看咯,不过好看的很少。”

“是学校图书馆的书本比较好呢?还是这里的?”我随口问问。

“当然是这里咯!”瑜茹不假思索,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我先是窃喜,然后是一阵悲痛。窃喜,是因为自己挑选的书本受到小朋友的青睐,悲痛的是学校图书馆何以如此不济,在小朋友心中的地位竟如此低微。堂堂一所小学的图书馆,竟比不上这区区四格书本?

不敢说自己在选书方面有何过人之处,但我想之前参加过的“儿童文学研习营”和在学院上过的60小时的“儿童文学”课程多少培养了我选书的眼光。带着比较进步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真正尊重儿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我想,这也许是我选书的秘诀吧!

“对了老师,虽然我很喜欢读书,可是我告诉你哦,如果是课本,我看上一分钟就要睡着了,呵呵。”瑜茹像说出一个小秘密似的在我耳边低语,说完忍不住笑了笑。

像瑜茹这么一个爱好阅读的人,在课本面前也提不起精神,更何况是其他小朋友呢?是学生不用心学习吗?还是课本根本就不符合他们的阅读兴趣?

中国著名出版人王林先生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一文中这么写道,“在清末民国时期,教材在儿童阅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通常是平民子弟惟一的读物,儿童的很多知识和体验都来自教材。”文中的“教材”主要指学校的教科书,即课本。

在阅读风气低落的我国,小学生甚少热衷于课外阅读。在考试压力,补习盛行的大环境下,他们也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就如清末民国时期的儿童,课本成了他们惟一的读物,就算不是惟一,至少也是最主要的读物。而我们的课本又常常是为了教而教,为了符合一系列条件而编定。东删西改一番后,文学性与趣味性往往连渣都没剩多少。这样的课本,如何能让孩子爱上阅读,继而传承文化呢?

看着瑜茹,也许她真的对课本提不起兴趣,甚至有点儿讨厌课本,但我一点也不担心。培养起阅读兴趣的孩子已手握开启历史大门的钥匙,可自由穿梭于书海之中,与作者精神交流,走出自己的人生,其前途无可限量。

站在我面前的瑜茹,今已握着这把神奇的钥匙。


Tuesday, April 21, 2009

实习总反思(下)





5.0 师资


5.1 在我看来,学校的年轻教师不少,却不如想象中的活力四射。教师似乎欠缺想象力,无法为沉闷的传统教学环境注入新的元素,以致大家看起来有些得过且过,唯一的奋斗目标,就是UPSR



5.2 学校缺少供教员自修的书籍。在这样一种闭门造车的环境中,教师很难接触到世界其他角落的教育理念,也没法获知最新教育科研成果,难以建立起世界的教育观。这令到学校欠缺一股改变的活力。


5.3 据我所知,学校大部分教师都对电脑的操作不甚了了,包括一些年纪轻轻的教师。他们很少会上网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也不善于利用网络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时代到来之际,这样的情况无疑会让学校为时代所抛弃,最终遭到淘汰。



6.0 儿童观


6.1 学校把学生当小孩看,这里的“小孩”是贬义的,指的是不懂事、顽劣、没有自主能力的个体。学校很少给予学生机会参与管理工作,学生往往都扮演着被管理者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自主能力很难被训练起来。


6.2 教师的观念还是很成人本位的,对学生无法做到尊重和欣赏。教师的态度有点高高在上,很多时候都是在想要如何“压”学生,让他们听话,让他们服从。教师很少抱着一颗谦卑的心,仔细观察学生的举动,也不愿意向学生学习。教师似乎尚未“发现”儿童。


6.3 除了对儿童的认识不足,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也很贫乏。在一场六年级的激励讲座上,一位资深教师鼓励学生阅读,举出的例子不外是杂志、报纸、画报,唯一的文学类书籍是历史小说。该教师口中的“历史小说”是什么?原来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人书。由此可见,普遍上教师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与重视是极之有限的。因此,教师很难在儿童文学中左右逢源,充分利用儿童文学的资源来帮助教学。学生也没什么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从中得到熏陶。




第一次的实习让久居象牙塔的我走进现实,带来的多数是冲击和激荡。这些冲击与激荡让我联系现实并重新思考,现在的路该怎么走,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下一次我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我想。



实习总反思(中)





3.0 师生关系

3.1 要成为一位称职的好老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之重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班控更顺利,课堂气氛更和谐融洽,令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此外,教师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还得“育人”。在育人方面,师生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只有当学生喜欢你、信任你,他才会与你坦诚相对,说出心事,你才有机会走入其内心世界,进而影响他整个人生。只有尊敬你,他才会将你视作楷模,心甘情愿向你学习。一个教师的影响力才能发挥出来。

3.2 除了课堂上的互动,我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实习期间,我常会提早到校,捧着故事书走到学生的课室,讲故事给学生听。在上课之外的气氛下,反应总是正面且令人鼓舞的。学生开始跟我们熟络,开始主动与我们说话,开始会拉我们的手,向我们撒娇。我们也开始一步步认识他们,知道每个学生的性格,上课时发生突发状况也比较能面对。此外,我觉得讲故事给学生听也等于让他们用耳朵进行“阅读”,对鼓励他们自主阅读是很有帮助的。


4.0 校园文化


4.1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之深远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的学生,多多少少会被感染。面对学生成绩问题、纪律问题、家庭问题等等枝节问题,与其一一解决以致疲于奔命,塑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更有力量,也更有效的。

4.2 这间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读经运动。依我所见,读经运动的推广是不怎么成功的。校园纪律问题不见改善,学生成绩亦不见提升,渐渐的,教师和家长的士气开始低落,对此运动的信心不再。推广读经,到最后似乎成了应酬校长的工作。是推广做得不足?还是读经根本就不足取?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分析。

4.3 在阅读风气方面,这间学校明显低落。从内部观之,图书馆的馆藏贫乏,缺少能让学生眼前一亮的新书与好书。从外部观之,学生对上图书馆兴致缺缺,有者甚至不知道学校图书馆在哪儿。于是,在此缺少书店的穷乡僻壤,兼又没有能够让人流连忘返的图书馆,学生连接触好书的机会都没有,更惘谈培养阅读习惯。

4.4 学校推行的大部分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被动”的位置,例如补习班、应试技巧讲座和生活营。很多时候,学校办活动都是为了办而办,欠缺发自内心的主动与热情。活动的目的大多都是在“训练”学生或老师,而非“启发”他们。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走得远的。


Monday, April 20, 2009

实习总反思(上)





为期4周的实习眨眼间步入尾声。赶在帷幕拉上以前,抖擞精神来个“大清算”,希望能将这4周之所思所想尽数记下,纪念这第一回合的实习生活。



1.0 课堂教学


1.1 由于执教的班级是一年级,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一般上都不成问题,问题在于教学内容的取舍与设计。在实习的第一周,我常常将教学目标定得太多太高,似乎想用一堂课就把所有知识和技能尽数教给学生,结果导致“贪多失多”。设计的教学往往进行不完,学生连一门技能也掌握不好。于是,我开始为教学内容“瘦身”,务求教得少,但教得精,教得透。如此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学生终会将基础打好。


1.2 一年级另一项棘手的问题是班控。初初踏入小学的小朋友个个天真可爱,大多数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精力,这是他们的可贵之处。然而,这样的特点在学校这种共性大过个性的环境中常常要被压抑的。一堂课若任由学生说个不停,教师又一一回应,相信教学活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进行。不愿在学校充当“童心的刽子手”,亦不想让学生不学无术,我在教学的设计上会尽量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一种游戏的气氛下学习。我会尽量将学生的专注力导向教学内容,然后让他们将精力挥洒在教学过程之中。当然,这是极之不易的。这须要巧妙的教学构思,也须要教师强大且到位的统御能力。处理得不好,班级秩序将失控,但我觉得与压抑学生心性相比,这个尝试还是值得的。



2.0 教材


2.1 之前是在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对小学课本指指点点,如今是亲自走到前线,捧着自己批判过的课本,进班教书,其中滋味着实复杂。这回是真正感受到课文之缺乏张力。记得有一次,我下了很大力气,一步一步引导,试图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景有了,感情来了,气氛也成了,可是那课文根本就无法让人“有感情”地朗读啊!于是,我常常要借助一些辅助教材或是多媒体教具来进行教学,试图以外加的趣味性掩饰正规教材的苍白。


2.2 除了课本,教师也面对“赶作业”的窘境。在好几本作业簿面前,一些教师往往会身不由己,失去主动,被作业簿牵着走,为了完成作业而教。作业做得越多,学生就越聪明?这个很难说,没有科学证明。在实习的时候,导师很“仁慈”,只让我负责笔顺簿和其中一本作业簿。为了不留烂摊子给她,我常常要依据作业簿中的练习来设计教学,看看怎样的教学可以配合到作业,让学生上完课后可以进行里头的练习。



Sunday, April 19, 2009

当纪律走到极端


初初步入校园,老师们会告诉你,上课首先要做好的是班级秩序,即所谓“班控”。无可否认,没有良好的班级秩序,再优秀的教学设计也要大打折扣。可以这么说,班级秩序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条件。

然而,基本条件并不必然是首要条件。一堂课是优是劣,关键还是在于它的内容与教师的素养。一堂内容空洞却井井有条的课绝对不可能是一堂让人满意的课。

对于初初执起教鞭的教师,我们往往不缺新颖的教学点子,却常常被班级的秩序问题给难倒。怎么让学生集中精神?怎么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指示行动?怎么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怎么面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我们往往在这些问题上疲于奔命,甚至搞得焦头烂额,最后只好向有经验的老师求救。

于是,老师们侃侃而谈,七十二路打狗棒法倾囊相授,什么杀一儆百,什么以眼杀人,什么赏识教育,要什么,有什么。其中最受落的是“藤鞭教育”,一盘炒粿条送过去,顽石也会低头。没错,是低头,非点头。

一轮脑力激荡以后,我们开始试验各种各样的手段。随着经验的累积,与学生之间感情的增进,“班控”会渐渐得心应手。上课时,学生开始会听我们说,开始会配合我们设计的活动,师生开始其乐融融。班级秩序开始成形。

然而,当每样东西去到极端,其后果都会是异常可怕的。大多数教师尝到班级秩序逐渐成形的甜头,开始抱有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加井然有序的“班控”。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要他们一点声音都不能出,要他们的队伍笔直如尺,要他们用一模一样的语调朗读,要他们该举手时才举手,就算教学内容沉闷也要他们摆出聚精会神的样子。本来,班级秩序只是让教学进行得较为顺利的工具,此时却俨然成了“教学重点”。

学校啊学校,何时竟沁出浓浓的军营味道?教书育人的教师,何时竟好像军服笔挺的军官?一声令下,有不服命令者,掌上压50下,伏地挺身100下,仰卧起坐150下,绕操场跑他10圈!于是,一批批“小士兵”从兵工厂走出,无论是喜怒哀乐,都相似得离谱。无论你问什么问题,得到的一定是标准答案,他们不是用“心”回答的,而是经过无数次操练后的自然反应,连想都不用想。

想起漫画《风云》里头聂风的一句话,“事事去尽,缘分势必早尽。”切记啊,切记。

Saturday, April 18, 2009

童心的屠场




中国儿童文学家朱自强教授在《“本能的缪斯”:儿童研究》一文中提过,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是两种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文化。他也引用了挪威音乐教授罗尔布约克沃尔德的研究成果,以表的方式,列出了两者间的矛盾。初初接触这样的观点是在2007年的“儿童文学研习营”,那时的我是震撼而心寒的,深怕自己往后步入教育界扮演的角色就是拿着大刀的刽子手,一刀一刀往天真单纯的孩子头上招呼。


经过了三个星期的实习生活,我越来越觉得学校真是一个童心的屠场。列队、站直、闭嘴、坐好、别动,谁不听话,藤鞭伺候!要不就给我拉耳朵,再来一桶狗血淋头!犹记得周四那一幕……


“铃!”钟声响起。“起立!行礼!谢谢老师!”一年级学生纷纷站到电脑室门口排队,等待老师一声令下后步行回班。也许是刚刚的故事太精彩了,学生意犹未尽,尚在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没了,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说话。呵呵,想到自己长大后已不再天真如此,我不禁对着他们怔怔傻笑,要将这难得的一幕印入记忆之中。


或许是排队的时间长了一些吧,下一堂课的老师竟已出现在电脑室外。“安静!排好!”命令后是一位学生的耳朵被捏了一下,电脑室一下子鸦雀无声,学生神情凝重,个个规规矩矩排好队,队伍整齐得有些让人不舒服。


“老师,她在吃糖!”一位女学生指着身前的同学说。老师走了过来,“开嘴巴!”学生的嘴巴紧紧闭着。“我叫你开嘴巴!”老师感受到被挑战,一只手已经握在学生的嘴上。学生含着泪水,打开了嘴巴。老师举起学生的右手,哦,那是一根紫色的糖果,紧紧握在学生手上。“丢掉!把糖丢掉!”老师握着学生的手往身边的垃圾桶甩。紫色的糖果像沾了浆糊般紧紧粘在学生手中,看学生紧握的手,那根糖果意义非凡。


“我说丢掉!”老师从学生的手上抢过那根意义非凡的糖果,随手一丢,糖果应声落入垃圾桶中。学生的脸一下子纠在一起,红晕很快布满脸颊,低下头,眼泪一滴滴往下掉,一阵阵的抽泣声响起。


“好,现在大家排好队,安静的回班。”老师一副胜利者的姿态。面对如此“惊心动魄”的一幕,我怔住了,有一股想要抢上拥抱那位学生的冲动。“老师,没事的。他是这样的,正常。”老师见我神色有异,向我抛来一个讨厌的微笑。无可奈何,我挤出了一个比苦笑更苦的笑容。


学生鱼贯走出电脑室,我站在那里,脑中满是那位学生纠在一块儿的委屈面容,一颗心上上下下,久久不能平复。


一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常常会问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连回答也时常是无厘头的。儿童的天真可爱在他们身上一览无遗,这亦是创意与想象力的表现。可是,这样的表现在学校可是要被打压的。“再乱说话,老师就要处罚你了!”“老师叫你好好回答,你怎么乱乱讲啊!”“你不懂答案举什么手,要吃藤鞭啊!”到了六年级,看到的不再是个性独特,充满创造力的生命,而是一模一样、听话、回答标准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