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30, 2014

【每日简评】2014.9.25(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25日(星期四)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返璞归真的体验之旅

  曾听人说,改变需要一场仪式。对小学生来说,毕业旅行无疑是一场重要仪式,见证成长,宣告独立。想象中,当如成年礼一样庄严隆重,意义深远。然而,2012年的学校毕业旅行团让这美好想象彻底破灭。
    
  学校完全交出了主导权,一切跟着旅行团的意思走。简单来说,就是买东西吃东西,买东西吃东西;就是下车拍照上车,下车拍照上车。这趟旅程,终于见识学生那可怕的单纯:有人推销我就买,口袋有钱我就买,无需任何考虑。没有一丝毕业旅行的味道,只感觉自己上了一趟“富太太血拼之旅”。不胜唏嘘之余,愈发向往美国雷夫老师组织的校外学习团。
    
  时光荏苒,今年的毕业旅行不知不觉悄悄来临。负责策划的同事与我颇有同感,不想再重蹈“富贵太太团”的覆辙。另外,因去年儿童节参观养蜂场的机缘,结识了爱好大自然的老板。老板建议,带学生走一趟体验之旅,我们求之不得。
    
  于是,今年的毕业旅行,没有商场血拼,没有五星酒店,没有走马看花。我们搭火车往居銮,穿梭车厢之间,体验火车风光;我们参观居銮咖啡厂,见识炒咖啡、磨咖啡、煮咖啡的过程,体验咖啡风情;我们走入加亨有机农场,黏土中插秧,池塘中捕鱼,湖泊中戏水,体验大自然风土。
    
  大自然拥有非一般的魔力。脱下鞋子,脚踏大地,让人有返璞归真之感,仿佛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卸下身上所有武装。插秧时,稻田泥沼中没有教师,没有学生,有的只是一只只玩得不亦乐乎的大小泥猴。灰头土脸,成了共同语言,彼此的心紧紧相依。捕鱼时,一张网将我们拢在一起,手牵手,共进退。戏水时,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向水上障碍发出挑战。
    
  出发前,许多学生意兴阑珊,认定这是一趟无趣之行;回程时,大家却恋恋不舍,甚至有人要求加钱过夜。我与同事开始想象盘算,他日或可在此露营。
    
  喜欢这趟旅程的浓浓乡土味,喜欢导游的风趣大气,喜欢一路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只想说,感恩促成体验之旅的一切因缘,很快乐,很充实,很满足。
    
  不虚此行。




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每日简评】2014.9.24(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24日(星期三)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专案式学习

  虽说UPSR有两科必须重考,然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觉学生早已卸下考试重担。放松,自由,开放,有助于让学习回归本质。正好趁此良机,开展专案式学习。
    
  对于重考,部分学生咬牙切齿,部分学生顺其自然,但都偏向表面上的感性认知,并未真正理清泄题事件,思考问题背后的意义。打铁趁热,我带他们到图书馆,搜出自泄题事件发生的报章,找出所有相关报道与评论。接着,将资料剪报,分报道与评论两类,按时间顺序排列,轮流阅读,理清脉络。
    
  下一堂课,我们来到电脑室,应用网络搜索资料。我在白板写下几个媒体资源:每日蚁论、当今大马、星洲日报、中国报、东方日报、燧火评论,鼓励学生登陆这些网页,看看各界对泄题事件的观点,将觉得有价值的记下。之后,我与六位学生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阅读收获,探讨大家不明白或感兴趣的内容。
    
  一开始,学生在意的只是泄题的元凶,有的只是怨愤与不满。通过搜索与阅读,他们开始看到泄题事件背后的应试教育问题,开始了解公共考试从出题、印刷到运输的过程与开销,开始思考考试的意义。尤其是通过阅读评论文章,更是大大开拓了眼界,激活了思维。
    
  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迎合学生兴趣,调动批判性思维,训练搜索与辨识资料的能力,还融入了公民教育与人文精神。
    
  赶在热情冷却之前,我们开展了接下去的研究课题。初选课题有:伊波拉病毒、MH370、MH17、煽动法令、IS伊斯兰国、冰桶挑战。经过投票,学生选出了两个最感兴趣的课题:煽动法令和IS伊斯兰国。我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
    
  万事起头难,尤其是两个大家都比较陌生的课题。但正因如此,学习的空间更大。我先让各组提出三个可继续探索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先广泛阅读资料,掌握基本背景。过程中,我将随时提供必要协助,并与他们围绕课题进行讨论。
    
  六年级,明年就上中学了。希望能趁没有应试压力的这段时期,教给他们受用一生的能力,也让他们真正感受学习的魅力。

Sunday, September 28, 2014

【每日简评】2014.9.23(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23日(星期二)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阅读汤汤

  汤汤,近年冒起的中国儿童文学新星。周益民老师提过汤汤,朱自强老师赞过汤汤,刘绪源老师还专门写了一篇长文,谈汤汤作品。更有学者预言,她的《到你心里躲一躲》将成传世经典。
    
  开始四处搜罗汤汤的儿童文学作品。最初到手的有短篇童话集《到你心里躲一躲》、长篇童话《青草国的鹅》、《喜地的牙》和《一只蛤蟆叫太阳》。不知为何,我并未第一时间翻阅,反而是身边朋友和朋友孩子捷足先登。一片赞誉声从他们口中传出,使我对汤汤更感兴趣了。
    
  满怀期待,我终于开始读汤汤。读《青草国的鹅》,真是个迷人的童话世界。正如刘绪源老师所言,汤汤童话不只精彩好读,而且有意味,有意思。读《喜地的牙》,跟着书中的欢天与妈妈同悲同喜,体会着喜地内心的无奈与自责,真是读得醉了,几乎是兴致高昂地一口气读完的。读《来自鬼庄园的九九》,为作者的无穷创意与想象力深深折服之余,眼眶也几度泛泪。
    
  往后的日子,对于汤汤的书,几乎是见一本买一本。《流萤谷》、《睡沉湖》、《姥姥躲在牙齿里》、《老树精婆婆的七彩头发》、《暖暖莲》、《六十楼的土土土》……不知不觉成了汤汤迷。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把这一堆汤汤作品扛到了班上。面对学生,我摊开书本,一字一句读完《鬼牙齿》。大概用了三十分钟吧,没有不耐烦,没有打瞌睡,甚至没有打岔,十一双耳朵沉醉在奇幻的世界中。读完,发下十一本汤汤,各取所爱,自由阅读。又是寂静无声,浪漫诗意的三十分钟。
    
  不出所料,班上多了好些汤汤迷。小希更是以一天一本的速度前进,喜滋滋地催促着其他同学与她换书。待大家读得差不多,也许能办个汤汤作品分享会吧。




Saturday, September 27, 2014

【每日简评】2014.9.22(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22日(星期一)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不老泉》班级读书会

  假如可以不老,可以不死,可以让时光永远停留,你可愿意?停在无忧无虑的童年,天真永远?停在身强体壮的青年,活力无限?停在沉着睿智的老年,智慧漫漫?永远用不完的今天,永远到不了的明天,无需匆匆,只管悠悠,是件好事吗?
    
  小说《不老泉》,向读者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塔克一家四口,机缘巧合饮了“不老泉”之水,终于长生不老。因为始终不老,家中老幺杰西尽管已一百零四岁,还是十六岁小伙子的样子。为了不被视作妖精,一家人被迫不断迁徙,甚至隐居山林。每天早上,塔克甚至不想起床。既然不老不死,起床与否,又有何差别?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死。
    
  一边厢,是人们对“不老泉”的无边好奇与欲望。用塔克的话说,如果发现不老泉的存在,人们势必如猪只看到泔脚,一拥而上。另一边厢,是塔克一家的无尽后悔与痛苦。似乎又印证了钱钟书先生的话: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问学生,想不想喝不老泉?绝大多数摇了摇头。“我想和朋友一起长大,一起变老。”他们说。随着话题慢慢聊开,讨论渐渐深入,我们发现,无论是童年、少年、青年、老年,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乐趣与烦恼。因为有死亡,活着才有意义。因为人生有限,当下才值得珍惜。
    
  讨论的过程中,聊起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书中,患上渐冻症的老人莫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切都已看透看淡。“把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度过,你的生命一定灿烂如花。”这句话对当时中学的我影响深远。当死亡就在眼前,过眼云烟与恒久隽永,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才变得清晰。
    
  阅读,很多时候不只是倾听作者,也是与自己对话。作者打开了话题,我们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念,一同思考。把书读进生活,把书读进生命,是班级读书会的魅力所在。






Friday, September 26, 2014

叛逆天才的自我追寻之旅——《心灵捕手》观后感




叛逆天才的自我追寻之旅——《心灵捕手》观后感


    “他为何躲避,为何不信任人?因为他被应该爱他的人遗弃。他为什么跟你所谓的‘智障’混?因为如果他叫他们扁你,他们会照办,那叫做义气。他应付谁了?他在别人离开之前先赶人走,那是防卫心理,好么?他因此孤独了20年,你现在逼他,事情会重演,我不会让他重蹈覆辙。”


——
西恩教授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年的电影,听闻已久,仰慕已久,不时也在电视播映。然而,一直到今天,才真正看了。早知是部好电影,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好,超乎意料的好。
    
        这大概是部剧情片。没有打打杀杀,没有风风火火,没有鬼鬼怪怪。有的只是平凡的剧情,非凡的演员,超凡的内心戏。正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威尔,一个可怜的孤儿。儿时无数次遭人虐待,以致自卑敏感,对身边一切都存有怀疑,甚至还有暴力倾向。然而,小流氓的表面下,是一颗天赋非凡的脑袋。顶尖教授用了两年才解出的难题,在他却是轻而易举。这位二十岁天才,在麻省理工学院扫地、拖地、抹窗。
    
        直到有一天,惊人的天赋终于曝光。一道难倒全校学生的数学难题,一夜间被神秘的天才解开。经明察暗访,数学系兰博教授在看守所找到了威尔。此时的威尔因为伤人,几乎锒铛入狱。为了自保,威尔答应了兰博教授两个条件:研究数学、见心理医生。
    
        这两个条件,前者针对脑袋,后者指向心灵。威尔乐于接受前者,却抗拒后者。他不愿对任何人敞开心扉,甚至是自己。因此,几个心理医生先后被玩弄于鼓掌之间,片刻即放弃。无计可施之下,兰博教授找上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心理学教授西恩。
    
        初次见面,威尔一如往常,紧闭心门,更试图激怒西恩教授。西恩教授确实被激怒了,一度想要放弃。冷静思考后,西恩教授开始同情威尔,下定决心帮助他。他对威尔坦诚相待,毫不掩饰。说完该说的,他就精心等待,等待威尔打开心门。很多时候,一小时的心理治疗时间,就在沉默中悄悄走过。没有催促,没有施压,没有说服,也没有放弃。
    
        一周又一周,威尔渐渐开口,慢慢与西恩教授聊开,一点一点打开自己。西恩教授并不教导什么,他只陪伴、倾听、回应、分享,然后等待,等待威尔面对自我,找回自我。与此同时,威尔仍继续糜烂的生活,喝酒、打架、鬼混。看着一个旷世奇才如此糟蹋自己的天赋,兰博教授开始忍无可忍。他要威尔好好利用天赋,投入正经的工作。他向西恩教授施压,要他尽快改变威尔。
    
        为此,昔日同窗爆发冲突。两位教授同样疼惜威尔,同样为着威尔,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兰博教授爱的,是威尔的脑;西恩教授在乎的,却是威尔的心。兰博教授要威尔跟着他的想法,试图改变威尔;西恩教授要威尔寻回自我,听从内心的声音。对我而言,兰博教授只是杰出的数学家,西恩教授才是真正的教育家。
    
        另一边厢,天才威尔仍然迷失。他自卑。为了隐瞒身世,他选择放弃爱情。他不敢回首过去,不敢面对自己。他逃避。面对未来前途,他喝酒、打架、鬼混;谈起严肃课题,他不屑、讥讽、嘲笑;对于他人关怀,他总一笑带过。强悍的外表,掩饰不住脆弱的心。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仿佛走进了威尔的内心,感受其中孤独,体会其中挣扎。面对它,接受它,放下它,多么艰辛,多么不易。看着威尔的心门一寸寸打开,我也跟着微笑,心中热热的。
    
        影片接近尾声,身边几位学生显得有些不耐烦。“这部电影拍得真好。”我叹了口气,“但也许你们还太小,不能完全看懂。没关系,等你们上中学或大学再看吧。到时,会不一样的。”
    
        真是一部好电影,好久没这么感触了。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14

【每日简评】2014.9.20(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20日(星期六)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儿童阅读营

  一周的短假,在一堂公开课与两场儿童阅读营中度过。说起阅读营,从最初的策划、营长,到如今的顾问,各种身份都让人成长。
    
  这次的两场阅读营,我都没有全程参与。麻坡站,主持了两天工委培训,就匆匆北上了。槟城站,除了主持工委培训,也给营员上了一堂文学阅读课。阅读营进入第二天,我也打道回府了。
    
  每一次阅读营,都与不同团队合作,都是崭新的经验。许多工委认为,儿童阅读营的服务对象是营员,目标在于让营员爱上阅读。这么说固然没错,但阅读营的意义不仅如此。
    
  阅读营除了面向百多位小学生营员,同时也面向那数十位工委。对我而言,也许对工委的意义更大。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前理事长李伟文先生曾说,要让群众参与环保,与其灌输知识,不如直接邀他们成为义工。通过做中学,积极性往往更高,成长也更大。
    
  另外,我们的工委大部分由在职教师和师范学员组成,站在教育最前线。他们对阅读的认识与热情,将直接影响下一代。工委当下的成长,预示着教育未来的希望。因此每一回的阅读营,关注营员之外,我的目光也会望向工委。我在乎营员的收获,更在乎工委的成长。
    
  随着儿童阅读营在全国开展,一批批优质好书进入各大社区校园,一群群怀抱理想的朋友加入点灯人团队,一个个纯真的孩子慢慢亲近图书。阅读的种子在渐渐播下,种子在悄悄萌芽。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14

【每日简评】2014.9.13(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13日(星期六)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平等对话,警惕霸权

  趁着学校假期,麻坡辅南华小邀了儿协,联办儿童阅读营。为期两天的工委培训,今日正式开跑。
    
  根据前几次的经验,稍微调整了培训内容。主要课程有三:儿童阅读营的缘起与理念、作品导读的原则与方法、儿童文学与儿童观。前两讲倾向概念与善巧,围绕“为何办阅读营”与“如何办阅读营”,主要是传达,争议不大。后一讲涉及儿童观,将冲击许多人的固有观念,自然也更可能擦出火花。
    
  要顺利举办儿童阅读营,其实不难。积累了多年经验,我们已摸索出一套稳定模式,算是成竹在胸了。然而,要让儿童教育做得更好,使儿童阅读推广走得更远,还得引领老师们反思自己看待儿童的眼光,调整自己的惯性思维。
    
  培训中,我尝试引入几本思想“前卫”,站在儿童角度创作的绘本,如:《吃掉你的豌豆》、《莎莉,离水远一点》和《迟到大王》,籍此刺激工委们的思维。
    
  这一次的工委团队,以当地教师为主,几位师范学员为辅。三十岁以上的资深教师占了大多数。读《吃掉你的豌豆》,许多老师都有意见,都难以苟同。有的说,妈妈不该对女儿许下不实际的承诺。有的说,女儿不该大逆不道,挑战妈妈吃下小圆白菜。有的说,故事以两人吃没营养的冰淇淋结尾,会教坏儿童。
    
  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固有观念影响了我们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作品中,妈妈天花乱坠的承诺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目的在制造戏剧效果,将情境推到极致,更有力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该重视的,是作品想表达的意思。
    
  老师们的说法,体现了传统的儿童观。妈妈能命令孩子,孩子却不能要求妈妈。吃冰淇淋不行,最后一定得把豌豆吃下,挑食是不好的。这不正是典型的“成人本位”思维吗?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无非就是要挑战这种观念。“儿童文学是解放儿童的文学,是教育成人的文学。”朱自强教授的话,值得认真思考。
    
  这几本较为“激进”的绘本引发了争论,使问题浮现,促成了对话的契机,本是件大大的好事。然而,大概是过于紧张,我当时表现得有些激动,言语上有些咄咄逼人。本应平等对话,却在不自觉中成了威权。回想起来,懊悔万分。
    
  理直尚需气平。静心聆听,设身处地,诚恳回应,方能使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才能把话说进心坎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敞开心胸,放下成见,才能容纳异见,避免掉入自我的盲点。
    
  想起钱理群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有一个学生来参加考试,这个学生说了一些不恰当的大话,沒有什么材料依据,也不加论证,就得出一个很可怕的大结论。而且这个学生在我看來是十分狂妄,觉得自己的就是最好最对的,其实从学术上看毛病很多。我这人脾气很好,但有时也会发脾气,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突然愤怒起來,我就利用我的知识优势,连续向他问四、五个问题,並非常严厉地训斥他。最初我很得意,但他惊恐又不以为然的神态使我一惊。——应该说,指出学生的错误,提出质问,这本身并无问题,这也是教师的责任与权力;问题是我的权威心态,我的训斥中的不平等态度与霸气,这就形成了利用知识权力对学生的压抑。”
    
  随着与老师们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多,真该时时警惕自己,秉持平等对话,避免权威心态,以免固步自封,刚愎自用。




Tuesday, September 23, 2014

【每日简评】2014.9.12(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12日(星期五)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教材的品质重要吗?

  受邀到麻坡培华独中,给四年级学生上了一堂公开课——《马来婚礼》。这次的课程也采用“同课异构”,另一位执教同一篇课文的是来自当地的刘安琪老师。
    
  听老黄说,根据收回的反馈单,好些出席的老师认为教材并不足以限制教师与教学。有老师留言:教材不好,老师也可以把它修改成适当的教材。对此,我不认同。
    
  坦率地说,能驾驭教材、吃透教材的教师已经不多,能超越教材的更是凤毛麟角。更多时候,我们都在按表操课、照本宣科。教材怎么写,我们就怎么教。举个例子,上《马来婚礼》,多少教师能胜任“引领者”的角色,引入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向学生介绍《爱斯基摩人的生活》、《非洲的丛林学校》、《印第安人的故事》,协助他们打开视野,建立世界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师素质普遍不是太高的基础上,教材显得更加重要。教材无趣,教师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不过如此;教材优质,学生自己读着也能有所获益。再说,优质的教材不仅能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确保最低的阅读回报,往往也能点燃教师的热情,引爆课堂火花,使教学相长。
    
  初执教鞭的几年,我勤勤恳恳地教教材,亦步亦趋,安分守己,似乎也无不妥。可随着读了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见了“班级读书会”、“主题阅读课”等另类教学,得了诸如《我的母语课》、《全阅读》等各类优质文本,我开始在课堂上讲述绘本,开始将整本整本的儿童文学作品带进课堂。这才发现学生前所未有的闪亮目光,这才感受到课堂上激动人心的深刻思考。忘不了《毛毛》引领我们思考时间的意义,忘不了《不老泉》启发我们省思生命与死亡,忘不了《我是白痴》滋润我们内心的片刻。
    
  上了这些文学课,无论是我或学生,若有选择,都不愿再上教材里的课文。与这些优秀的作品相比,课文显得如此浅薄,如此不堪咀嚼,如此干瘪无味。




Monday, September 22, 2014

同课异构,为公开课营造空间与张力




同课异构,为公开课营造空间与张力


    “通过同课异构式的教研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同课异构确实可以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
《同课异构的含义与价值》


    为了有效传达阅读教学理念,推动小学华文教育改革,师范卓越讲师黄先炳博士尝试结合理论与实践,以公开课结合讲座的形式,在全马各地办起数十场阅读教学课程。作为他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其中十多堂公开课。从开始到现在,阅读教学课程的模式在我们的不断反思中也逐渐改善。

    最初,课程安排两堂公开课,高低年段各一堂,分由两位教师执教。观摩了两堂公开课,参与课程的老师会与执教者交流,围绕公开课的方方面面进行研讨。经过几场这般模式的课程,我们发现一些不足。高低年段各一堂课,更多起到展示的作用,较难引发老师们深入思考。老师们不是把公开课当示范课照单全收,就是以主观经验全盘否定。此外,两堂没有交集的公开课,常让讨论失焦,或沦为泛泛而谈。

    于是,我们对阅读教学课程的模式进行了调整,尝试输入“同课异构”的课研元素。所谓“同课异构”,就是两位教师以各自的教学构思,分开备课,上同一篇课文。2013年10月29日,关丹公民华小举办阅读教学课程。课程中,我与林诗杰老师以三年级《世界上没有的颜色》为教材,进行了首次“同课异构”,为两班学生各上了一堂公开课。

    由于是同一篇课文的两堂课,老师们有了对比的素材,思维一下集中了起来,显得异常积极。课前,我们将老师们分成七组,分别针对“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指数”、“教学脉络的清晰度”、 “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学生的满意度” 、“互动程度”等项目进行评点。课后,老师们进入小组,围绕各自负责的项目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后,再由各组派一代表报告成果,执教者针对各组的意见作出回应与商榷。

    针锋相对的两堂课,营造了巨大的思维张力与讨论空间。我们能比较两者对教材的解读,追求更准确的把握;我们能对比两者的教学构思,探讨更巧妙的处理;我们能审视两者的教学方法,探寻更有效的策略。而当典型的传统教学,碰上前卫的新颖教学,势必碰撞出思想火花,引领大家一同反思传统,放眼未来。

    在中国,公开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已是风风火火。知名教育期刊《小学语文教师》自2010年开始,定期开展“辩课进校园”活动,至今已跑了四十一站,口碑不俗,影响深远。他们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邀请两位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课后再针对一个主题进行研讨。举个例子,“辩课进校园”第一站,蒋军晶老师和李英杰老师执教《趵突泉》,课后围绕“经典散文怎么教”进行辩课。每一次的同课异构与辩课,皆发人深省。

    一篇课文,两种教法,正如歌唱选秀节目中同一首歌的比拼,提供了绝佳的评点素材,启发我们的思维。公开课中的同课异构,重点不在于分出胜负,而在于制造辩课的契机、空间与张力,打开教师思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简单来说,同课异构要的,是“大家一起来思考”,而非“大家一起来比赛”。

    只要不断思考,教师的专业能力必将提升。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2.9.2014

Sunday, September 21, 2014

【每日简评】2014.9.10(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10日(星期三)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泄题风波

  泄题,自念书起就时有所闻。但严重至重考,这还是头一遭。监考第四年即遇此事故,确是千载难逢。重考一张试卷,表面上看事小,其实不然。
    
  首先,47万考生因延考重考而备受困扰。小学尚未毕业,无辜的孩子就得为成人世界的不择手段买单。成人社会在孩子面前,做了最坏的示范。
    
  另外,延考与重考也打乱了学校计划。好些学校在考试后,为考生安排了许多节目。若继续进行,考生难免有所牵挂;若腰斩,则不免意兴阑珊。为了迁就重考日期,学校一些活动被迫延后,甚至取消。
    
  再来,47万份新试卷,从出题到印刷,从运输到派发,从监考到邮寄,每一环都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仅仅支付监考人员津贴,已是上百万令吉。说是“劳民伤财”,一点不夸张。
    
  之所以泄题,且如此严重,一定程度上是拜新科技所赐。但这也折射出我国应试教育的病入膏肓。社会对于考试的过度重视,才让心术不正之徒有机可乘。以考试成绩论名校、名师、名补习中心,致使大家都把目光往考试聚焦,才让考题变得价值连城。
    
  危机,也是转机。若能从泄题风波中反思应试教育的走火入魔,寻回教育的本质,也算没白费这场“劳民伤财”。问题是,谁在乎呢?政客将风波政治化,几个官员明降暗升,捉来几个替死鬼,然后云淡风轻,一切如故。
    
  日子,还是一样……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14

【每日简评】2014.9.9(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9日(星期二)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美丽的校园

  毕业至今三年余,年年都去监考UPSR,今年已第四回。有别于去年的战战兢兢,今年已驾轻就熟,甚至有点轻忽草率了。还好,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今年,到乐育二校监考。考生两位,比监考官的数量还少,破了我的纪录。可想而知,这是所微型华小。乐育二校地处偏远,距文律市区十多公里,离笨珍市区更远了。然而,这所学校却有绝佳景致。鸟语花香,花团锦簇,校风淳朴,世外桃源般的学习环境。
    
  从考场的窗口望去,是片绿油油草地,种着几株红色小树,草地上还有鸡只散步。问过校长,这块地也属于学校。不禁开始想象,带着孩子种点什么?养点什么?又或者仅仅光着脚丫在上边狂奔,跑累了尽管躺下,爬着滚着,闻着幽幽草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环境上,这所学校接近我的理想。可惜学生实在太少,尽管个个天真可爱,仍难掩冷清。十多位学生,十多位教师,用着偌大一片校园,耗去这许多资源,想来也觉奢侈。
    
  唉,这并非教育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了。






Friday, September 19, 2014

【每日简评】2014.9.8(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8日(星期一)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喝茶补习班

  UPSR考试周,校方取消补习,让六年级考生充分休息,养精蓄锐。无需补习,考生们应该感到些许雀跃吧?可今年的六年级学生似乎异于常人,竟主动要求留校复习,不只无怨无悔,甚至苦苦哀求。
    
  莫非他们吃错了药?还是已备考至神经错乱?非也非也,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所以如此殷勤,是因为我另类的补习方式。说穿了,这补习班也不过多了套紫砂茶具,一壶黄山毛峰,几包三合一即溶白咖啡,伴以些许零食甜点。边上课,边喝茶,嘴馋之际能嚼点什么,学生要求的,正是这样的复习。
    
  这招术非我独创,其实偷学自师范时的英语讲师——Miss Goh。还记得大学预科班,有次周末补课,竟一连补了十小时。然而,同学们不仅没怨声载道,还乐在其中。当时,我们带了各类饮料包与零食到课堂共享,边上课边开起了“大吃会”。午休,Miss Goh还特地从市区打包美食回学院,请大家吃呢!
    
  一些人怀疑,这样一来会否模糊焦点?学生会否因专注于吃,而忽略了学?对此,我是很乐观的。学生在家有无复习,本就由不得我们。如今,他主动要求留校复习,仅这点就叫人动容。再来,若说他们肯播出一两个小时听课、做题,完全是为了那简简单单一壶茶和一点零嘴,我是不信的。当然,“喝茶补习班”的新鲜感确实有吸引力,但学生本身还得有颗向学之心才能成事。
    
  为了应试的复习,本就枯燥乏味。复习苦读之余,呷口清香绿茶;做题无聊之际,嚼点糖果甜点;睡意来袭之时,跑趟加水之行。为苦药裹上一层糖衣,大概也不无功德吧?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14

【每日简评】2014.9.7(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7日(星期日)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看电影

  南马电影院进入第二十三部电影——《料理鼠王》(Ratatouille)。初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很小的时候。虽只看过一次,却印象深刻,感觉极好。
    
  重看此电影,精彩依旧,毫无冷场。这次重看,除了重温其中趣味,也尝试捕捉影片内涵。最美味的料理,竟出自厨房最忌讳的老鼠之手,如此安排本身就有张力。而促成这份美好的,是一顶起掩护作用的厨师帽。
    
  主流的人类与边缘的老鼠,不堪的外貌与非凡的天赋,循规蹈矩与破旧立新,坚守原则与监守自盗。影片想让人思考的部分不少,却不直接提出,藏在紧凑的剧情与鲜明的人物互动之中,几乎不露痕迹。
    
  电影肯定是门艺术。而要把握一部电影,我觉得依赖感性多于理性。“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时看电影,感动了,流泪了,其实也就看懂了。






Tuesday, September 16, 2014

【每日简评】2014.9.6(生活小插曲)


2014年9月6日(星期六)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有朋自远方来

  许久不见的玉明来访,不亦乐乎。虽然她在峇株执教,我从笨珍回家也常经过她家,却甚少见面。上一次相见,已是去年的事了。
    
  与宝丽坐上她的新车,我们仨到了一个听闻已久,却始终未去的地方——彼岸咖啡馆。听说,这里的咖啡不便宜,蛋糕更贵;听说,这里的老板娘是中文系毕业;听说,这里有一些文学书刊,气氛不错。
    
  玉明点了杯冰巧克力,宝丽的是花生咖啡,我叫了卡布基诺。三杯饮料,就近三十元了。你说,这样的地方,能常来吗?
    
  点了饮料,开始四处端详。干净简单的设计,颇有家的感觉。书架上有好些马华文学,以及90年代蒋勋主编的《联合文学》。架旁有一张看来舒服的躺椅,想象着闲时呷口咖啡,读本书,似乎挺写意,要是收费不那么高的话。
    
  说笑间,聊起了老同学,聊起了工作,聊起了有的没的。咖啡喝完,闲散时光也告一段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回相聚,又在何时?


Monday, September 15, 2014

【每日简评】2014.9.5(童心看世界)


2014年9月5日(星期五)
主题:童心看世界
标题:重要与不重要

  读杨照这篇文章,感触良多。文章写的是台湾,马来西亚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的小学里,分“主科”与“副科”。字面上即可看出其中轻重。统一考试里有的,就是重要的,就是“主科”;统一考试里没有的,就是不重要的,就是“副科”。
    
  于是,语文、数理重要,道德、体育、音乐、美术不重要。优秀教师,教主科;问题老师,教副科。临近考试,副科可以不上,通通拿来上主科。
    
  于是,学生渐渐明白,主科重要,副科不重要。主科的课要认真上,副科的课混过就好。主科考好,才是好学生。副科考得再棒,也不登大雅之堂。
    
  同样的观念反映在大学的选科。成绩好的学生,必需选医学系、药剂系、工程系,否则就是大材小用。全A生若是选了哲学系、中文系、森林系,势必遭遇身边亲友的围剿。
    
  社会上,各行各业似乎也分“重要”与“不重要”。医生、律师、经理,一般让人侧目;劳工、小贩、技工,往往遭人白眼。
    
  不是“行行出状元”吗?不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吗?不是“让天赋自由”吗?还是波兰诗人图维姆写得好:

  《人人为人人》

  石匠盖房子,
  裁缝做衣服。
  但是裁缝要是没有屋,
  露天他可怎么干活。

  要是没有巧手缝衣服,
  缝出裤子缝围腰,
  石匠光着膀子干活,
  他可怎么受得了!

  烤面包的师傅,
  穿鞋子得拜托鞋匠。
  鞋匠不吃面包,
  哪能缝得这么欢?

  这道理一说就明白:
  我们干的样样都不可少。
  那么让咱们就好好干吧,
  诚实,互助又勤劳!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14

【每日简评】2014.8.31(生活小插曲)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立卑公开课反思

  昨天,受邀到彭亨立卑,参与了阅读教学研习营,给一班三、四年级的孩子上了一堂课——《蛇与庄稼》。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回,与我同课异构的是我的恩师——老黄博士。
    
  所谓“同课异构”,是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教学构思,分别给两班学生上同一篇课文。从两堂针锋相对的课中,能对比两者之长短优劣,激发更大的思维火花。
    
  上完课,当下的感觉是:学生思维跟不上,这堂课上得很吃力。直觉告诉我,主因是学生热身不够,身为教师的我也一样。师生都热身不够,以致双方都没完全释放。
    
  待思绪沉淀,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依然认为是可行的,是优秀的。问题不在设计,而在临场发挥,在技术层面。该承认,这一回我考虑得不够缜密,对教学推进中的细节想得不够透彻。若往后还有机会上这堂课,我有信心能做好。
    
  我和老黄应该都清楚,公开课的意义,其实不在于把课上得热闹,上得完美,上得无懈可击。重点在于,两堂课所制造的张力与引发的思想碰撞,让在场的老师们有了怎样的反思与领悟。我们都期望,公开课是“我们一起来思考”,而非“大家一起来学我”。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存在差距。教学构思再好,做不出来,也是枉然,终究难以叫人信服。课堂即使有“门道”,还得依赖“热闹”来传达。有了“热闹”,大部分人才会开始关注其中的“门道”。
    
  千里迢迢来上课,却未能发挥水准,多少叫人遗憾。但事物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复杂的。当下的遗憾或能促我成长,在往后的路上走得更远。长远来看,也许并非坏事。
    
  另外,与老黄同课异构叫人兴奋。尤其是他的设计已臻完善,我必须在此前提下另辟蹊径。这挑战虽大,却以另一种方式逼我跳出框框,探索其他可能性。
    
  感恩老黄,感恩立卑教师工会,感恩一切助缘,我挺享受这挑战带来的压迫感与成就感。虽临场未能完全发挥,但构思还是相当无愧的。若我和老黄的同课异构引发了大家对阅读教学的思考,那心中愧疚也许就能减轻几许了。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14

【每日简评】2014.8.26(有你真好)


2014年8月26日(星期二)
主题:有你真好
标题:歇一会儿,来一杯

  从笨珍回峇株,一小时十五分钟车程。对许多人来说,不长。但对我而言,若独自开车,又经过半天劳累,这段路还是挺难熬的。开了半程,往往就开始打盹。
    
  还好,笨珍和峇株中间隔着一个小镇——龙引,镇上开了一家别具特色的咖啡馆。据说,咖啡馆老板是个富翁,经营咖啡馆纯粹兴趣,不为盈利。在这里,你会见到老板从世界各地带回的精致纪念品,你会见到各种各样不同年代的文物。老板饶有兴致时,还会播放他的心头好歌,首首经典。
    
  除了装潢摆设,咖啡馆的食物也是一绝。越南式咖啡香浓顺滑,且一杯只卖一元,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柠檬鸡饭无论外观或味道,都能与一流西餐厅媲美。尤其让人赞叹的是,你能在精致的食物中,品出老板的用心。
    
  最近,我又发现了咖啡馆另一道美食——蒜香面包。若是正餐时间,必然是咖啡配柠檬鸡饭;若是午茶时间,必然是咖啡配香蒜面包。每次消费,不会超过五元。渐渐的,我成了这里的熟客,与咖啡馆老板也成了朋友。
    
  香浓咖啡入口,可口美食下肚,心满意足,精神抖擞,继续往家乡进发。龙引咖啡馆,有你真好。



越南咖啡



便宜、精致又美味的一餐





咖啡馆的特色摆设,据说是老板的旅游战利品。



特色咖啡馆的主人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14

【每日简评】2014.8.25(生活小插曲)


2014年8月25日(星期一)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会议?课程?汇报会?

  成为正式教师开始,免不了外出开会,或出席课程。尤其身处微型小学,外出就更频密了。这是官方职务,无以拒绝。

  身在其中者都明白,这些官方“会议”、“课程”,往往都是高耗低效,浪费生命。有时是小题大做,一个简单的讯息,用一整天来传达;有时是为做而做,台上浑水摸鱼,台下昏昏沉沉。能碰上稍有意义的,已是三生有幸。

  今天,出席了一项LINUS的汇报会。会上,主讲者发下文书报告,向大家汇报本县过去三年的表现。接着,再按报告所列,逐一叮嘱各校代表,努力,达标。

  所谓“目标”,都已清楚写在报告中,各校代表都已知晓,何苦逐一读出,逐一提点,耗费大量时间?花了一个早上,对着一批数据看来看去,讲来讲去,就能达标?再说,“目标”都由教育局官员设定,90%以下的得达90%,90%以上的得达100%,不理个别学校情况。

  总的来说,会议要点有四:要听话、要积极、要努力、要进步。还好,早午餐挺好吃,不幸中之大幸。




【每日简评】2014.8.24(童心看世界)


2014年8月24日(星期日)
主题:童心看世界
标题:冰桶挑战

  知道“冰桶挑战”,始于台湾作家刘轩的面子书专页。看着刘轩先是慎重地点了三位接力的朋友(里头还包括我欣赏的陶喆),再将一桶冰水淋在头上。酷!

  按图索骥,这才慢慢认识“渐冻人疾病”,才发现进行“冰桶挑战”的名人竟然还包括了面子书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和微软大亨比尔•盖兹。就所筹得的款项与引发的效应而言,这项挑战在包装上无疑是成功的。

  然而,正如诺贝尔发明炸药,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接着会被如何使用,则充满未知。不只炸药,电视、电脑、手机、网际网络等,又何尝不是如此?冰桶挑战,也随着名人效应愈演愈烈……

  为搏上位,艺人清凉出镜,上演湿身秀;为搞噱头,大学生找来消防员射水,导致触电身亡;为寻刺激,年轻人从高楼倒水,遭水桶砸颈送命。从公益出发的冰桶挑战,渐渐沦为供人消遣、消费的游戏。社会舆论开始讨论,这究竟是祸是福?

  一天,在面子书上看到教过的学生也拍了视频,参与了这项挑战。他究竟为了什么进行这项挑战?他知道背后的意义吗?虽然困惑,却并未直接询问。直到几天后,他来学校打球,聊着聊着,这才证实,他对冰桶挑战的初衷一无所知。

   “跟你分享一篇文章。”从车里取出剪报,那是台湾作家平路的一篇评论——《桂纶镁的那桶冰水》。学生懵懵懂懂接过剪报,坐在同事座位,静静读了起来。

   “老师,读完了。”几分钟后,他走了过来,把剪报还我。“原来冰桶挑战还有这么多意义啊,老师不说,我还真不知道。”见他兴致勃勃,当然打蛇随棍上,侃侃而谈,聊起了风波的方方面面。

  除了活动的变质,冰桶挑战还为我们打开了其他思考空间,包括:新媒介的使用情况、名人效应的力量、挑战者与看客的心理、组织基金的使用等等。

  面对流行文化,还需保持一颗冷静的脑袋,不随风起舞,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Monday, September 8, 2014

【每日简评】2014.8.16(生活小插曲)


2014年8月16日(星期六)
主题:生活小插曲
标题:药罐子日记

  上周一发烧,退烧后咳嗽,咳嗽后失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昨天,带着不堪入耳的嗓子赴儿童文学嘉年华,折磨了听众近六小时。听众太好,非但不计较,还给我献上无数良药。“Strepsils”、“渔夫之友”、酸梅、枇杷糖、蜜糖、木瓜丸,还有一些闻所未闻的灵丹妙药。润喉、止咳、开声,一应俱全。除了演讲,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吃药、喝水、上厕所,忙得无比幸福。

  讲完儿童文学,便又跟着老黄的车去了。下一站,巴生公开课。未到巴生,嗓子出状况的消息早已沸沸扬扬。到了巴生,迎接我的又是一系列所谓“良药”与“偏方”。托师母的福,蔡老师给我弄来了一大包海盐。饭局上,听闻兰花园华小有位“长生学”高手,问我是否要请高手出马。听老师们绘声绘影说着那惊人的指力,我看还是心领了。

  一早醒来,以海盐漱口,再挑几种药吃下,声音回来了几成,可勉强应付公开课了。上完课,另一位授课的吕维嫒老师知道我嗓子出状况,马上从包包里掏出一小罐“茶树油精华”,让我滴在喉咙。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可没想到,这一小罐液体竟如此厉害,几滴入喉,叶绿素的味道充满整个口腔。不管灌入多少清水,浓郁依然。良药苦口,尽管难受得有点反胃,感觉还是挺有效的。

  两天的行程,尝了无数奇珍妙药。不管哪一种,背后都是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想是上辈子积德不少,才修来这许多福报。嘴上声声感激,心中默默感恩,养好臭皮囊,再多种善缘。能做的,大概就这样了。




Saturday, September 6, 2014

【每日简评】2014.8.15(童心看世界)


2014年8月15日(星期五)
主题:童心看世界
标题:我们在改变科技,还是被科技改变?

  读许知远先生这篇《我掉入微信的陷阱》,令人直冒冷汗。对于智能手机,他这么写道:

  “有时,我要刻意把它扔进书包、塞进沙发的缝隙,总之,让它离开我的视线。这带来两种后果:在最初的10分钟,我会感到巨大的焦躁,希望重新看到它;倘若我能渡过这最初的时光,接下来就会是安宁与专注,眼前的书籍与思想变得清晰、丰富,我能在字里行间读出新的想象。”

  这纠结与挣扎,何等熟悉。那关键十分钟,我们像个瘾君子,竭力与毒品拉扯,内心天人交战。坦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抗争总是输多胜少。正如许知远先生说的:

  “我知道这资讯是无意义的,我迟几小时、或根本不看,丝毫不影响任何事。但我控制不了自己,仿佛心中有个难以满足的黑洞,需要不断填补。结果是,它只产生新的不安。”

  利用科技的我们,是否正渐渐被科技奴役?面对科技,人类莫非终究难逃异化的下场?资讯革命,将再一次改变人性吗?








Friday, September 5, 2014

【每日简评】2014.8.14(写信给学生)


2014年8月14日(星期四)
主题:写信给学生
标题:自律与他律

  因为跟着你们一起写《每日简评》,我深深知道,要每天定时记下一则,或写下一篇,实在不容易。尤其当我们对每一则每一篇都有所要求。

  一些同学开始越写越勤,渐渐培养成习惯,简评的质量也在提升。看得出,很认真。一些同学仍在挣扎与努力,时好时坏,请加油。

  大部分同学都能准时完成其他“正式”的功课,但面对《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就不一样了。我想,除了这两样的难度和要求更高,也因为不做这两样功课也不会被严惩。

  没读听写,会被打;没交作业,会被打。“我害怕被惩罚”,所以我选择完成。这是“他律”,是借助外力来约束自己。试想想,没有了惩罚,我们还会乖乖读听写、写作业吗?

  人,都是由“他律”开始的。但我们不能一直停留于此,必须学习“自律”,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让自身的力量决定自身的行为。

  一、 我不想惹麻烦。
  二、 我想要奖赏。
  三、 我想取悦某人。
  四、 我要遵守规则。

  若我们决定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是基于以上四个理由,那都属于“他律”,都在依靠外力。一旦没了“麻烦”、“奖赏”、“某人”和“规则”,我们也许就无法无天,肆无忌惮了。

  五、我能体贴别人。
  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只有达到第五和第六阶段,这时的我们才真正拥有了自身的力量。你为何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我不希望你们是因为恐惧,因为要取悦老师,因为这是功课。希望你们能明白它们背后的意义,发自内心去进行,并乐在其中。

  但我也明白,学习总是循序渐进,缓慢推进的。要迈向第五、第六阶段,必须经过第一至第四阶段。这不是个简单的过程。虽然不易,却值得努力追求。

  我不想用太大的“他力”来督促你们,以免你们的“自力”无法成长。没准时完成的同学,只需留堂,完成就好。我将继续播种,继续等待,等待一株株幼苗茁壮成长,等待绿树成荫。


Wednesday, September 3, 2014

【每日简评】2014.8.13(与自己对话)


2014年8月13日(星期三)
主题:与自己对话
标题:温故知新

  初读刘绪源老师《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在2012年。总觉文学很“虚”,直到见到刘老师为“文学功能”做的梳理,以及排列成表的“审美过程”,瞬间惊为天人,茅塞顿开。当时的兴奋激动,至今记忆犹新。

  两年后,对个中细节已印象朦胧。因讲课的缘故,得了温故知新之机。这两年,积累了好些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再读《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体会更深了。

  初读时,对其中内容只是感性把握。如今,要向他人介绍,除了自己读懂,还得读通读透,做到融会贯通。此番重读,大概进入理性把握了。除了朦朦胧胧的悟,也能应用其中理论来检验其他作品了。

  拉曼大学余历雄老师曾说,只有讲得好,才算真了解。确实如此。


Tuesday, September 2, 2014

【每日简评】2014.8.12(有你真好)


2014年8月12日(星期二)
主题:有你真好
标题:儿童文学嘉年华

  立卑师范学院举办儿童文学嘉年华,邀我前去讲演。老黄给的题目是“儿童文学的世界与世界的儿童文学”,六小时。

  为期一周的儿童文学嘉年华,讲师阵容强大,包括本地儿童文学界前辈年红老师和爱薇老师,经验丰富的儿童阅读推广人余碧音律师,还有才华横溢的童诗作家刘雅琳老师。能成为其中一员,几有受宠若惊之感。

  “儿童文学的世界与世界的儿童文学”,标题开阔宏大,自付无法胜任。勉强上阵,难免焦头烂额。另外,学弟学妹们大概也不愿聆听一场教材式的演讲。于是,决定另辟蹊径,谈谈自己与儿童文学的缘分,以及对儿童文学的观点与思考。

  近期读《向TED学表达:让全世界记住你》,对“演讲”这一形式产生了想法。自2007年邂逅儿童文学,至今已七年,也是时候回顾与反思,梳理这段期间的思考与成长。因此,发愿大刀阔斧,重新出发,设计全新的讲演内容。

  我其实是个懒惰之人。若非一场场讲座推动,很难主动整理思绪;若非一个个稿件截稿日期逼近,很难挤出篇篇文章。然而,每一回的逼促,都能使人成长。

  感恩儿童文学嘉年华的邀约,给了我回顾反思的因缘,让我有全力以赴的机会。一定认真准备,希望立己之余,还能立人。


Monday, September 1, 2014

【每日简评】2014.8.11(成语串串烧)


2014年8月11日(星期一)
主题:成语串串烧 
成语:睡眼惺忪、步履蹒跚、无力回天、天昏地暗、一唱一和、有去无回
标题:病猫的早晨

  “哔——哔——”一觉醒来,昏昏沉沉,棉被里的我竟有点冷。关掉闹钟,五点,是时候起床了。今天从峇株出发,要开一小时多的车上学,不得再贪睡。

  想起童嘉老师“小胖猫系列”中的一本——《我只醒来一点点》。此时的我睡眼惺忪,确实只醒来一点点。步履蹒跚下楼,感觉有点不对劲。头有点重,喉有点燥,身有点冷。虽只一点,也不好受。

  看来,睡前的几颗向天果无力回天,身体开始抗议。多久没生病了?没有一年也有半年吧。曾听人说,小病是福,有助调理身子。若是久久未病,一病起来可就天昏地暗,不清不楚了。

  匆匆洗漱,备好行李,妈妈已把早餐弄好,爱人也起床了。见我有意带病上学,两个女人开始一唱一和,纷纷劝我请假修养。想想也是,这样的状态开车,还真怕有去无回。

  于是,给校长发了短信,换回睡衣,又重返梦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