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1

“多做多得”的迷思





“多做多得”的迷思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人”,教育工作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却又常在变化之中。对于不一样的人,教育方式都不同,此孔子之所谓“因材施教”。

  然而,就我个人的学习经历与观察所得,我国教育界普遍上都选择“化繁为简”,对一个个独特的学生皆“一视同仁”:学生学不好,必是不够努力,必是练习做得不够多,必是学习时间不够长。只要一发现学生面对学习问题,教师与家长便陷入这样一种“多做多得,少做多失”的惯性思维之中。

  于是,接下来便是对症下药:鞭打、增加作业量、延长补习时间。“藤鞭、作业、补习”三结合的对策在惯性思维下显得合理而恰当。老师和家长都将“这是为你好”挂在嘴边,甚至也打从心里这么认为。于是,我们看到藤鞭成了老师的必备,作业簿在市面上一片红海,补习班更如雨后春笋。学生呢?一天的生活几乎都耗在上课、做功课和补习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苍白而无力。

  作业增加了,学习时间延长了。那么,学生学好了吗?我们的教育工作从此朝正确的方向高歌猛进了吗?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在此分享一则真人真事。

  一位当妈妈的朋友,长子一年级入学华小。念了一年,朋友因先生工作的关系,一家人开始旅居北欧捷克。四年后,一家人重返马来西亚,长子11岁,衔接华小五年级课程。回国一个月,长子即上场面对学校期末考。大家不妨猜猜,这位四年来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在衔接华小教育之初的考试中,能有何表现?

  请容我略述这孩子在捷克四年的学习生活。孩子的妈妈说,捷克学校不常有功课,也没补习班,孩子放学回家后就是休息玩乐,然后才进行她所布置的“马来西亚功课”(马来文和华文,每周不到3小时)。相比之下,咱马来西亚的学生,从正课到补习,每周至少都得花上45小时的时间,这还不包括做功课的时间呢!

  依“多做多得,少做多失”的理论逻辑,朋友的长子恐怕得在考试中垫底了。可事实上,在全级230人中,这孩子的排名竟高居第14!一个在过去四年内没有补习、没有沉重作业,课余四处玩乐的孩子,胜过了216个牺牲玩乐,天天在上课、补习、功课中度日的同学。朋友,您甘心吗?您还能堂而皇之地说出“这是为你好”的话吗?您还敢高举“先苦后甜”的旗帜来牺牲孩子的童年吗?

  “多做多得”自有其道理,练习对于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其功用,不能一笔抹杀。然而,练习充其量不过是“巩固学习”的一种方式。唯有当学生真正明白了理解了,练习才能起效果,而且是适量的练习,而非“多多益善”。

  学生在学习上面对问题,其背后也许隐藏着许许多多复杂琐碎的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情绪、学习环境、家庭背景等等。这都是教育工作者得重视并研究的方方面面。一味将问题简化成“1+1=2”,是工厂生产罐头的做法,而非学校因材施教的智慧。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5.9.2011

2 comments:

  1. 宏爷,有本书可以看一下《虎妈的战歌》。XD

    ReplyDelete
  2. 有留意。有兴趣看,但不想买。
    应该会向别人借吧。
    你看了?觉得如何?

    * 对了,我用面子书给你发了信,有事拜托。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