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2, 2012

“有用”的教育与孩子的“幸福”





“有用”的教育与孩子的“幸福”


  “不要强求一致,不要为班级、为具体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设定目标。我们要做的,只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中国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


  算起来,班上的“日有所诵”已持续进行了三个多月。没有检查,没有测验,没有质疑问难,有的只是每日早晨的琅琅书声。期间,一些同道难免好奇,“你确定学生都有在学?”“读这些诗歌真的有用?”一些同道问得更直接,“读这些,对学生考试有用么?”

  面对这些疑问,我常常只能微笑以对。老实说,我无法判断,也觉得无需判断。学生是否有在学,那是学生的事,但我相信文学的魅力;读这些诗歌,完全是出于对美的追求,无关有用无用;再说,分数从来都不是“日有所诵”的初衷,能否提高考试表现其实不是问题。

  从同道们这些疑问中,隐隐见到我国教育界普遍上的一种教育观——功利主义。就我个人来看,许多学校开展任何活动,首先会问两个问题:一、这是官方规定的吗?二、有何用处?第一个问题往往让学校处于被动状态,掺杂着许多无可奈何,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有何用处?”此问题若是从大处着眼,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出发点,我觉得极之必要。遗憾的是,此间的“用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用处”,常指向“考试”、“竞赛”。说白了,这个问题事实上是这么个意思:这活动对考试有用吗?这活动能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奖吗?

  于是,我们看到学校竞相开办课后补习班,我们看到一本本的模拟练习语法练习成为晨读教材,我们还看到所谓“学会活动”沦为另外一种形式的补习班。我们很少见到学校带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我们很少见到音乐、美术、历史、文化成为学校的关注点,我们也很少见到学校组织学生认识社区、服务社会。

  退一步想,学生考试成绩提高,在竞赛中榜上有名,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成功了?继续追问下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薛瑞萍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和教会人们度过幸福的一生。在今天,幸福的人已不再是财富、权位、知识的拥有者,而是身心健康、天性未遭扭曲的人。幸福的人能将天赋和潜力发挥到极致,成为先天禀赋决定他应当成为的样子。

  考试成绩提高,竞赛载誉而归,学生的身心就健康了?学生的未来就幸福了?事实往往叫人遗憾。多少学生即是在“应试”和“竞赛”的背后,重复着单调死板的做题、模仿与操练,以致个性的棱角在标准划一的要求下逐渐磨平。

  校方、师长口口声声“为了学生好”,在“为了学生好”的伟大旗帜下,师长的一切行为似乎都带着悲壮的宗教色彩,无需经过科学的检视,都是无可挑战的善心好事。我想学生最怕就是听到这一句经典名言了。台湾洪兰教授更为此替小朋友出头,“你别为了我好,你为你自己好就得了。”

  对于“为了学生好”的迷思,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看得很透彻。分享老先生直指幸福本质的追问:

  “用功读书是为了什么?那还用说?当然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获得好成绩又为了什么?为了进好学校呀!进好学校以后呢?毕业以后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呀!找的好工作,又能怎么样呢?当然就能拥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啰。为什么要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呢?这个嘛,因为这样才能幸福呀!

  只要在经济上不虞匮乏,在社会上受到肯定,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就会很幸福的。这样真的就会幸福吗?许多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家里的每个成员却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也没有尝过幸福的滋味,成天生活在不安和不满的痛苦深渊中。还有不少家庭,全家人感情疏离,各自为政,过着孤独而寂寞的日子。”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对着孩子,我们又在做着什么?说到底,我们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2.4.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