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二):“阅读”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二):“阅读”


    “所谓读者,就是要为自己而阅读,而所有的阅读总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你能认同上面的这句话,那么相信你也一定能够接受以下这个观点: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位读者,一定也要给他时间阅读。”


——英国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Aidan Chambers)



  上一篇文章中,为大家初步介绍了英国文学大师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此循环圈由三个环节组成:“选书——阅读——回应”。一本好书,一段愉快的阅读经验,将为读者开启下一段阅读旅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阅读循环圈”理论的意义,不在于揭示出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过程,而在于提炼出其中的重点环节,让阅读的培养有迹可寻。

  针对“选书”的部分,我认为学校该往“量”和“质”两个方面追求,建立一批适合儿童阅读,且类型丰富、品质优良的藏书,让儿童与书的相遇成为可能。(参见拙文《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选书》然而,要培养终身的阅读者,仅仅提供“选书”的机会是不足的,还得确保他们的“阅读”。钱伯斯阅读循环圈中,“阅读”涵盖了“阅读时间”、“听故事”与“自己阅读”。换句话说,学校还必须确保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这回事,并竭尽所能让“阅读”扎根生活。这与我国大部分学校只是鼓励学生上图书馆借书,并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我国,大部分上课时间几乎都在进行传统式的教学活动,即围绕教科书与作业本的教授、讨论与练习。教科书以外的文学作品与童书,一般被称为“课外读物”,是课堂内所不鼓励的。在上课时间阅读此类书籍,常会遭批评训斥,甚至被没收充公。在一些学校,“讲故事”或“读书给孩子听”甚至被视为浪费时间,有关教师还会落得“不务正业”、“不负责任”的恶名。在这样的尴尬下,我们只能幻想学生会在放学后进行大量的阅读,只能祈祷他们拥有会读书给他们听的父母。

  而在美国,许多中小学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的阅读教学方式。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10至15分钟的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教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其教学效果成绩斐然。(可参见拙文《学习非得痛苦不可?》,刊于13.2.2013《联合日报》、《持续默读,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刊于6.12.2012《联合日报》)至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故事、读书给学生听,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也以大量研究证实,给孩子朗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参见拙文《大声为孩子读书吧》,刊于3.1.2013《联合日报》) 

  再看中国。今年四月,我有幸于第九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聆听了薛瑞萍老师的心得分享。作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薛老师主张将儿童阅读纳入课程,直接用上课时间将阅读进行到底。薛老师引领学生“日有所诵”,每天诵读一首短小精悍的儿歌童谣。她也在班上开展“每周一故事”,定期给学生讲精彩故事。此外,薛老师还推行“每周一歌”,以吟诵的方式让学生亲近古诗。另外,她也结合家长力量,建立“班级图书库”,购置了一批优质读物,并鼓励学生每天带一本回家,与家长进行亲子共读。

  美国教育家约翰•沃纳(John Werner)曾说,“不能期待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很多孩子来自于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常会因为电视而牺牲阅读的时间。”有了丰富藏书,不过才跨出第一步,我们还得确保孩子的“阅读”。请注意,是“确保”,而非仅仅鼓励、提倡或期盼。确保,意味着时间上的保留、环境上的打造,以及气氛上的营造。

  有了好书,有了时间,有了空间,阅读的幼苗总算有了成长的土壤。然而,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在钱伯斯阅读循环圈中,“选书”与“阅读”之后是“回应”。阅读一本书,孩子总会有许多发现与想法。此时,我们又能扮演什么角色?且待下回分解。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6.9.201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