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1, 2012

公开课的意义




公开课的意义


  “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日本教育理论家佐藤学


  那是一个横向开阔的空间。三所教室打通,大概这样的阔度。两侧各安了六十张椅子,面向中央的“主舞台”,座上是120位教师。“主舞台”这边,我手握麦克风,众目睽睽下为立德华小的24位二年级小朋友上课。曾有朋友戏称,如此排场,不亚于体育馆内林丹李宗伟的对决。

  这样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公开课”。何为“公开课”?为何上“公开课”?“公开课”意义何在?

  彭亨州百乐县的学校欲办教学研讨活动,籍此提高老师们的教学专业能力。他们请来黄先炳博士,主讲“阅读教学”。黄博士是我读师范时的老师。他觉得,只谈理论太抽象,给老师们的启发有限。于是便邀我同台,结合理论与实践,在概述了阅读教学理论后,现场给小学生上两堂阅读教学公开课。

  所谓“公开课”,即如本文首段所述,执教者与小学生在百余双眼皮底下上课。公开课并非示范课,执教者与学生也不是演员,其目的不是要把一堂课完美无缺地展示出来,然后让听课的教师东施效颦一番。公开课的意义,在于为更深入的研讨提供例子。

  我们尝试在公开课中贯彻自己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并体现我们的思考,寄望抛砖引玉,激发听课教师们对于一堂课更深层的探讨。因此,公开课后还设有“说课”与“评课”的环节。说课,让执教者谈一谈整堂课的设计与构思;评课,则让与会者针对公开课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与评点。经过一轮轮的追问与解答、质疑与反思,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得以在相互激荡与碰撞的火花中更上一层楼。

  对听课的老师来说,他们不仅停留于理论知识的吸收,而是现场观摩了一堂试图将理论落实到教学之中的公开课。除了具体看到“阅读课可以这么上”,他们还可对照眼前的公开课与自己所理解的阅读教学,以公开课为例,与在座的老师们交流切磋。这样一种参与与互动,势必让老师们以更开阔的视角看待教学。

  对执教者来说,他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成长契机。试想想,平日的教学生活,多少同事有时间、有兴致去听你的课?然后再热情满满地听你说课、与你研课?可如今,竟有这许多同道来看你上课,并对你的课品头论足,给你意见,助你成长。这是何等福气!中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公开课是生命试炼的地方。课前,执教者可潜心备课;课上,执教者能实验自己的教学理念;课后,执教者还有机会聆听各方的真知灼见。执教者的专业素养,无疑将在公开课中达到质的飞跃。

  公开课,在中国已是风风火火,在我国却仍含苞待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公开课值得我们借鉴与关注。期盼着公开课在我国的遍地开花。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7.6.2012

2 comments:

  1. 不仅是中国盛行,邻国新加坡也已经实施了很久。除了每位老师每学期都必须进行Peer Observation(老师互助听课),老师们也需集体合作来进行Lesson Study(课例研究),通过确立主题、设立教案、上课与观课、分享成果等来提升课堂中教与学行为。

    ReplyDelete
  2. F@N,您好!
    看来新加坡很重视研课。
    欢迎常上来交流指教。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