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6, 2012

爱,有时也可以是暴力






爱,有时也可以是暴力


    我们经常用不同的暴力形式待人,打骂是最容易发现的暴力,对人的嘲讽是暴力、对人的冷漠是暴力,有时候……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暴力。

——台湾作家蒋勋


  常听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塑造美好灵魂;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有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种种伟大得有点夸张的称颂告诉我们,教师对一个孩子确实影响深远。但“影响深远”是个中性词,良师可导孩子走向康庄大道,劣师亦可带孩子步向毁灭。有人戏言,地狱其实有十九层,而第十九层是专为教师而设的。为此,我常战战兢兢,自己究竟是在悟人子弟?还是误人子弟?

  “这么做,都是因为爱你,都是为了你好”,类似的话常从师长口中迸出,几乎成了为人师者的口头禅。不做功课我打你,是为你好;考试周不许运动,是为你好;搞好语文数理,否则别想画画游戏,也是为你好。我不否认,许多师长真认为自己是一心为孩子。然而,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任何行动就是合理的?只要打着“爱”的旗号,一切施加在孩子身上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巴西作家保罗•科尔贺自十岁开始,就一心渴望成为作家。他的父母认为这等于浪费生命,他的正途应该是成为律师。他们将他送进精神病院,希望可以除去他脑中这些有害的想法。对此,科尔贺说:“父母想要帮助我,他们有他们的梦想。我想要做这个、做那个,但父母却帮我做了其他的生涯规划。”

  因为父母的“爱”,我们今天差点读不到科尔贺那部风靡全球、被翻译成六十多种语文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因为父母的“爱”,巴西差点失去史上最受欢迎的葡萄牙文作家;因为父母的“爱”,一个天才作家差点无法实现自己的天命,也许就此平庸过一生。你也许会说,科尔贺的父母太极端,但放眼我们的教育现场,不也充斥着类似的父母与师长?他们的行为也许不那么偏激,但本质与科尔贺的父母并无二致。

  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是愚蠢不堪。”我们仅凭一把“统一考试”的尺,却妄想去测量全国形形色色孩子的能力。不仅如此,我们还以统一考试为目标,把有考的科目列为“主科”,将不考的科目打成“副科”,然后高唱“副科皆下品,唯有主科高”。考试面前,孩子的兴趣可以不管,孩子的个性可以不理,孩子的情绪可以不顾。只要能考出佳绩,我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然后一脸悲壮:“这是爱!这都是为他好!”

  中国语文教育专家朱自强教授说,“自由的教育要求大人对孩子要有‘大’爱,也就是真正的爱,无私的爱。为什么要强调‘大爱’、‘真正的爱’、‘无私的爱’?因为无数成人对孩子的爱是‘小爱’,是‘虚假的爱’、‘自私的爱’。这些成人通过‘爱’孩子来爱他们自己。比如,用‘恨铁不成钢’来爱孩子,这未必是出于‘爱’;主张‘棍棒之下出孝子’而爱孩子,这就不是出于‘爱’。因为‘望子成龙’而爱孩子,父母爱的是虚荣心;因为‘母凭子贵’这一梦想而爱孩子,父母爱的是自己。”

  亲爱的师长,当我们口口声声“爱”孩子之际,是否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检视,这份爱究竟是“大爱”还是“小爱”?是“无私的爱”还是“自私的爱”?我们爱的是孩子,还是自己?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6.10.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