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3, 2009

书不可忍(六):满书尽带老鼠屎



前几天观看一场篮球赛。只因其中一位球员球风与队友相差太大,整个队伍在战术的执行上无法贯彻到底,A队场上表现走样,终以大比数败给整体实力较弱却相对平均的B队。

就球论球,A队中破坏整体战术的球员本不该获遣上阵,能出场只因其贵为教练之子。群体运动注重团队精神,讲究默契配合,务求发挥“1加1大于2”的效果。文章之事亦然,讲究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章不离篇。一字一句都深深影响着整篇文章的文气,之所以古人有“锻字炼句”“惨淡经营”之语。

然而,咱小学华文课本“因字废篇”的情况却屡见不鲜。教科书常因生字表中一些“非用不可”的字搞得文不成文,篇不成篇。先看四年级第31课《我们靠自己》。课文叙述小蜗牛对每天都得背着沉重的壳感到不满,蜗牛妈妈向他解释的故事。课文开头是这么写的,“竹篱芭旁的小径上,贪吃的小蜗牛顶着发胀的肚子,爬得直喘气……”意思很明确,小蜗牛爬得直喘气是因为顶着发胀的肚子。可是小蜗牛接下来却向妈妈抱怨,背上的壳又重又硬,累死人了。这就让人感到矛盾不解了。

整篇课文主要围绕着蜗牛背上又重又硬的壳展开。小蜗牛贪不贪
吃,是否顶着发胀的肚子根本不是课文的重点,对故事接下来的发展也完全没有帮助。“贪吃的小蜗牛顶着发胀的肚子”的描述不止是多余的,而且是具有误导性的,实在不该出现在文中。但为什么课本编者还要画蛇添足,脱裤子放屁呢?正如A队的教练之子般,只因“胀”字贵为生字表的一员,无论如何都得披甲上阵,就算牺牲整篇课文亦在所不惜。

再看2年级第33课《破缸救人》,课文讲述的正是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破缸救人的历史故事。课文有一段是这么写的,“一天,他和朋友在庭院里游戏。有个小朋友不知道危险,跑到角落去玩,一不小心,跌近水缸里……”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段文字的逻辑感到疑惑。首先,“小朋友不知道危险,跑到角落去玩”,言下之意,即“角落”是个危险的地方。说马路是个危险的地方还好理解,“庭院角落”怎么危险了?文中没有说明。

接下来就更离奇了,“一不小心,跌进水缸里”。小朋友到庭院角落玩耍,之后一不小心便掉入水缸里。这个水缸到底是怎么个摆法啊?莫非此缸是埋在土里,小朋友一不小心踩空跌入其中,就如跌入地洞一般?课文的描述实在无法让故事画面清晰地浮现在孩子脑中。

是什么导致故事的画面如此模糊,逻辑如此松散呢?我想败笔主要出在“角落”上。“庭院角落”予人一种平坦的空间感,但之后小朋友却在这么一个平坦的空间“跌入”水缸里,这就有点让人混乱了。若这么写,“庭院有座小沙丘,沙丘旁摆着一个大缸。小朋友不知道危险,跑到小沙丘上去玩,一不小心,跌近水缸里。”整个画面不就一清二楚、合情合理了吗?为什么非得用上“角落”呢?没办法,“角”字安坐在生字表上,非登场不可。

一部被奉做“圣经”的生字表,已使一坨坨“老鼠屎”遍布咱小学华文课本,搞得臭气熏天,满目疮痍。只盼师生捏着鼻子,翻阅此等“教科书”长达6年后,莫要患上气管炎才好。


* 此文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 28.2.0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