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7, 2009

我的“回应+总结”


看了一系列读者的回应,自己也写了一篇“回应+总结”。






“年轻老师谈小学课本谬误”之回应


蒙《活力副刊》不弃,于2009223日至28日连续刊登了6篇“年轻老师谈小学课本谬误”系列文章,让区区在下对小学课本的一些浅见得以面向全国读者,也多少提起了读者对小学课本的关注。


系列文章见报后,一些读者为我“鸡蛋里挑骨头”拍手叫好,一些则对此嗤之以鼻,有者更迫不及待跳出来为课本编者喊冤,谓我是在“吃黄莲的哑巴”心上再锤上两拳。无论是褒是贬,有讨论就有改变的希望,今在此向耐心阅读拙作并作出回应的读者致意。


从众读者的回应来看,我觉得有必要在此作出两点补充。


第一、不大熟悉课本编写的读者在阅读拙作时,难免要问:“‘生字表’究竟是什么东东?”。生字表亦称为“字汇表”,是课程发展司(Pusat Perkembangan Kurikulum)为华小圈定的2765个生字,分6组置入各个年级。每一个年级的课本又再瓜分这些生字,务求圈定的生字出现在课文中,而没有列入“字汇表”的生字是不准出现在课文之中的。于是,编者在编写课文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圈定了的生字编入课文之中,又得费尽心思避开那些不在“字汇表”中的生字。在编者为“字汇表”搞得焦头烂额之际,我们还能奢望编出的课文拥有文学性、趣味性,并含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吗?更坏的是,这也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甚至有了这样的观念,“字汇表没有,所以不能教。”


第二、我去年9月已于《活力副刊》发表4篇“漫谈课本”的系列文章,加上今年2月发表的6篇,一共是10篇文章。若读者仔细阅读拙作,应不难发现我的矛头一直都指向“生字表”,而非课本编者或教师。


最后,部份读者建议在下莫要再挑课本谬误,而应直接向有关当局反映,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各位读者啊,我既非教育部长,亦不是教育部高官身边红人,可以做的唯有掀起舆论,让更多人关注咱小学课本的问题。身处教育最前线的教师若也选择将“生字表”问题扫入地毯,咱课本岂有改善的希望?


虽知人单势薄、力量有限,区区在下仍然坚持“有一分光,发一分热”的精神。关心教育的朋友们,让我们站到一起,大声向按生字表编写课本的僵化制度说“不!”,一同为更美好的教育努力!



* 此文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 17.3.0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