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 2009

相信儿童,就给他们自由成长的权利——读《夏山学校》





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总是会让人热情澎湃,随着文字进入书中世界。阅读此书的三天里,我不止一次燃起这样的念头,“真想到夏山学校读书!”。


夏山学校,一所创办于1921年的英国学校。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或不上课;在这儿,创办人的办校理念是“让学校适应儿童,而非让儿童适应学校”;在这里,师生完全平等,在每周大会上,校长与学生手上的一票绝对等值。


也许很多人会问,“学生可以选择不上课?这样的学校能让他们有效学习吗?”“让学生自治,他们不会无法无天吗?”“让师生处在同一高度,学生不会以下犯上,没大没小吗?”夏山学校以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成人们一厢情愿的杞人忧天。从夏山毕业的学生一般上都能很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并且乐在其中,其中大部分更在工作上表现杰出。


人类的儿童观随着历史的发展一直在进步。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当时的人们将儿童视为一张白板,成人为他涂上什么颜色,他便拥有什么颜色。直到今时今日,“白板说”仍然拥有不少拥护者。


一直到18世纪,人类儿童观迎来了划时代的一刻,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问世,真正“发现儿童”。人类开始觉悟,儿童是与成人拥有截然不同文化之人,人们开始尊重儿童作为一种拥有独特文化的人种。近代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这么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颗蕴涵着生命力和人性价值的饱满的种子。”从任人鱼肉的“白板”到生命饱满的“种子”,儿童观的改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放眼我国教育界,又有几所学校真正将儿童当作一颗“种子”来看待了?“你要这样,不能那样”;“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跟我这样做,谁叫你那样做”成人依然高高在上,对儿童指指点点,美其名曰“启发儿童心智,指导儿童向善”,实为“鄙视儿童能力,怀疑儿童本性”。成人根本无法对儿童放心,根本不敢将自由归还给儿童,让他们自由成长。他们觉得,儿童如果没人管,将来必定没出息,必定误入歧途。


在夏山学校,校长信仰“人性本善”,没有儿童一生下来就是坏东西。只要给他们自由,记得,是“自由”而非“放纵”,他们将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选择成长为一个健康和快乐的人。夏山的学生可以选择不上课,在校园溜达。夏山学校创办人尼尔相信,学生终有一天会对翘课感到无聊,进而发自内心想到课室学习。而夏山的例子也在在告诉我们,一开始选择翘课的学生真的在一段时间后自己走入课室上课。而由于学生的学习是自愿的,他的学习效果会很高,通常只须3年便可掌握别人须用56年时间方可完成的课程。


不妨想一想,我们每天拖着身躯到学校上课,心中真的是想学习吗?还是因为在社会规范之下,我们不得不这么做,上不上学根本由不得我们选择?在这样一种被迫之下,又有多少人可以乐在其中,化被动为主动呢?于是,上学校成了学生每天都得执行的苦差。当上学成了你不想做却又非做不可的事的时候,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上课不专心,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闹出种种纪律问题了。


在夏山学校,学生都是出自自愿进班上课,这个很重要。由于是心甘情愿想学习,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都是积极主动的,心情也是愉快非凡的。如果老师因生病而无法授课,学生会为不能上课而哀声叹气,惋惜不已。让学生玩够了再自由选择上不上课;还是压抑学生的游戏心理,硬逼他们规规矩矩上课?我们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呢?


《夏山学校》一书是夏山学校创办人A.S.尼尔(Alexander S.Neil)的一部重要著作。书本分成6个章节,分别围绕6个主题论述了夏山学校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经验与方法。这6个章节分别是“夏山学校”、“儿童的教育”、“宗教与道德”、“孩子的问题”、“家长的问题”、“问题与答案”。通过此书,我们得以一窥夏山学校的精神面貌。


在我看来,夏山学校是真正将儿童视为“一颗蕴涵着生命力和人性价值的饱满的种子”来对待的一所学校。在这里,夏山准备了肥沃的土地、灿烂的阳光、充盈的水分以及适量的肥料,儿童得以在此挥洒无穷的潜力,自由成长为自己所愿意长成的模样。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读完此书,再回首我国的教育环境,难免会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慨。但阅读这样的一本书,不是让我们望着这一滩死水哀声叹气,也不是要我们在这片国土上创办夏山学校第二。我觉得,此书让我们在思考问题上,能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在面对现实情况时,能以“夏山精神”作为考量;在自我观念的建立上,能拥有更宽阔的视野,也站在更高的立足点。


愿与诸君分享这本难得的好书。



200951




书名 《夏山学校》

作者 【英国】A.S.尼尔(Alexander S.Neil

翻译 周德

出版 : 京华出版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