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7, 2016

2016教学日志(二十四):中了“日有所诵”的毒



4月12日(星期二)
中了“日有所诵”的毒


        华文课,讨论活动本中的练习。两幅图,几抹色块,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进行联想,看看这色块组合像什么。

    第一幅图,小祖而举起了手。

    “老师,像那种高高的……高高的房子。”她边说边认真地比划着。

    “哦,老师,像高楼!像高楼!”一旁的小永康忍不住抢话。

    对两人竖起了大拇指,转过身,操起粉笔,正想写上“楼”字,冷不防底下一下炸开了。

    “盖!盖!盖花楼。花楼低,碰着鸡。鸡下蛋,碰着雁……”无人领头,无人提议,大家就这么默契十足,异口同声。赶紧回头,正好赶上最好玩的末两句:“雁叼米,碰着小孩就是你。就!是!你!”小朋友们你指我,我指你,笑得合不拢嘴。

    第二幅图,小庞小手高举。

    “老师,这个像山!大山!”

    朝他点了点头,正要转身板书,底下又炸开了。

    “大山爷爷,戚万凯。白云帽子戴头上,绿色大衣披身上,公路皮带缠腰上,瀑布领带挂脖上……大山爷爷真漂亮!真!漂!亮!”不约而同,不由自主,不以为然,不可小觑。

    从没要求背诵,从没进行考查,这群小瓜怎么就熟读成诵了?

    大概是作品本身的力量吧?契合了儿童趣味,读了便喜欢,喜欢了便一下走进心中。

    大概是日有所诵带来的“水滴石穿”与“绳锯木断”吧?雷打不动的每日十分钟,朗朗书声带着母语的味道,飘入耳中,沉入心房。

    一个“楼”字,牵出了一首连锁调;一个“山”字,引出了一首民间童谣。这样的日子,多浪漫。



1 comment:

  1.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