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8, 2010

福州学习之旅——备课篇(下)





备课,直到最后一分钟

圈定了“文本对读”的教学模式后,我们之后又陆续进行了数回讨论。对于“文本对读”,我们其实尚处于摸索的阶段。老黄在评析教材时常会找出文章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我在实习期间则做了一次尝试,以本地版与中国人教版的《孔子拜师》为教材,让学生进行对读,发现与探索;而大风则似乎没有任何“文本对读”的实际教学经验。所以,这样大胆的尝试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由于教务繁忙,大风一直到飞福州的前夕才匆匆试教。试教中,大风发现了教学在执行上的种种不足,也感觉到了“文本对读”的巨大潜力(学生思维活跃)。试教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学设计尚需调整。可是,我们还有时间吗?

候机,登机,下机,再登机,再下机,整个过程都缺了讨论的环境与条件。一直到踏入福州邮电公寓,已经是深夜12点多了,距离公开课只剩8小时。冲个凉,抖擞精神,我们在老黄和大风的房间开起了通宵。先是听大风说课,发现其中有一些部分没紧扣“文本对读”的特点,一些部分在细节上考虑得不够周全。接着,老黄和我们一行人也谈了各自的看法,逐渐将概念具体化,将教学步骤细化。一直到这个时刻,我觉得这堂课才真正成型。望了望手机,已是凌晨三点多。

大家分工合作,各自为待会儿的教学进行最后的冲刺。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就这样,睡不到一小时的大风上场了。整体上,大风的表现还是相当稳健的,不会怯场。不过,也许是睡眠不足的关系吧,他的反应不如平时敏捷,错过了好些可以利用的学生反应。由于这堂课用的是林莘老师带的班级,学生都表现得很积极,发言的质量也很高,使得课堂出彩频频。大风与学生的一些互动也迸发了不少火花。给这样的学生上课是很好玩的。然而,缺乏睡眠的大风在面对学生的妙语如珠时似乎有点疲于奔命,没能很好的把持着教学的主动权,使得课堂随着学生的零散反应变得松散,也没很好的紧扣“文本对读”,充分展现“文本对读”的特色。

也许是因为一直以来都在帮忙备课吧,我对大风这堂课的要求自然也较高,对于细节的处理也较敏感。于是,我在一旁边听课边评课,在纸上刷刷刷笔记,以便之后修订教学,在第二天的课堂表现得更好。

当天傍晚,我们针对早上的课堂进行讨论,评点该堂课的成败,并对教学设计做了几处修订。虽说大家晚上还是去逛了逛街,但我想大家的心里还是惦念着隔天的教学,琢磨着教学中的细节的。我们就是如此秉持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态度进行备课的。

感想

虽然执教的不是我,但认真投入的备课过程确实让我获益良多。对于教材的钻研、对于文本的解读、对于公开课的考量、对于教学的设计,种种反复的思考与追求提供了一个深入研课的契机与空间,使我的研课能力在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许多。更可贵的是有一群朋友与你并肩作战。一切的探讨与争鸣,无论是相互肯定还是相互质疑,都是坦率而真诚的。我很珍惜也很迷恋这样的交锋,这样的朋友。

积极的投入备课也赋予了我一种责任感与参与感,在听课时显得更主动、更敏感,更能针对所听的课提出问题,思考其特点,评点其优劣。备课的过程为我的福州学习之旅做了准备,我是有备而来,是带着目的去听课的,而不是随性走入课堂,随意听听课而已。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机会需要我们主动去抓住。我想,这次的福州行之所以没空手而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初毛遂自荐,积极主动协助大风备课。表面上看,这是为他人作嫁衣,其实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