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9, 2010

福州学习之旅——听课篇(一)





通过这次的福州行,有幸参与了两场盛会,分别是:
一、“和谐课堂,共同发展”——海内外各地名师教学展示
(地点:福州一附小)

二、“和谐课堂,创韵求新”——福州市小学名师讲坛
(地点:福州钱塘小学)


听了六堂语文公开课,想针对其中几堂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与感受。



林振忠执教《匆匆》


课堂(一):《匆匆》
指教者:林振忠(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教学年级:6年级

教学时间:40分钟


《匆匆》是著名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文学质感极高,作为教材自然有其丰富而值得挖掘的价值,但这样的教材对教师的文学素养与课堂驾驭能力也是要求很高的。这篇课文就算不教,只让学生自读自品,相信学生也会产生好感,留下印象。

教学成功的话,学生将能领悟课文中似懂非懂的部分,进而提高理解课文的层次,对课文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教学失败的话,学生不仅无法更上一层楼,甚至可能对课文反感。所以,面对文学名篇,执教者的压力肯定是更大的。这也要求执教者在解读文本和设计教学时,采取更严谨的态度。

听了林振忠老师的课,可以看出这堂课是经过一番精心设计,也经过数次试教的。无论是教学步骤的推进还是教学细节的处理,都极有条理极有章法。林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此外,林老师还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习“以有形的事物写无形的时间”和反复修辞手法。这样一种多方面综合的教学尝试是值得赞赏的。

然而,林振忠老师这堂课的“设计精细”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优点,同时也是致命伤。林老师似乎还未完全消化整个教学设计,达到融会贯通、收放自如。也许是课堂只有区区40分钟,而这堂课的内容又过于饱满,导致林老师给人一种“赶课”的感觉,往往一个教学步骤还没进行得透彻,就匆匆跨入下一个教学步骤。个人的感觉是,林老师很熟悉整堂课的设计流程,知道这一步该做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但就是太把这些教学步骤放在心上,反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即席反应。林老师一心想着“完成”课堂,少了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我在想,这是否是因为教学设计得过于精细、过于具体,而教师又太过依赖教学设计而最终被教学设计所牵绊呢?这好比一场设计好的戏,拍摄过程中一些演员出现了意料之外的行动,而导演因为“设计”的关系,不得不忽视这些意料之外的行动,而强硬地让戏按照设计继续拍下去。这样的戏,是以预先设计好的剧本为主体。课堂呢?是该以教学设计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呢?

无可否认,公开课是需要“设计”的。但这样的“设计”应该达到何种程度?又该侧重哪些部分,朝向哪个方向呢?执教者又该如何看待“设计”呢?我想,这些问题除了提给公开课,其实也存在于日常课之中,更涉及到“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值得深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