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 2011

第二届儿童阅读营:反思篇(四)





有关“行动研究”的思考


  阅读营前,我提出了在营会中渗透“行动研究”的概念。当时的用意,其实只是让大家更自觉、更有目的地办好阅读营,并从中获取有意义的反馈信息,以此激发反思。当然,若时机成熟,营会的反馈信息也将成为《推广阅读手册》中的重要资源。

  营会结束后,工委们都提出了意见,其中大部分都觉得问卷的质量很有问题,需要再审核。对此,我是认同的。拟定问卷之处,大家没共同立下一些出题标准,导致出炉的问卷水平参差不齐、样式不一,当中许多更是硬伤累累。若要集结推广,这套问卷还得经过严格的审核与把关。

  此外,部分工委也提出了阅读营在一些细节上未能符合“研究”的部分。有人说,既然这套模式是要推广到校园去,那营会的环境应该要与校园相近才行。然而,营会在很多地方却与校园环境不同。比如:

  一、 营会中,营员在阅读后可以找工委分享,以此推动下一轮的阅读活动。学校教师没这么多时间与学生一一分享。
  二、 营会中,带组的爱心哥哥姐姐可以时时鼓励营员阅读。学校教师没这么多时间对学生一一鼓励。
  三、 营会中,没有其他电子媒体的影响,营员可以专心阅读。学校与家中的真实环境不一样。

  工委的上述观察与分析自然是正确的。然而,这不正是一个营会的局限所在吗?在本质上,阅读营与校园本来就有不同。若真要研究此模式究竟能在校园产生多大影响,最好的方法还是找一所小学进行实验。就算如此,学校与学校之间还是会有差异之处的。理论上,研究是可以绝对科学,但在现实中不可能如此。我们能做的,是在局限中尽力去探索。再说,阅读营只是在测试一些方法能产生多大效果,能否“迁移”至学校。既然曰“迁移”,过程自然涉及一些调整,而非生搬硬套。

  我会这么看待,工委们确实是针对“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大家看到了营会细节的部分。然而,大家看到了“研究”的局限,更要看到“行动”的价值。行动研究之所以适合一线教师开展,原因有二。第一、一线教师大多时间都在“行动”,从行动中发现问题并改善问题的研究方式适合他们;第二、教学现场过于繁琐复杂,不像实验室,可以自由调控一切变数,于是“重行动轻研究”的研究方式更适合一线教师。

  大家应该看到,行动研究之中,“行动”是比“研究”更为重要的。“行动”是主体,“研究”则为随行的行动提供一定的科学性,作为辅助。对于此次营会,我是先拟出了整个模式大纲,然后在执行中见招拆招,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了这个实践过程,相信大家都产生了一定的反思,并有所成长。我想,这也是行动研究的意义吧。

  感谢工委们指出了营会在“研究”方面的问题,在此只想让大家也关注“行动”的部分,并肯定“行动”的价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