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4, 2011

第二届儿童阅读营:反思篇(六)



有关“集训”的思考


  集训共4天,大部分时间是自由阅读和拟定问卷。另外就是进行各组的准备工作。此外,我们每天晚上都进行“好书分享”的模拟练习。很多工委都说,这次的集训感觉很怪,很散。大家都有一种感觉,集训并没有针对阅读营来设计,我们也没有因为集训而成长多少。老实说,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也觉得这次的集训效果很差。

  营会结束后,我深入思考了有关“集训”的问题。我想起了去年的阅读营。去年的营会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回响也很好,各方人士甚至邀请阅读营巡回全国。当时的我把阅读营的整个过程,以报导的方式放上了法情,希望其他有兴趣的人士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模式去办营。然而,我发现,去年的阅读营是不能轻易被复制的,因为它牵涉了许多较为专业的部分。儿童文学课堂、绘本分享会、小组读书会,这几项组成阅读营的核心活动都是经过培训,负责的工委也须具备儿童文学底子,才能胜任的。所以,除了原班人马,其他人是很难举办类似的儿童阅读营的。

  再说,去年我们结合了太多各类型活动,既有上述提到的三种活动,又有贯穿营会的自由阅读与确认活动。没错,是做出成绩了,但我们却没办法确定,究竟是哪一个活动更多地影响了营员。于是,我今年决定将儿童阅读营调整得简单一些、单纯一些,既便于推广,也顺便测试自由阅读与确认的竞赛模式的影响程度。所以,我取消了儿童文学课堂、小组读书会等“质”方面的活动,完全以“奖励阅读竞赛”此项“量”方面的活动为轴心。

  循着这条思路,第二届儿童阅读营的模式与架构开始被建构起来。由于其中涉及“专业”的部分很少(几乎没有),工作主要集中在拟定问卷。之所以安排了4天的集训,其实主要就是为了解决问卷的问题。然而,我当时又感觉,需要那么一点培训,才更像“集训”吧?所以才有了每晚的模拟练习。检讨后,我觉得那些模拟练习其实都没什么效果。

  我发现,以第二届儿童阅读营来说,根本不需要所谓“培训”。若问卷早已拟好,我们只需要一天的时间来顺流程,以及准备营会的技术工作,如此而已。试想想,若把整套问卷与模式交给一个没经过“集训”的团队,由他们来执行,阅读营的效果会比我们这一次差吗?我想应该差不多的。由此可见,这一届儿童阅读营的模式的可操作性其实是非常高的(user friendly)。不管是任何团队,只要拥有问卷,对这套模式有所掌握,并建立起一些儿童阅读的基本观念,我想都有能力举办类似的儿童阅读营。相对于去年,今年这个模式是比较容易复制的,对执行者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不是“超级团队”也能胜任。

  然而,我们这一次的团队可以说是“超级团队”,具备许多专业人才。许多工委都拥有丰富的儿童阅读推广经验与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于是,这一届营会就演变成 “超级团队”执行“一般任务”的情况。很多工委都会觉得这一届阅读营很轻松,营员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由阅读和确认,大家都较以往清闲。也因为如此,高手们没有能够发挥的机会,参与感与学习自然也就不如预期了。仅就营会来说,我觉得阅读营对营员产生了一定影响,可说是有所成就的;但若将工委团队也考虑其中,这一届阅读营还是有所欠缺的,因为它没能让团队发挥最大的力量。

  回到“集训”的思考。若有机会重来,还是以这个模式办儿童阅读营的话,我不会安排4天“集训”,因为这样的营会的工委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培训”。我会安排4天的“工作营”,主要工作就是集中在问卷的部分,包括订立标准、拟定问卷、审核问卷和建立档案系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