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4, 2009

追忆阅读教学研习营(一)



阅读教学研习营已过去一周有余,杨屹老师的一颦一笑仍历历在目。从一开始杨老师的示范课,到小组讨论后的说课,最后亲身上阵试教课,四天的研习营对我的冲击不可谓不大。该为这难忘的四天三夜写点什么吧,我想。


小组讨论

将营员打散,配入小组,让每一小组都有来自各学院的学员与在籍教师。这样的组合,碰撞出无数火花。自首轮小组讨论启动,各自的差异开始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显现。原来,每所师范培训学员的方法如此不同;原来,大家概念中的“阅读教学”落差如此之大;原来,大家在设计教学时的侧重点如此不一。就连编写教案的格式,大家也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随着种种分歧浮出台面,大家开始谈出自己心中的“阅读教学”。正如杨屹老师所说,大家总在讨论中说出自己心中的理想。无论是在阐述自己的教学观,抑或是在反驳对方,我觉得这样的一种“对话”与“争鸣”都是深具意义的。我们总在“对话”中,将自己的想法取出,进行不断的推敲与质疑,从而深化它,完美它。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达到共识确实不易。有些同学甚至感到沮丧,“很难跟组员沟通,大家对阅读教学的观点怎么差这么远啊?”换个角度想,正因为我们有着巨大的差异,“对话”才更有意思。在“说服”与“被说服”的过程中,大家一直以来信守的观念正接受着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与挑战。与深刻的激荡与启发相比,“共识”似乎已不是那么重要了。

不得不提一些不足之处,人数多达十三人的小组讨论在我看来是有点勉强的。人多意见多本是好事,但这也意味着时间上的消耗。当时间紧迫,组员又缺少那么一点耐心与坚持的话,一场讨论很可能以敷衍告终。

人多,或多或少减低了个人的发言机会,也削弱了部分被动组员的参与感。当小组中缺少一位能主持大局者时,整个讨论将无法很好的组织起来,一些组员将滔滔不绝,一些则毫无参与感。我想,这是往后办活动可以考量的部分。


1 comment:

  1. 我也赞同一组太多人的话,不太好,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全程参与,一旦意见不同,一组内就会有很多小组,各小组都在讨论自己的东西。但,庆幸的是,我组到最后的时候,多数人都有提供意见,互相合作,准备教案、教材、查字典等。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