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5, 2009

实习笔记(二):阅读推广



第二回实习,从低年级转战高年级,这回的对手是4年级K班。

4K班的“威力”,早在上一回实习便已令我大开眼界,甚至有“目瞪口呆”的感觉。依稀记得那是一堂体育课,学生们在宽敞的礼堂满场飞,一些在打篮球,一些在玩呼啦圈,一些在追逐,一些在做着不知名的“运动”,场面很是壮观。老师喊了近十声“排队!”,学生充耳不闻,依然故我。如此“兵荒马乱”、“鸡飞狗跳”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很堪回味。


获知自己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将与这班学生“相依为命”,心中先是一阵恐慌,脑中无数次浮现那堂体育课的情景。同样的情景,会在我的语文课上重演吗?要来到的总会来到,我开始自我催眠,让自己内心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发酵,发愿要为自己和4K班带来不一样的两个月!

第一次走进4K班,感觉较想象中好太多太多。学生都能耐心听我说话,秩序在失控前的一刻总能在他们的自我提醒下恢复正常。这班学生本性其实都很善良,只是对课堂上的学习意愿不强,我是这么认为的。碰见老师,他们都会主动向老师请安;见到老师提着重物,他们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在课外的时间,他们甚至表露出强烈的学习欲望。朱自强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天性是热爱学习的,我相信这班学生也一样,只是学习方式不同。


经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班学生在课堂外都异常积极,愿意与老师沟通,向老师学习。在课外时间向他们介绍书本,他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是,一旦钟声响起,他们就好像泄了气的皮球,生龙活虎一下子变成无精打采,主动马上化为被动,有者甚至在课堂上处处与老师唱反调,以此为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出了问题,还是课堂的教学方式违背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既然这班学生比较能够接受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我应此做出调整。我每天早上七点从家里出发,五分钟后到校,距离上课大概还有半小时的时间。直接进入4K班,坐在课室后方那张为讲师准备的椅子,从书包掏出英文版《哈利波特和魔法石》,开始阅读。难得有老师这么早就坐在课室后方,学生开始围上来,问一连串问题。


“老师,你在读什么书哦?”

“老师,这本书好看吗?”
“老师,做么你这么早来学校的?”
“老师,这本书我看过。”

我开始放下手上书本,与学生闲聊。虽曰之“闲聊”,实是“非正式教育”。我开始谈自己读得书,分享读书的乐趣,了解各个学生的背景。第一天,不经意聊起
有关“狗”的话题,我便与学生分享了自己看过的一本非常精彩的儿童小说,《喜乐与我》。口沫横飞地说了其中的故事,在结局精彩处忽地静下。“欲知后事如何,请翻阅《喜乐与我》。”


第二天带了《喜乐与我》进班,也许是昨天的故事还说得不错吧,学生们抢着举手借阅。就这样,此书到了一位女同学的手上。打铁趁热,我再向学生介绍一本难得的好书,《时代广场的蟋蟀》。然后再从书包里掏出封面精美的书本,结果……当然又掀起了一场抢阅之风了。虽说“打铁趁热”,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新鲜感一瞬即逝,难以持之以久。于是,我以一天推荐一、两本书的节奏,希望能维持这阵风的温度。


说回第一天借出的书。那位成功抢到《喜乐与我》的女同学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便读完了整本书(有传闻说她在课堂上偷偷看),然后跑到我面前很光荣的说:“老师,你借我的那本书我读完咯!”我随口地问了她几个有关故事内容的问题,她答了一些,没答一些,说要再看一遍。另一位抢得《时代广场的蟋蟀》的男同学在当天下课时遇见我,迫不及待向我报告。

“老师,我看到第27页了!”
“哇!这么厉害!你看书真快。好看吗?”
“好看。”
“那只蟋蟀出现了吗?”
“还没,不过老鼠出现了。”

“呵呵,慢慢看,接下来还会有一只很可爱的猫出现,三个人成了好朋友。”
“哦。”

结果,这位男同学也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把书本传给另一位朋友了。虽然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有用心去看,抑或只是“新老师效应”下的泡沫情景,对于这样的起步,我还是很乐观,打从心里感到开心和满意的。两位学生的反应给了我很大的推动力,让我抱着更大的热情,继续向学生推荐好书。除了上述两本书,我在第三天又借出了一本《蒂莉阿姨的魔法箱》。


两个月的时间,希望能让这班学生接触更多好书(好的儿童文学),进而爱上阅读,培养起阅读的习惯。


10 comments:

  1. 呵呵。买书的(我学校老师这样叫你的),又成了借书的。
    加油!加油!

    ReplyDelete
  2. 我以前PBS的时候也曾向学生推荐童话故事书,有个自称不爱读书的孩子说他要看时,还把书看完还给我,我非常开心.心在想:老师的影响力多大啊!我还把我的经验在班上分享,希望他们也能向孩子推荐适合的故事书,让孩子爱上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 PBS短短的几天,我只能借给其中一人.从你身上值得学习的一点是,当他们看完时,可以问些问题考考他们是否读得明白.加油!:)

    ReplyDelete
  3. 老人,
    应该是“卖书”的吧,呵呵,这叫“臭名昭彰”,够力~

    ReplyDelete
  4. 雨后彩虹,
    其实我不大鼓励在学生阅读后问问题来“考查”他们。阅读本是很个人的事,有些感觉是要放在心上慢慢品味,一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所以我当时也只是“随口”问问,记得,是“随口”,我很怕因此坏了学生良好的阅读感觉。

    试想想,在你读完一本好书时,一位朋友打电话来问了一大串有关这本书的问题。偶尔一两次其实还好,如果每一回读完书都是这般情况,相信你也会烦不胜烦吧,呵呵。有些书在读完后,我们是希望能够独自静静沉浸其中,细细品味个中滋味。

    我是反对功利性阅读的。阅读,不需要目的,更不需要“考查”。一点意见,与雨后彩虹分享。

    ReplyDelete
  5. 哦,原来如此!
    有件事,我觉得教师必须提醒学生一点的是,不能在老师上课时间阅读课外书,因为这样会影响其他老师的教学进度。
    我觉得,一个老师的确要收集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方便以后能推荐给学生阅读。此外,也要熟悉里头的故事情节,那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讨论故事内容,对吗?:)

    ReplyDelete
  6. 雨后彩虹,
    所言甚是,是该提醒学生。除了收集儿童读物,老师更需要的是对童书的鉴赏能力,以及掌握童书出版的最新状况。老师能够漫游在儿童文学书海之中当然最好,毕竟推荐自己真正喜爱的书,感染力才来得深刻。

    ReplyDelete
  7. 其实你这样做真好,赞!
    让学生知道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一种享受!

    喜多(hito)

    ReplyDelete
  8. 看到matthew mong的留言,突然又好沮丧。
    只因今天上课我教学生完成课文后页的活动时(找出相关句子,展开联想,根据句子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学生弹出一句:“老师,这个不用做的啦,考试又没有考!”
    我着实愣了一下。反问回学生:“读书真的只为考试吗?”
    班上竟然有一半的学生认同这说法。
    那一刻的心情,真的只能用沮丧来形容。
    应该怎么改变他们的想法呢?唉。

    ReplyDelete
  9. 不好意思,在这里发了一堆牢骚。
    教育界多了你这一位人才,实在是下一代的福音。

    ReplyDelete
  10. 喜多,
    多谢鼓励。

    阿列恩,
    您过奖了,我还在学习中,大家一起努力吧!
    与您分享一篇有关考试的文章: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567/archives/2009/1220100.shtml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