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同课异构式的教研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同课异构确实可以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中国语文教师陈恒广
另外,黄先炳博士还引入了新元素——协作学习。课前,我们将教师们分成七组,分别针对“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课堂的互动程度”“给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指数”“教学脉络的清晰程度”“学生的满意度”“课堂的实际可行性”“两相比较,更喜欢哪一堂课”等七个项目进行书面评课。
课后,教师们进入小组,围绕被分配的项目进行讨论。小组论课后,才让上课的老师说课。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受上课老师的思路影响,而是先就课论课,保持评课的独立性。说课后,每一组派出一位代表来报告该组评点的情况,执教者再针对各组的汇报,进一步回应与商榷。
针锋相对的两堂课,营造了巨大的思维张力与讨论空间。可比较两者对教材的解读,追求更准确的把握;可对比两者的教学构思,探讨更巧妙的处理;可审视两者的教学方法,探寻更有效的策略;可聚焦过程中的细节,剖析两者的教育观与儿童观。
“协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让教师们观课时更有方向,评课时更有参与感。脑袋启动了,话匣子打开了,种种异见也随之浮出台面,开诚布公的对话终于成为可能。
调整后的课程,获得教师群体的热切回应。2012 年至今,我们的足迹遍布马来西亚十三个州属,数十个城镇,共计开展六十余场公开课,参与的教师人数达到数千人。
东奔西走的日子,是辛苦的,同时也是幸运和幸福的。每一次公开课,虽无试教,却也是绞尽脑汁,苦心经营。说是“常态公开课”,却也比平时上课多了一分要求,尽量上出新意,不重复自己。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课后的评课辩课,我都全力以赴。理想与现实,纸上谈兵与实际操作,借着一堂堂公开课,在两者间来回穿梭,力求精进。
此文刊登于:《中国报》28.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