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13, 2015

路要自己走




路要自己走


    
我们需要做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地把这个世界带到学校和教室,给孩子们需要的及他们要求的帮助和指导,然后走开。”

——
中国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


        人生总有许多两难,许多无奈,许多无能为力。母亲和太太同时掉下水,你救哪个?健康的身体,成功的事业,傲人的财富,你选哪样?学习与玩乐,上进与堕落,奋斗与放松,你如何取舍? 

        一生中,我们总要为自己做无数抉择,每一项抉择又造就不同未来。最终,我们都得为自己的抉择负责。 

        还是放空与玩乐?家中的夜晚,你是选择与家人闲话家常共享天伦,扭开电视投入虚拟世界,还是潜入书本的海洋?晴朗的傍晚,你是选择到运动场上挥洒热汗,还是埋在被窝里与周公下棋? 

        不同的选择,导向不同的结果。也许你的一时放纵会收获当下的快感,也许你的咬紧牙根能换来以后的丰饶人生,也许你的一念之善将带来一段深厚情谊。无论如何,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时间在一分一秒向前行,且绝不回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间过去,我们种什么因,即得什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天对大家还真是公平啊! 

        有一句古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着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你想知道以前是行善还是做恶,看现在大家怎么对你就可知晓;如果你想知道未来是什么结果,那就得看你现在是行善还是作恶了。对此,我是坚信不移的。平日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人缘一定不差。人缘不佳,肯定与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有关。过去的或许已无法挽回,但我们能把握当下,开创未来。从这一刻起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将来必能收获福报。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每个人也都有权力决定自己的人生。为人师者,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利操控学生的未来,也无需强迫学生跟着自己指出的道路亦步亦趋。人生路上,老师只能是点灯的人,点起一盏灯,为学生照亮前方的路。至于路在何方,该如何走,这得学生自己决定了。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0.6.2015

Saturday, May 9, 2015

学校是我家,班风靠大家





学校是我家,班风靠大家


        我们常低估环境的力量。

        你有没有发现:走进吵杂的菜市场,人潮熙熙攘攘,叫卖声不绝于耳,我们也会跟着高谈阔论,高声说大声笑;走进安静的图书馆,人人静心阅读,脚步轻轻柔柔,我们也会跟着轻声细语。没人恐吓,没人指示,没人规定,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街道闹区摆放两辆轿车,一辆光鲜亮丽,另一辆的窗户有个石头撞击过的破洞。几天后,第一辆轿车亮丽依旧,另一辆的四面窗户毁坏不堪,裂痕处处。这就是人心:看见美好的东西,人人呵护,忍不住想锦上添花;看见丑陋的东西,人人破坏,忍不住想补上一脚。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一个班级。清晨,课室里回荡着悦耳的轻音乐,第一、第二、第三个抵达的同学静静坐了下来,掏出书本,潜入书中世界。第四、第五个同学进班,也不由自主轻手轻脚起来,一样掏出书本,进入书中世界。就这样,课室里的同学越来越多。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人说话,开始有人敲桌子,开始有人推椅子。先是一个、两个,然后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终于,课室一片闹哄哄。

        你也许会说,吵闹就吵闹吧,也没什么,我们又不会因此少一根毫毛。事实真是如此?整天待在闹哄哄的环境中,真没问题?

        中国有一句俗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和“麻”是两种植物,“蓬”软而弯,“麻”硬而直。如果把蓬种在麻堆里,不用你扶,它自会受麻影响,自动长直。人也一样。把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放在四周都是爱书人的班级,久而久之,他也会爱上阅读。把一个谈吐文雅的人,放到一个粗俗鲁莽的人群里,久而久之,他也会出口成“脏”。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长期处在吵吵闹闹的班级里,一个人的脾气和气质很容易受影响。你会发觉,自己越来越容易生气,看什么都不顺眼,被别人碰了一下,就想挥拳相向。不知不觉,我们变得越来越暴躁,越来越冲动,越来越静不下心,越来越容易说出伤人的话,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

        我想,如果有选择,你一定不想成为粗暴易怒、出口成“脏”、人见人厌的孩子吧?如果有选择,你一定更愿意当一个气质文雅、出口成章、人见人爱的人,不是吗?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打造健康积极的班风,建立整齐有序的班级,得依靠班上每一个人的力量。下定决心,让自己成为宁静、高雅、有礼的一份子,用自身的力量影响身边的同学,为班上增添更多正能量。我相信,邪不胜正,只要越来越多人散发正能量,一定能让班上的负能量越来越少,班风也会越来越好。说易行难,这需要时间,更需要大家的坚持。

        学校是我家,班风靠大家。为了更好的自己,为了更好的大家,孩子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08.05.2015

Friday, May 1, 2015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

——
中国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


        来到华南小学,当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的班级:4B。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呢?16男,10女,阳盛阴衰,于是拳头大过花朵,力量强过优雅,高谈阔论多过轻声细语。

        一大清早,还没上课,一个个活力十足的身影已在课室里来回奔走,嬉笑怒骂之声不绝于耳。美丽的早晨,见到知交好友,天南地北聊一聊当然免不了。拍一下背,勾一下肩,开几句玩笑,自然也是例行公事。课堂上,交头接耳、走过位、跑神,似乎也渐渐成了一般情况。

        有活力,有个性,有想法,活跃好动,这是好事。然而,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动”的状态,完全静不下来,那将非常可怕。任何领域的佼佼者,都需具备“静”的能力。篮球员必须静下心来,在场下有纪律地进行训练,在场上冷静地执行战术;科学家必须静下心来,阅读消化一笔笔资料,耐心细心地进行实验;企业家必须静下心来,参考分析各方情况,明智用心地经营事业。能“动”而不能“静”的人,只能像只无头苍蝇,毫无方向,四处乱撞。

        我期许这班同学,不只能“动”,而且能“静”。体育课,不只能在绿茵场上自由奔跑,还能听清指示,遵守规则,真正享受游戏。课堂上,不只能谈天说地,嬉戏玩乐,还能专心听课,静心阅读。校园里,不只能追逐喊叫,还能爱护校园,为人着想。动静结合,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动,是本能,不难做到;静,要学习,不易办到。

        上课前,和同学追逐玩乐、高声呼喊,只需让自己跟着本性走,一点不难。要做到珍惜时间、沉醉书海、轻声细语,坦白说,不容易。上课时,跑神、走位、聊天,只需放任自己,一点不难。要做到静下心来、积极进取、全神贯注,老实说,不简单。

        然而,正因不容易不简单,才显出学习的可贵。要变成更好的人,只有更努力,不是吗?

        记得有一天,我分别于第一、第二和第九、第十节进班,宛若进入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说是天堂与地狱,一点不夸张。首二节,他们精神饱满,全神投入教学,师生其乐融融;末二节,他们躁郁不安,跑神顶嘴唱反调,师生剑拔弩张。这说明什么?一、他们的专注力有限,难以应付长时间的学习。二、他们是能够投入学习的。

        看到了他们恶魔的一面,也见到他们天使的一面。这班同学绝对拥有静下心来的潜能,这点我坚信不疑。中国薛瑞萍老师说:“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如何培养?薛老师说:“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对孩子说话。”

        于是,每天早上课前15分钟,我拎着收音机,走向课室。插入优盘,轻音乐响起,我坐在教师座位,翻开一本书,专心阅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相信,姿态是会传染的,榜样是有力量的。坚持下去,一个阅读身影,将招引更多阅读身影。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6.04.2015

Saturday, April 4, 2015

修改力训练——记一堂作文讲评课




修改力训练——记一堂作文讲评课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

——
中国教育家叶圣陶


        给四年级上作文讲评课。教材,是他们近期的“每周一稿”。分三个环节进行:表扬、挑刺、练笔。

        因为有“表扬”的部分,重读学生作品,会特别留意其中闪光点。这才发现,好些亮点在初次批改时都忽略了。比如这句:“一开始,觉得很有趣。慢慢的,觉得很无聊。”乍看下毫不起眼,其实却带有语言的工整与节奏。“一开始”对“慢慢的”,“有趣”对“无聊”。两句的字数也对得上,读起来舒服。换成“一开始,觉得很有趣。久而久之,开始感到十分无聊。”意思不变,感觉可差远了。

        对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说,写出这样富有语言节奏的句子,多数不是有意为之的。也许,是潜意识中的语感所致;也许,是误打误撞,意外收获。于课堂上重点表扬,点出其中妙处,正是想将此“无意”化作“有意”,让大家感受语言,往后的写作,有意识地追求语言的节奏。

        这堂作文讲评课,想培养学生的“修改力”。批改他们的作品,发现几乎全班都没有修改作文的习惯,匆匆写完,不看第二眼即交上。因此,错字、漏字、标点缺失、语句不通等基本问题一大堆。其中八成问题,是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并纠正的。方法无他:写好重读,一读再读。若还要老师每次提醒纠正,甚至在课堂上大说特说,不仅耗时耗力,且效果低落。长远之计,在培养学生的“修改力”,让学生自己教自己。

        说易行难,老师很多时候都在拉牛上树。无数次苦口婆心,甚至斥责惩罚,反让学生心生厌恶,依旧不愿修改。他们不认同修改作文的重要,视之为麻烦与负担。有鉴于此,决定攻心计,让他们真真实实见识修改的力量。

         “挑刺”的部分,选了不同学生的病句,而且要那种一读就会发现问题的。比如这句:“妈妈看见衣服放在后面就叫我把衣服放回客厅等一下她会整理,我就把衣服放回客厅爸爸看见了又叫我把衣服放进后面。”让学生朗读一遍(没逗号,不能停顿,喘死他们。)发现问题,尝试修改,再出示修改后的版本。

        一位学生读着自己的病句,难以置信,坚持自己不会写出如此糟糕的句子。我将《每周一稿》发下,证据确凿,只好呵呵傻笑。连串病句的集中呈现,让学生切身感受自己写下的荒谬句子。几个回合下来,指着他们修改后的句子,问:“咦,我有教你们如何修改吗?没有啊,那你们怎么会修改的?”学生这才明白,只要多读几遍,自会发现句子错误,自己也能修好改好。    

        这一堂课,很多时候不是我在讲,就是以大组形式进行讨论。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即有所下降。反思后,觉得不妨少讲一些,稍作点拨后,让学生进入小组,针对印好的病句进行修改。让学生不只动脑动口,还动手,效果应该会更好。

        课堂最后,以一句好记的“作文修改秘诀”作为结束:“写完后,大声读,读不顺,修到顺。”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1.03.2015

Friday, February 13, 2015

绝不向命运低头——《听见天堂》观后感




绝不向命运低头——《听见天堂》观后感


    
蓝色像什么?像是骑脚踏车时,风吹在你脸上的感觉,或是……像海。还有棕色,摸摸看,棕色像这树干,很粗糙吧?那红色呢?红色,像火一样,像是太阳下山的天空。”

——
米克(电影《听见天堂》)


        “砰!”子弹从莱福枪中激射而出,毫无预警,擦过男孩双目。剧烈的刺痛,使男孩瞬间昏迷。等到睁开眼睛,色彩斑斓的世界已悄悄离开,只留下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若干光影。父母可爱亲切的容颜消失了,绿油油的青青草地不见了,缤纷鲜艳的花朵没有了,七彩夺目的彩虹也离去了。男孩淹没在无尽的黑暗中。

       男孩名叫米克,10岁,是个电影发烧友。一次意外,上天与米克开了个玩笑,把他从光明亮丽的世界,推入深不见底的黑洞。也许我们曾蒙眼玩过捉迷藏,充满未知与期待的感觉让人兴奋。然而,如果蒙在眼前的黑布永不拆下,就这么蒙上一辈子,还会有一丝兴奋吗?与那些天生失明的人不同,米克到了10岁才陷入黑暗。花花世界,他是见过的。见过,意味着必须与这一切美好道别,意味着必须接受一切美好已不复存在的事实。换作你,愿意吗?舍得吗?能坦然面对吗?

       按当时意大利的法律,盲童不能与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学。米克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学校,被送到了修道院开办的学校。在这里,盲童们没有追逐梦想的权利。他们接受学校提供的训练,学编织竹篮,学纺织布匹,学点字。他们只能期许自己拥有一技之长,往后能自力更生。初到学校的米克不甘心,他不愿学习这些为盲童而设的课程。“我不用,我看得见。”他说。米克生命深处有个声音在呼唤:我爱电影,我要看电影,我想拍电影。

       于是,他偷了学校的录音机,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以花洒的声音、刮风的声音、手指敲击水滴的声音,以及朋友扮出来的黄蜂声,完成了第一份作品:《雨过天晴》。听了米克的作品,唐老师与同学们惊叹不已。然而,同是盲人的校长却怒不可遏。他说米克的作品与垃圾无异,不具实用价值,还斥责米克胆大妄为,不学无术。校长甚至打算开除米克。

       面对校长的打压与部分同学的冷嘲热讽,米克一蹶不振。他不吃不喝,躺在床上,差点放弃自己的电影梦。就在此刻,唐老师偷偷送来一台录音机,重新燃起了米克心中的火。他与身边几位好友背着师长,着手制作专门给盲人听的电影。几经波折,作品终于大功告成。尽管面对巨大的退学压力,米克的作品最终顺利在一年一度的家长会上演,并博得满堂彩。

       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当年的米克,凭着非凡天赋与不懈努力,成了意大利国宝级电影录音大师。

       看完电影,不禁浮想联翩。要是米克面对命运捉弄时选择认命,面对校方压力时选择放弃,历史上是否就此少了一位杰出的电影录音大师?每一天,我们身边又有多少极具天赋的人选择了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其中之一?“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天赋。你找到自己的天赋了吗?你有梦想吗?你有追逐梦想的勇气吗?

       五光十色的电影只能让人亢奋,沉静深刻的电影却能给人启发。也许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有点闷,但对我来说,与那些画面精彩炫丽、内容热闹搞笑的电影相比,我更喜欢这类独特而有意义的作品。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09.02.2015

Tuesday, February 3, 2015

马修的教育艺术——《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马修的教育艺术——《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世事不能说死,有些事情总值得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
马修(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The Chorus》)


        一部好电影,经得起岁月考验,历久弥新;一部好电影,经得起一看再看,常看常新。摄于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rus),就是这么一部好电影。初识此片,还在师范学院念书,尚未毕业。回首昔时,影片让我燃起一股熊熊烈火,对未知的教育生涯充满憧憬与热忱。而今,带着学生重温此片,内心翻腾依旧,却又有了另一层感悟。

        那是一所危机四伏的寄宿学校。教师马修初来报到,即遭遇校工惨遭学生恶作剧,头破血流,重伤入院。踏入课室,孩子们以独特的方式“迎接”马修,要水有水,要烟有烟。这班孩子似乎已无心向学,打定主意与学校对抗到底。于是,人人都处于警戒状态,像一张张拉满的弓,学生如此,教师如此,校长更甚。

        深觉不妥的马修一方面试图改变学生,一方面还得应付上级,有时甚至两头不到岸,吃力不讨好。他组织合唱团,为学生写词作曲,带领学生演唱。一股艺术之风,开始吹进校园,吹进一颗颗封闭已久的心。终于,春暖花开。

因材施教,各得其所

        筹组合唱团之初,马修老师让孩子们演唱一小段自己喜欢的曲子,以此界定他在合唱团的位置。一些学生认真地唱了,但更多的学生唱了粗俗不雅的曲子。马修老师并未因此恼羞成怒。他沉着地听着,按学生的音阶高低,分配演唱位置。面对五音不全的郭邦,马修也没放弃,让他负责捧乐谱,担任合唱团的乐谱架。一首曲子也不会的佩皮诺,则被委为合唱团指挥助理。

        丰富多元的合唱团,孩子们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成了团队中的一员,且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并非滥竽充数。尽管音域、音阶、音色都不同,大家都在合唱团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天生我才必有用”,没有任何说教,孩子们在合唱团中直接体会了这句话的真义。

正向疏导,顽石点头

        面对学生的顽劣,大部分教师都选择对着干。“行动——反应”,对校方来说,这就是唯一对策。学生吵闹,教师斥责;学生犯错,教师惩罚。教师时刻监视学生,防备学生;学生不时寻找漏洞,对抗老师。这样的师生关系,更像狱卒与囚犯。

        不甘随流的马修老师决定另辟蹊径。筹组合唱团后,马修老师每晚都领着学生练唱,一遍又一遍,一首又一首。和谐悠扬的歌声在耳边萦绕,正面积极的歌词在心中扎根,音乐艺术用它独有的方式,悄悄沁入一颗颗尘封已久的心,滋润其中。学生把时间给了音乐,压力也随着歌唱烟消云散。

        族魂林连玉先生曾说:“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学生之所以顽劣,大概只是精力无处可使,百无聊赖之际选了错误的宣泄方式,如此而已。马修老师不与学生正面冲突,反以音乐的艺术,将问题消解于无形,润物细无声。

软硬兼施,进退有度

        除了充满爱与慈悲,马修老师的教育智慧尤其让人钦佩。当天赋异禀的莫杭治开始恃才傲物,态度逐渐散漫,甚至闹起脾气时,马修老师并不惊慌,亦不妥协。他毅然删去莫杭治在曲子中的独唱部分,怒不可遏的莫杭治拂袖而去。难道马修老师不爱才惜才吗?不然。他这么做,正因欣赏莫杭治,不愿助长他的傲慢之风。

        公爵夫人莅临学校,合唱团为其演出。莫杭治被晾在一旁,双手插袋,斜倚着墙,一脸失落。正当合唱团唱到一半,马修老师巧妙而大度地将独唱交还给了莫杭治。此时的莫杭治如遭特赦,用天籁般的歌声,重新回到合唱团中。此刻,他的双目再次焕发动人神采,却多了一丝感恩。马修的教育,终于完成。

融合天赋,解放教育

        影片结束了。学校因马修的合唱团,变得不再一样。合唱团里的学生,获得了重生。马修无疑是个好老师。他将自己的音乐才华与教育工作结合,终于成就了一场教育奇迹。正因发挥了天赋,做着爱做的事,马修显得热情洋溢,且能坚持到底。成就学生的当儿,也成就了自己,升华了自己的音乐生命。马修老师的故事,似乎透露了成为好老师的秘诀。找到自己的天赋,使其与教育工作融合,方能激出最大的热情与能量,进而感染学生。

        第一回,顽石点头的剧情让我深深感动;第二回,和谐优美的歌声留在了我心中;第三回,马修老师的教育艺术令我若有所悟。这部好电影,迄今已看了三回,没有一点乏味,且常有新发现。何时再与下一批学生分享?期待着。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02.02.2015

Tuesday, January 27, 2015

边教边学边思考


2015年1月13日(星期二) 晴 
边教边学边思考 

  四年级华文第一课《寻找美好》,似乎蛮适合以表演的形式学习。准备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时刻回到文本,留意人物对白、揣摩人物情绪、关注动作语气。只要引导到位,表演的过程,也是细读文本的过程。这班学生只有七人,携手合作,积极配合。本年度首场演出,成功!(小型闭门戏剧,观众只我一人,还得兼职导演,自得其乐。)

  给六年级安排了一堂说话课。昨天给了题目——“我的假期生活”,每人准备二至三分钟的讲演。令人欣慰的是,十一位学生,十位接受挑战,站到了课堂前,侃侃而谈,没有太多婆婆妈妈、拖拖拉拉。只有一位以“还没准备好”为理由,放弃了机会。希望同学们的积极大方能刺激她,我会继续等待。

  然而,也许公开演说难度较大,大家似乎都不在状况。一些东跳西跳,不知所云;一些还未讲到精彩处,已然超时。只有几位学生,成功吸引众人目光,引起共鸣与喝彩。一言以蔽之,准备不足。大家演说结束,我利用最后十分钟,也做了同题讲演,谈假期中的救灾经历。没有太多点评,这一次,我希望以示范,进行指导。

  三年级数学课,利用教具(Based Ten Blocks),让学生以动手做的方式学习,顺便考查大家对数目概念的掌握度。六位学生,其中四位对数目的个、十、百、千概念已得相当纯熟,抽象思考能力也不错。只有两位同学似乎在一、二年级没跟上进度,感觉吃力。数目概念是加减乘除等技能的根本,掌握不好,将来必定更加吃力。课堂上,花了点时间指导其中一位。放学后,把另一位留下,辅导了近一小时,收效似乎不大。她一直跑神,记忆力不佳,才刚数完某样物品,回头又忘了,得重新数过。看来,需要更多时间把玩具体的教具,才能逐渐过渡到抽象的符号运算。

  下午,花了大段时间整理明天的讲座内容。感觉上挺充实,增加了几许信心,就怕时间不足,无法把准备好的内容顺利传达。无论如何,尽力而为吧!期待明天与众同道的交流。

  晚上,读一本有趣的哲学书——《正义:一场思辨之旅》。跟着作者一起动脑,与作者对话,也与自己对话,整理自己的价值观。作者不给答案,不做结论,只以一个个案例,邀读者一同思考。这样的思考,几乎都没有终点。我喜欢读这样的书,喜欢思考的过程。没有结论,却有所得。感谢大风,送了我这么有意思的书。

Friday, January 23, 2015

好的开始


2015年1月12日(星期一) 晴 
标题:好的开始 

  上午,收到两班的日记,大家都写了,也都交了。好的开始,是成功了一半,希望这股劲儿能持续下去。 

  批阅六年级的《每日简评》,很是享受。真诚的文字,流畅的语句,个性的表达,让人打从心底赞叹。所列目标,无一是交差之作,条条发自肺腑。大家都在寻找更好的自己,我愿与你们并肩,一同上路。 

  作为第一篇日记,四年级学生的表现已叫人满意。也许只是流水账,也许没有出彩处,但没有一篇虚构伪装,没有一篇虚情假意。真诚的写作,是我最重视的。其他的,只要肯写爱写,总会越写越好。 

  今天开始进入课文的教学。昨日指导了备课的方法,交代大家回家备课,今天考查,都有做到,而且做得很好。按这样的纪律与节奏,课文的学习应该会很轻松。如此一来,我有更多的时间与更大的空间,引入优秀的课外资源。 

  备课时,翻阅了四年级的华文作业,瞬间头大。莫名其妙的习题设计,似乎是为了学习标准而牵强附会,看不出有多大语文学习的价值,看来要善巧处理了。《参考资料》也叫人摇头,一堆“词语解释”、“同义词”、“反义词”、“量词”等语文知识,我情愿学生把时间花在读故事书。 

  终于读完《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迫不及待向一些我认为有品位的朋友推荐。此书不仅有写作教学的方法,还有为人师者的用心,作者对儿童的理解、对教育的想法,以及最最难得的坦诚与亲切。想起与作者的一面之缘,当时不过点头之交,如今读完此书,仿佛相识已久。 

  夜已深,后天有个讲座,将与笨珍的华文教师们交流阅读教学。初步拟定了讲座内容,脑中还有一些思考,明日再调整。


Tuesday, January 20, 2015

新年新展望


2015年1月11日(星期日) 晴 
标题:新年新展望

  新学年,新任务。四年级和六年级华文,三年级数学,六年级体育,四年级电脑。四年来,第一次摆脱国语,第一次拿到了自己的主修和副修科目。这样的安排,值得期待。 

  开学第一天,没直接进入正式教学。 

  在六年级班,与学生回顾了2014年各自的“大事件”,以及“成长”和“不足”。看着大家认真思考、用心书写、坦诚相告的样子,实在感动。针对自己过去一年的成长与不足侃侃而谈,落落大方,毫不敷衍,言谈间,不难发现,这班学生已经慢慢长大,渐渐成熟了。课堂的最后,交代大家写第一篇《每日简评》,说一说自己给新一年定下的目标。 

  四年级,这是我首次教他们华文。大略说明华文课程的安排与课堂规则后,给学生讲《蚯蚓的日记》。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专注而投入,偶尔发现图中精彩,不时开怀大笑。只有内心单纯且能进入故事的人,才会如此。顺着《蚯蚓的日记》,鼓励他们开始写起日记。给了每人一张“问题捕捉法”的追问表,希望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课,只有一节,且还得拨出时间进行放学排队演习,因此没能进行什么活动,只稍稍提问来探测一下学生的程度。六个孩子,只有两个感觉偏弱,其他的基础似乎都挺不错。 

  放学后,整理好从家里带来的两种精选图书:《俄罗斯娃娃的秘密》和《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前者作为六年级本年度第一本共读作品,后者给四年级。打算周四就进行导读,尽快让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六年级那班我带了一年,去年共读了七部作品,应该不成问题。四年级是第一年带,交谈间知道大多数没有阅读文字书的习惯,只偏爱漫画。选了简单有趣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希望他们喜欢,也能借由这本书,开启深远的阅读之旅。 

  晚上,读《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故事也有方法,难得的一流好书。只剩最后几页,本想读完,奈何精神不济,读着读着就昏睡过去了。



Monday, January 5, 2015

生命的意义——《夏洛的网》观后感




生命的意义——《夏洛的网》观后感


    
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
蜘蛛夏洛《夏洛的网》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意思是说,即使看的是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看出不同的意义。另一个较通俗的说法:小孩看故事,大人看道理,老人看哲学。接下来要谈的《夏洛的网》,我既读过小说,也看过电影。小说读了三遍,电影看了三回。

       这部流传了半世纪的杰作确实不朽。每次翻阅,总叫人欣喜。精彩有趣的故事,跃然纸上的人物,优美隽永的文字,深刻厚重的思想,一应俱全。今年,因在课上开展《夏洛的网》读书会,在校内举办《夏洛的网》电影分享会,又迎来重读重看这部作品的机会。这一回,我读出了这么一个主题——生命的意义。

女孩弗恩的生命观

       故事始于清晨,阿拉布尔先生拿着斧头,朝猪圈走去,要杀掉一只刚出生的落脚猪。小女孩弗恩追了上去,挡在爸爸面前,“小猪生下来小,它自己也没办法,对不对?要是我生下来的时候很小很小,你也把我给杀了吗?我听到过那么多不公平的事,这件事是最最不公平的。”阿拉布尔先生愣住了,他从没想过这点。

       对猪农来说,杀掉落脚猪天经地义,是自然不过的事。在他们眼中,猪只不过是商品,只分“能赚钱”与“不能赚钱”。能赚钱,留下;不能赚钱,杀掉。可在小孩眼中,每只小猪都是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不管它是否赚钱,不论它出生如何。

小猪威尔伯的生命观

       因弗恩的善良与坚持,刚出生的小猪威尔伯侥幸逃过一劫。然而,灾难并未就此远去。威尔伯身上日益增长的肥肉一直在提醒谷仓主人,何时将小猪送进对面的熏肉厂。当渐渐懂事的威尔伯终于意识到这点,它慌了。“我不要死,”它呻吟,“我要活,我要活在这舒服的肥料堆上,和我所有的朋友在一起。我要呼吸美丽的空气,躺在美丽的太阳底下。”

       对小猪威尔伯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安逸地活着。无忧无虑地饭来张口,与朋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吃饱睡,睡饱吃。如此,威尔伯就满足了。

老鼠坦普尔顿的生命观

       作品中,还有一个较复杂的人物——老鼠坦普尔顿。客观上,它实在帮了不少忙。没有它,夏洛想不到该织哪些字;没有它,威尔伯带不走夏洛的卵袋。然而,坦普尔顿伸出援手的背后,考虑的都是自己。为夏洛找报纸,是担心威尔伯死后,自己也将失去食物;替夏洛拿下卵袋,也是因为威尔伯答应以食物交换。表面上在帮助别人,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

       对于这样一只老鼠,生命又是什么?故事的最后,老羊劝坦普尔顿吃得少一点,以便活得长一点。“谁需要长生不老呢?”老鼠讥讽说,“我天生是个大食鬼,从大吃大喝的乐趣中得到说不出的满足感。”它的世界只有自己,甚至只有吃。生命于它,大概就是奢侈无尽的享乐。

蜘蛛夏洛的生命观
    
       贵为作品的核心人物,蜘蛛夏洛显得与众不同。故事中,它一直付出,不断奉献。为了威尔伯,它费尽心思,终于织出四张奇妙的网;为了威尔伯,它挺着疲弱的身躯,前赴集市;为了威尔伯,它甚至牺牲了性命,抢下了那面“免死金牌”。不仅如此,夏洛完全不计回报,它把一切荣耀都给了朋友。夏洛死去那天,作家动情地写道:“在来过集市的数以千计的人中,没有一个知道,一只灰蜘蛛曾经起过最重要的作用。在它死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谁陪在它身边。”

       旁人看来,夏洛无比伟大。然而,它自己似乎不这么认为。生死之际,面对小猪威尔伯的声声感激,夏洛只淡淡回答:“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在威尔伯眼中,夏洛牺牲了生命,拯救了自己。但在夏洛心中,却是威尔伯给了它提升生命价值的机会。对夏洛而言,生命除了物质的享乐,还有精神的升华。

结语

       写到此处,发现作者似乎以作品中的四个人物,勾画出了生命的四个层次:生存、活着、享乐、升华。对于不同的人,生命的意义各不相同。你愿意像小猪威尔伯,安逸地活着?还是希望如老鼠坦普尔顿,尽情享乐?或更向往蜘蛛夏洛,做点有意义的事,提升生命的价值?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05.01.2015

Thursday, January 1, 2015

法情书系总序




法情书系总序
黄先炳


        法情论坛创立于2005年,迄今近9周年了。
     
        当初创立时,我们的动机很简单,只想为教育做多一点事儿:充实教育的内容,给从事教育工作者提供多一些资源,彼此勉励保养初心。
     
        可是,实践开来,许多不可预期的事还是发生了:有乐的,也有悲的;有勉励的,也有打击的;有开心的,也有沮丧的。这一切,都滋润着法情的成长。
     
        多年后,回顾原点,我们对当初的想法有更清楚的认识。
     
        其一,教育工作不该自我设限,画地为牢。我在论坛中曾经提过一位家长的看法,值得我们反思自省。他说:“我觉得学校老师的想法很封闭,他们只对学校的事务感兴趣,只想到课室、学生、教书、考试……其它的他们总提不起热情,不闻不问。想想,这样有局限的思维,怎样可以把教育的工作做好?”
     
        我们不断开创法情论坛的讨论课题,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关注时事到关心生命,从实战经验到学术探讨,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目的就是让教育工作者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我们可以包容池鱼之乐,不予干涉;但是对自己,我们却不敢不弃燕雀之小志,以学鸿鹄之高翔。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我们可以散发的力量也相应提高。
     
        其二,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肯定是最丰富的资源。善用网络,让它充分增值,是我们所关心的。每个人都怕轮回,教师也是。如果给三年级学生讲故事,今天说的是 “狐狸和麻雀”,五年后还是同样的主题,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说辞,岂不可悲?网络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当然可以也打破轮回的束缚。今天我制作的演示文稿,演绎之后上载到论坛,学生可以下载,同道也可以下载,咀嚼之后,可以提出问题,可以丰富内容,可以修订。何况,我还可以提醒下一届的学生上网获取有关资源,自我预习,腾出的时间,我可以讲更多的内容。除非我们安于轮回,同样的笑话讲了十年,依然兴致勃勃;同样的教材,不断重复地演说,依然自我陶醉,那又另当别论。否则,共享资源,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大方所带来的满足,更是寻求自我突破的最佳途径。
     
        其三,人心的进步,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繁荣,本来就不是一两个人的事儿。这是群体凝聚的共同业力。既然是共业,又岂能只是一两个人承担?从事教育工作的同道,不该那么狂傲,目空一切,仿佛一切只有我做得最好。做得好不好,并不是我们自己来判断的,时间会说明问题,成绩会揭示一切。要看到成绩,在实践时,我们固然应当严厉要求自己,对别人却不妨予以宽待,让自己先做出成绩,再用成绩来与他人共享。既曰共享,就不该是霸道地要别人接受。我把我的经验说出来,供您参考,做不做却是您自己决定;至于当中您有想法,想要在我的基础上做出修订,那当然更好!自古以来,有成就的人就是因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风景,才能有所突破!巨人的肩膀都攀不上,怎能有更宽视野?所以,我们喜欢共享,喜欢彼此勉励,借用这样的交流来护持我们的初心,让我们感到从事这样的工作其实并 不寂寞。
     
        9年,汇集了6千多名会员,11万多个帖子,这是法情论坛交出的数据。
     
        这个数据其实叫我们好生苦恼,因为帖子多了,新来的人就不知道如何浏览,要在众多的帖子之中迷路。为了避免溺毙,所以新人只好抽身出来,不参与讨论。这对法情的发展,肯定不是好事。
     
        再者,网络资源虽然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但却也有一些框框无法超越。例如对信息的获取,我们还得依赖电脑,没有电脑的时候无法浏览;如果打印,则面对排版、收藏、集中阅读、随时翻阅等困扰。
     
        因此,我们决定逐步抽出法情论坛中的精华,结集出版,方便广大读者。是为“法情书系”。
     
        最初由我们圈定范围,先开“儿童文学”、“学术随笔”两个系列,后来再增加“亲子教育”、“教育随笔”两个系列,往后则保持互动的原则,由会员向我们反映阅读取向,帮助我们继续出版好书。希望法情在此互动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为我国华文教育做出更具体的贡献。


(法情论坛网址:www.faqing.org/forum)
初稿:2010,修订:2014
    


书名:我只是一个老师
作者:郭史光宏
出版社:嘉阳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4年12月

定价:RM32
特价:RM25
订购处:法情教育论坛

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