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3, 2015

绝不向命运低头——《听见天堂》观后感




绝不向命运低头——《听见天堂》观后感


    
蓝色像什么?像是骑脚踏车时,风吹在你脸上的感觉,或是……像海。还有棕色,摸摸看,棕色像这树干,很粗糙吧?那红色呢?红色,像火一样,像是太阳下山的天空。”

——
米克(电影《听见天堂》)


        “砰!”子弹从莱福枪中激射而出,毫无预警,擦过男孩双目。剧烈的刺痛,使男孩瞬间昏迷。等到睁开眼睛,色彩斑斓的世界已悄悄离开,只留下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若干光影。父母可爱亲切的容颜消失了,绿油油的青青草地不见了,缤纷鲜艳的花朵没有了,七彩夺目的彩虹也离去了。男孩淹没在无尽的黑暗中。

       男孩名叫米克,10岁,是个电影发烧友。一次意外,上天与米克开了个玩笑,把他从光明亮丽的世界,推入深不见底的黑洞。也许我们曾蒙眼玩过捉迷藏,充满未知与期待的感觉让人兴奋。然而,如果蒙在眼前的黑布永不拆下,就这么蒙上一辈子,还会有一丝兴奋吗?与那些天生失明的人不同,米克到了10岁才陷入黑暗。花花世界,他是见过的。见过,意味着必须与这一切美好道别,意味着必须接受一切美好已不复存在的事实。换作你,愿意吗?舍得吗?能坦然面对吗?

       按当时意大利的法律,盲童不能与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学。米克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学校,被送到了修道院开办的学校。在这里,盲童们没有追逐梦想的权利。他们接受学校提供的训练,学编织竹篮,学纺织布匹,学点字。他们只能期许自己拥有一技之长,往后能自力更生。初到学校的米克不甘心,他不愿学习这些为盲童而设的课程。“我不用,我看得见。”他说。米克生命深处有个声音在呼唤:我爱电影,我要看电影,我想拍电影。

       于是,他偷了学校的录音机,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以花洒的声音、刮风的声音、手指敲击水滴的声音,以及朋友扮出来的黄蜂声,完成了第一份作品:《雨过天晴》。听了米克的作品,唐老师与同学们惊叹不已。然而,同是盲人的校长却怒不可遏。他说米克的作品与垃圾无异,不具实用价值,还斥责米克胆大妄为,不学无术。校长甚至打算开除米克。

       面对校长的打压与部分同学的冷嘲热讽,米克一蹶不振。他不吃不喝,躺在床上,差点放弃自己的电影梦。就在此刻,唐老师偷偷送来一台录音机,重新燃起了米克心中的火。他与身边几位好友背着师长,着手制作专门给盲人听的电影。几经波折,作品终于大功告成。尽管面对巨大的退学压力,米克的作品最终顺利在一年一度的家长会上演,并博得满堂彩。

       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当年的米克,凭着非凡天赋与不懈努力,成了意大利国宝级电影录音大师。

       看完电影,不禁浮想联翩。要是米克面对命运捉弄时选择认命,面对校方压力时选择放弃,历史上是否就此少了一位杰出的电影录音大师?每一天,我们身边又有多少极具天赋的人选择了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其中之一?“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天赋。你找到自己的天赋了吗?你有梦想吗?你有追逐梦想的勇气吗?

       五光十色的电影只能让人亢奋,沉静深刻的电影却能给人启发。也许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有点闷,但对我来说,与那些画面精彩炫丽、内容热闹搞笑的电影相比,我更喜欢这类独特而有意义的作品。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09.02.2015

Tuesday, February 3, 2015

马修的教育艺术——《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马修的教育艺术——《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世事不能说死,有些事情总值得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
马修(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The Chorus》)


        一部好电影,经得起岁月考验,历久弥新;一部好电影,经得起一看再看,常看常新。摄于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rus),就是这么一部好电影。初识此片,还在师范学院念书,尚未毕业。回首昔时,影片让我燃起一股熊熊烈火,对未知的教育生涯充满憧憬与热忱。而今,带着学生重温此片,内心翻腾依旧,却又有了另一层感悟。

        那是一所危机四伏的寄宿学校。教师马修初来报到,即遭遇校工惨遭学生恶作剧,头破血流,重伤入院。踏入课室,孩子们以独特的方式“迎接”马修,要水有水,要烟有烟。这班孩子似乎已无心向学,打定主意与学校对抗到底。于是,人人都处于警戒状态,像一张张拉满的弓,学生如此,教师如此,校长更甚。

        深觉不妥的马修一方面试图改变学生,一方面还得应付上级,有时甚至两头不到岸,吃力不讨好。他组织合唱团,为学生写词作曲,带领学生演唱。一股艺术之风,开始吹进校园,吹进一颗颗封闭已久的心。终于,春暖花开。

因材施教,各得其所

        筹组合唱团之初,马修老师让孩子们演唱一小段自己喜欢的曲子,以此界定他在合唱团的位置。一些学生认真地唱了,但更多的学生唱了粗俗不雅的曲子。马修老师并未因此恼羞成怒。他沉着地听着,按学生的音阶高低,分配演唱位置。面对五音不全的郭邦,马修也没放弃,让他负责捧乐谱,担任合唱团的乐谱架。一首曲子也不会的佩皮诺,则被委为合唱团指挥助理。

        丰富多元的合唱团,孩子们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成了团队中的一员,且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并非滥竽充数。尽管音域、音阶、音色都不同,大家都在合唱团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天生我才必有用”,没有任何说教,孩子们在合唱团中直接体会了这句话的真义。

正向疏导,顽石点头

        面对学生的顽劣,大部分教师都选择对着干。“行动——反应”,对校方来说,这就是唯一对策。学生吵闹,教师斥责;学生犯错,教师惩罚。教师时刻监视学生,防备学生;学生不时寻找漏洞,对抗老师。这样的师生关系,更像狱卒与囚犯。

        不甘随流的马修老师决定另辟蹊径。筹组合唱团后,马修老师每晚都领着学生练唱,一遍又一遍,一首又一首。和谐悠扬的歌声在耳边萦绕,正面积极的歌词在心中扎根,音乐艺术用它独有的方式,悄悄沁入一颗颗尘封已久的心,滋润其中。学生把时间给了音乐,压力也随着歌唱烟消云散。

        族魂林连玉先生曾说:“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学生之所以顽劣,大概只是精力无处可使,百无聊赖之际选了错误的宣泄方式,如此而已。马修老师不与学生正面冲突,反以音乐的艺术,将问题消解于无形,润物细无声。

软硬兼施,进退有度

        除了充满爱与慈悲,马修老师的教育智慧尤其让人钦佩。当天赋异禀的莫杭治开始恃才傲物,态度逐渐散漫,甚至闹起脾气时,马修老师并不惊慌,亦不妥协。他毅然删去莫杭治在曲子中的独唱部分,怒不可遏的莫杭治拂袖而去。难道马修老师不爱才惜才吗?不然。他这么做,正因欣赏莫杭治,不愿助长他的傲慢之风。

        公爵夫人莅临学校,合唱团为其演出。莫杭治被晾在一旁,双手插袋,斜倚着墙,一脸失落。正当合唱团唱到一半,马修老师巧妙而大度地将独唱交还给了莫杭治。此时的莫杭治如遭特赦,用天籁般的歌声,重新回到合唱团中。此刻,他的双目再次焕发动人神采,却多了一丝感恩。马修的教育,终于完成。

融合天赋,解放教育

        影片结束了。学校因马修的合唱团,变得不再一样。合唱团里的学生,获得了重生。马修无疑是个好老师。他将自己的音乐才华与教育工作结合,终于成就了一场教育奇迹。正因发挥了天赋,做着爱做的事,马修显得热情洋溢,且能坚持到底。成就学生的当儿,也成就了自己,升华了自己的音乐生命。马修老师的故事,似乎透露了成为好老师的秘诀。找到自己的天赋,使其与教育工作融合,方能激出最大的热情与能量,进而感染学生。

        第一回,顽石点头的剧情让我深深感动;第二回,和谐优美的歌声留在了我心中;第三回,马修老师的教育艺术令我若有所悟。这部好电影,迄今已看了三回,没有一点乏味,且常有新发现。何时再与下一批学生分享?期待着。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02.0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