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7, 2013

童心的屠场?






童心的屠场?


    “许多孩子在他们童年的早期像小鸟一样可以快乐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他们把自己想象成许多不同的角色,从满脸污垢的小捣蛋鬼,到展翅高飞的雄鹰。可是,几年学校生活之后,他们大多数再也不能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了,他们已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挪威音乐学教授布约克•沃尔德



  先讲一个故事。

  一位讲师带着六岁的儿子和六年级的侄儿出外游玩,见某处设有攀岩区,两个小孩跃跃欲试。于是讲师买了票,两个孩子即开始攀岩。不到十分钟,眼前的“奇景”让讲师目瞪口呆:身材矮小的儿子眨眼间凭自己的创意已成功登顶,高头大马的侄儿却仍在初始阶段瞻前顾后,不时回望,等待大人的指示行事。身边的友人拍了拍讲师肩膀,“要珍惜哦!这孩子就要入学,几年后就看不到这情景咯。”

  数年过去,当初那六岁的儿子已经上中一了。与家人同游云顶高原,儿子远远望见攀岩区,忆起从前,又要求父亲让自己攀岩。讲师一笑,买了票,儿子开始攀岩。十分钟过去,儿子仍在起始区举步维艰,每跨出一步前都要回首咨询父亲,得到指示后才敢行动。讲师想起友人的话,不禁莞尔。

  这是真人真事,而故事中的讲师就是我的老师黄先炳博士。这则故事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而儿童文化在学校文化的挤压下终于升起了白旗。挪威音乐学教授布约克•沃尔德曾对比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说前者是“创造”、“平等的”、“自由不羁的蔚蓝色小马”,后者则是“重复”、“有等级的”、“已经安了辔头的马”。教授更进一步指出,“学校是一种从事系统地压抑儿童天性活动的机构”。

  不妨回首我们的教育现场,审视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从课程到作业,测验到考试,周会到课外活动,似乎样样都以校方的意愿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与服从。上课铃声响起,教师走入课室,宣布学习内容,学生意兴阑珊地掏出课本作业;考试前夕,教师发下考试范围,学生无可奈何地跟着范围备考;学校活动,校方拟定流程与内容,学生亦步亦趋按表操练。

  不交作业的,就是懒惰;不专心听讲的,就是消极;不遵从指示的,就是顽劣。在这里,似乎没有“兴趣”可言,亦无“情绪”可讲。你不能说你没兴趣,也不能说你不想学,更不能说你不要学,尽管你是真心的。在这里,一切都是命令,你只能服从,服从,服从。当一切学习都只为了应付命令、完成任务,要如何从中获得喜悦、培养兴趣、点燃热情?

  曾有教师朋友问我,最喜欢校务内的哪项工作?又最讨厌哪项任务?我想了想,说最喜欢自己主动去做的工作,最讨厌校方指派的任务。朋友点点头,说自己也不敢过份叮咛学生读书,怕原本兴致勃勃的学生在反复叮咛下反而把读书视为任务,失去了阅读带来的单纯愉悦。

  我其实很疑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说:学习是人类的本能,儿童对未知充满无限好奇。可学校却似乎认定,学生是不可能主动学习的。没有惩罚,学生不可能完成功课;没有考试,学生绝不会用心学习;没有藤鞭,学生必定无法无天。我们把力气都花在管束学生、提防学生、恐吓学生、强迫学生,却置他们的“学习动机”于不顾。

  行将搁笔之际,班上的尖子生通过面子书询问,明日是否因烟霾停课,我说不确定。不想她竟接着说:“保佑明天不用上课。”我苦笑了一下,调侃道:“这么讨厌上学哦?”

  “你也是想的,不是吗?”

  我愣住了。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7.6.2013


Sunday, June 23, 2013

导读《夏洛的网》




导读《夏洛的网》

  昨天,与宝丽一同受邀参与关丹光华小学的2013阅读营,给120位小朋友导读了两本书。 

  宝丽导读了: 
【美】纳塔莉·巴比特著,肖慧译《不老泉》,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据说宝丽的导读很厉害,小朋友和旁听的老师在导读后,都恨不得马上找这本书来读。

  我则导读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美】E.B.怀特著,任溶溶译《夏洛的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我的课件: 《夏洛的网》导读 

  由于时间有限,只挑了书中两个章节(5.夏洛 和 21.最后一天)与小朋友共读,然后聊一聊。 希望感兴趣的小朋友真能找书本来读,很棒的一本书! 

  感恩光华小学的邀请,很享受与小朋友聊书的气氛和感觉,轻松愉快。 也要感谢周益民老师,周老师去年年底的课帮了我很多,感觉这次的导读比较像样了,呵呵。


Wednesday, June 19, 2013

从审美角度为孩子选书






从审美角度为孩子选书


    “不是文学的概念大于审美,而是审美的概念大于文学。审美与理性认识相并列,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两大主要方式之一。”


——中国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曾说:成人是儿童阅读的第一读者。很多时候,书本总是先进入成人眼帘,才有机会来到儿童手上。于是,成人的阅读视野与阅读品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能读到什么书。作为成人的我们,又秉持着什么标准来为孩子选书?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许多成人在为孩子选书时,往往只盯着书本的教育内容,考虑的往往就是:这书能带给孩子什么知识?这书能给孩子讲个什么道理?这书能让孩子改掉什么坏习惯?当他们在封面上见到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小故事,大道理”、“读童话,学语文”之类的标题,或是在字里行间寻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之类的句子,常会眼前一亮,毫不犹豫就把书本带给孩子,一厢情愿地憧憬着孩子在阅读后的180度转变。

  在他们眼里,儿童文学就是教育,艺术完全为教育服务。换句话说,儿童文学就只是为了教育儿童,好的儿童文学就是用简单的故事来传达教育内容。然而,若以此标准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许多名著都会不及格。举几个例子。《小红帽》、《青蛙王子》和《睡美人》这样的古典童话,讲述了什么道理?瑞典作家林格伦那部举世闻名的《小飞人卡尔松》,书里的主角卡尔松以恶作剧为乐,淘气捣蛋闯祸无数,与“教育”压根儿沾不上边。此外,我们也很难从那些赏心悦目、趣味盎然的童诗与儿歌中提炼出什么大道理。没有“教育意义”,这些作品为何还能跻身世界儿童文学经典?

  中国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认为,儿童文学的本质只能是审美。绪源先生于《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试图勾画并分析人的审美过程:“激情的宣泄/心灵的补偿”→“审视自我/体验环境”→“回味与叹息/憧憬与渴望”。他认为,“文学的作用首先必然是审美作用。只有经历了审美的过程,只有在审美过程中获得了内心的悸动和愉悦,这种心理的变化才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也就是说,只有以审美作为中介,文学的教育作用与认识作用才有可能实现。” 要能够真正影响生命、改变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被感动后所产生的力量。没有内心的感动,没有灵魂的触碰,再伟大的道理也只能是教条的灌输。因此,决定儿童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不是教育价值,而是审美价值。

  儿童文学是有教育价值的,但那是大写的“教育”,而非狭隘的“教训”。(有关“教育”与“教训”,可参阅拙儿童文学的教育智慧》)如果说教育是盐,审美是水,那教育必须是自然彻底地溶于水里的盐,喝下去既好味又不突兀。第一流的儿童文学往往就是如此。你很难从作品抽象出具体的道理,却能被作品的审美力量感动,乃至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吗?由此观之,那些标榜教育功能、反复在字里行间进行价值灌输的童书反而显得浅薄而功利了。

  绪源先生曾将古今中外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归入三大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并从审美的角度探寻各个母题的独特意义,摸索各个母题的审美特征。经过绪源先生的分析,你会发现每个母题都各有优劣长短,且互补互辅,各具存在价值。唯有抛开功利的教育眼光,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儿童文学的天地,才能欣赏那些乍看无教育意义却浑然天成之作,也才有机会走近教育的智慧与真谛。

  人只有吸收多种营养才能健康地存在。同样,儿童只有在潜入各类型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过程中经受丰富的体验,心灵才会变得温柔、坚韧、聪慧、自信和博大。为孩子选书,不能只盯着肤浅的“教育意义”,而应从更广大的审美角度出发。切莫让自己的短视与功利,漠视了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致酿成孩子终身的阅读遗憾。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8.6.2013


Wednesday, June 5, 2013

推荐一本奇书!






推荐一本奇书!


    听闻这书已有一段时间,去年机缘巧合从亲近母语处弄来,最近一读,惊为天书!就我读过的故事而言,这书中的故事大概是最能表现周作人“有意味的没有意思”的了。还在反复品读中,震撼非常啊!


    贴上其中一个故事,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




【德】于尔克·舒比格著,【德】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图,廖云海译《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慢慢


  有一个人,他无论做什么总是慢吞吞的。譬如说,让他去书报摊取一份报纸,那他必须在学步的时候在第一步就朝这个方向走,才能在75岁他去世的那年赶回来死在家里。所以说,他不会自己去取报纸,他让报纸自己来找他--确切一点说,他让邮递员把报纸送过来。 

  仅仅伸手取拿报纸得花去他一天的时间。当他的手碰到报纸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报纸了。等他看完第一行,第三天的报纸也已经到家了。所以他从来不伸手拿报纸,也不看一个字。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学过认字。 

  如果要他学会认字,那他得活1000岁才行。也许他家里根本就没有订报纸,即使有订,也不一定是给他看的。 

  这就是说,他是个其他人一起住的?是的,他是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住的。他的妹妹长得比他快。 

  还有一个问题:他会走路嘛?或者他走去书报摊的事情也是杜撰的?他什么时候学会走路的?他吃奶都吃得那么慢,直到8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吃饱。 

  最简单的看和听对他来说也要话很多的时间。他五点钟的时候看手表,时针可能已经指向九点或九点半了。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他根本就不会看表,他也没有手表。 

  就像前面所说的,他的听觉反应也很慢,如果妈妈想和他说早安的话,就得在前一天晚上说,这样他才能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听到。 

  谁想和这样的人住在一起呢?不管怎么样,我绝不。我和他一定不能同事做一件事情。 

  当他想给我一个告别吻的时候,我都得给他准备一个见面吻,这样他的告别吻和我的见面吻才刚好接上。接下来,等他感受到我的吻的时候,我可能又要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