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6, 2016

为了考试,还是为了学生



为了考试,还是为了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自身的天份,帮助他们拥有充实的人生,并成为有热情、有生产力的公民。为此,学校应该如何运作与改变,是关系每一个人未来,最重要的课题。”
——国际创新、创造力与人力资源专家肯•罗宾森(Ken Robinson)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教育的方向,决定教育的内容。那么,我国教育的方向是什么?

    行政中,从教育部到教育局,挂在嘴边的是UPSR的“及格率”和“平均积分”(GPS);学校里,倒数UPSR的牌子显而易见,周会的话题永远有UPSR;市面上,UPSR的模拟试卷四处可见,补习中心生意兴隆。种种迹象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教育的方向是考试。然而,大家都不愿承认。大家都说,这是为了学生,为了让他们考取好成绩,锦绣前程。为考试与为学生,真的一样?

    一所学校,把目光聚焦到考试,会是怎样一副光景?她自然要举办一系列有助提升考试成绩的活动,比如:加长补习时间、训练作答技巧、添购模拟试卷等等。不止如此,她还会取消其他无关的活动。音乐、美术、体育……这些都不考,不考自然不教,要教也等考试后。球类、园艺、弈棋……这些也不考,当然也不学,要学也等考试后。一切时间与资源,都要集中到应付考试之上。

    结果会是如何?很大可能,学校真会如愿以偿,金榜题名,名列前茅。学生获得了辉煌的考试成绩,同时也牺牲了身体的舒展、艺术的熏陶、兴趣的培养、快乐的童年。还有可能,学校到头来依旧名落孙山,学生一无所有。

    一所学校,将目光投向学生,又会是怎样一种气象?她自然要以人为本,想方设法提供最佳条件,让每个学生得到最适切的发展。学生爱羽球,她会找来教练,提供培训;学生愿画画,她会带他们出外写生,到美术馆观摩学习;学生迷木工,她会增设木工房,让他们一展才华。总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阳光雨露,奉献空气土壤。

    结果会是如何?也许,学校真的无法在考场上扬名立万。学生的成绩普普通通,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童年、积极的自我。说不定,随着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最后也考获标青的考试成绩?这也并非天方夜谭。

    为考试与为学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估计会有不少人说:我们也是迫于无奈,上层要成绩要分数,能怎样?这也是事实。但是,我更欣赏中国薛瑞萍老师的态度:

    “都说教师不自由,可我觉得,自由从来不是自上而下赐予的,它是凭借信念和意志争取到的,自由的程度从来都取决于我们坚守正道、向善向美的信念和信心!我们是教师,成年累月,我们教育孩子要有理想、有追求,要树雄心立大志,认准目标不屈不挠!如果我们所说的一切,连自己都不相信,连一点都不能做到,我们怎能担当起教师的名号?”




此文刊登于:《中国报》14.6.2016

Friday, May 20, 2016

2016教学日志(二十七):儿童也能写作(三)



5月7日(星期六)
儿童也能写作(三)


        每天早上7点至7点10分,是我们班的“日有所诵”时段,风雨不改,雷打不动。就算是我站岗监护那天,也会用华文课的10分钟补上。薛瑞萍老师说,“语文是熏出来的。”我深以为是,于是特别看重每天的“日有所诵”。优美的诗性文本,通过朗朗书声,进入小朋友心底,为一生的精神面貌打底。

    一天早上的“日有所诵”时段,读到中国作家王清秀的儿歌《羊,羊》:


羊,羊,
小山羊,
年纪不大胡子长。

鹿,鹿,
梅花鹿,
头上长着两棵树。

象,象,
大白象,
鼻子像个擀面杖。

驼,驼,
大骆驼,
脊背弯弯山两座。

    才刚读完第一遍,马上有同学接了下去:“牛,牛,大黑牛……嗯……嗯……”我也即兴地跟着一块儿编:“牛,牛,大乳牛,身上牛奶拼命流。”大家笑得人仰马翻。时间关系,没能让小朋友们动脑筋续编,但我当下就察觉:这首儿歌会是创意读写课的绝佳教材。

    稍作策划,课堂上,带着小朋友聚焦这首儿歌。先是边读边演,接着打着拍子朗诵,进而发现儿歌的形式特点。然后,放手让他们选择喜欢的动物,进行仿创。小朋友们写出了这样的习作:


猴,猴,
小猴子,
屁股红红又漂亮。

象,象,
大白象,
大象鼻子长又长。

鱼,鱼,
小金鱼,
游来游去多可爱。

黄,黄,
小黄狗,
黄狗坐在大门前。

牛,牛,
小黄牛,
爱吃青草爱跑步。

虫,虫,
毛毛虫,
长大变成花蝴蝶。

黄,黄,
小黄狗,
黄狗半夜守门口。

肥,肥,
大肥猪,
肥猪整天睡不够。

虫,虫,
毛毛虫,
长大变成大蝴蝶。

兔,兔,
小白兔,
眼睛红红亮晶晶。

鱼,鱼,
小丑鱼,
身体像小丑一样。

猫,猫,
小猫咪,
小猫咪很美丽哟。

鱼,鱼,
大鲨鱼,
会吃人又会吃鱼。

猫,猫,
小猫咪,
会吃鱼会抓老鼠。

狗,狗,
小狗狗,
小狗狗会看门口。

鱼,鱼,
大鲸鱼,
会喷水也会游泳。

狗,狗,
小黄狗,
狗会追人还吃肉。

鱼,鱼,
小鲸鱼,
头上有个喷水池。

龙,龙,
大黄龙,
一飞飞到天空中。

鲨,鲨,
大白鲨,
整天只会吃鱼儿。

鸡,鸡,
小红鸡,
白天只会喔喔叫。

鱼,鱼,
大鳄鱼,
嘴巴大大像河马。

狗,狗,
大黑狗,
特别爱做尾巴操。

    除了课堂上的发表,我还将这些习作刊登在校园期刊《我手写我心》里头。怎么知道,校长读了小朋友们的习作,觉得挺可爱,问我能否请他们周会时上台朗诵。在课堂上问了问,最初有七位同学爽快答应,三位同学婉转拒绝。在班上稍作排练后,七位增至九位,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周会上,九个孩子一同上台,以接龙的方式读出自己的习作,我在一旁用响板为他们伴奏。能够站在台上,朗诵自己的作品,与学校的师长同学分享,想来都无比幸福。

    小朋友们,但愿你们能喜欢写作,享受写作。

Monday, May 16, 2016

2016教学日志(二十六):儿童也能写作(二)



5月8日(星期日)
儿童也能写作(二)


        上回的仿创实践,让我见识到小朋友的语言天份与潜力,让我对儿童也能写作更具信心。隔了两周,带着中国左伟老师创作的绘本《好神奇的小石头》,又给他们上了一堂创意读写课。

    左老师这部作品互动性极强,翻页间邀请读者加入猜测,有趣好玩得不得了。更棒的是,小石头每变身一次,都会出现一首节奏明快的儿歌,与图片相映成趣。边读边猜,边猜边玩,边玩边赏,领着他们聚焦其中四首儿歌:


小老鼠,上灯台,
一直玩到妈妈来。

大鸭梨,甜又脆,
小朋友们排好队。

小汽车,嘀嘀嘀,
开到东来开到西。

小刺猬,一身刺,
叽里咕噜捡果子。

    通过四首儿歌的朗诵与对比,感受其中韵律,发现其中主角与字数。然后,集思广益,尝试以口头创作的方式,为青蛙和蘑菇设计儿歌。接着,再个别为母鸡、企鹅和鲸鱼创作一首儿童。小朋友的仿创之作如下:


大母鸡,带小鸡,
到处去找食物吃。

大母鸡,生下蛋,
小鸡们排好好队。

大母鸡,带小鸡,
小鸡小鸡叽叽叽。

小鸡鸡,叽叽叽,
跟着妈妈去散步。

大母鸡,不会飞,
她会照顾小鸡们。

小企鹅,排好队,
跟着爸爸回家去。

小企鹅,好可爱,
住在很冷的地方。

小鲸鱼,好可爱,
游啊游啊好舒服。

小鲸鱼,水里游,
头上喷出小瀑布。

小鲸鱼,学游泳,
他会跟着妈妈游。

小鲸鱼,会喷水,
也学会了游泳呢!

小鲸鱼,水里游,
游来游去真开心。

小鲸鱼,小鲸鱼,
快快乐乐水里游。

    发表环节,读着自己创作的儿歌,小朋友笑容满面,一脸自信与满足。听着老师的称赞、同学的掌声,过了一把小作家的瘾。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积极动脑,不知不觉拿捏节奏,不知不觉斟酌语言。

    朱自强教授说,“在本质上,在语文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不是语言,而是学习用语言建构意义、建构心智世界的能力。语言的习得是建构的过程。”希望自己方向正确,走在朱老师说的道路上。


Sunday, May 15, 2016

2016教学日志(二十五):儿童也能写作(一)



5月7日(星期六)
儿童也能写作(一)


        听说我要给一年级学生上写作课,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任务”,是在拿石头砸自己的脚。“一年级,字都认不得几个,写不了几个,能写作?”言下之意似乎是说:要写作,必先识字写字。真是如此?

    若真是这样,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如何能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千古佳句?中风至全身不能动弹,唯有左眼眼皮能够跳动的让•多米尼克,如何能写出震撼人心的小说《潜水钟与蝴蝶》?可见,写作并非手与笔的劳动,而是心与思的活动。

    没错,一年级学生还在努力识字,写字也才起步,但他们有感觉,有想法,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只要找到合适的内容与方式,小朋友还是能够表达自己,乐于进行创造的。于是,我从儿歌和童诗入手,开展了创意读写课,让小朋友借助儿歌的形式,进行仿创。

    第一回,带着他们读了这首童诗:


数字 9

在妹妹的眼里
9是一枝又香又甜的棒棒糖

在爸爸的眼里
9是一根无烟草的烟斗

在农夫的眼里
9是一把万能的锄头

在我的眼里
9是个被老师罚站的我

    接着,借助全班的力量,一人一句,集体仿创了以下这首:


数字 0

在妈妈的眼里
0是一串美丽的项链

在姐姐的眼里
0是一颗圆圆的鸡蛋

在爸爸的眼里
0是一块亮闪闪的手表

在我的眼里
0是一张大大的鼓

    小朋友回家后,靠着口述,请爸爸妈妈代笔,写下他们的构思,完成了以下这几首:


数字7

在农夫的眼里,
7是一把锄头。

在警察的眼里,
7是一把手枪。

在爸爸的眼里,
7是字母L。

在我的眼里,
7是我的手。


数字0

在妈妈的眼里,
0是一串美丽的手链。

在爸爸的眼里,
0是一个闹钟。

在姐姐的眼里,
0是一个鸡蛋。

在我的眼里,
0是一串美丽的项链。


数字0

在妈妈的眼里,
0是一粒鸡蛋。

在爸爸的眼里,
0是一块手表。

在姐姐的眼里,
0是一支棒棒糖。

在我的眼里,
0是一个甜甜圈。


数字9

在妹妹的眼里,
9是又香又甜的棒棒糖。

在农夫的眼里,
9是一把锄头。

在弟弟的眼里,
9是反转的“P”字母。

在我的眼里,
9是一个气球。


数字0

在弟弟的眼里,
0是一颗圆圆的糖果。

在姐姐的眼里,
0是一颗圆圆的鸡蛋。

在妹妹的眼里,
0是一个不倒翁。

在我的眼里,
0是我的头。

    一年级,识字写字是重点,那是当然。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能进行阅读与书写。不让识字写字成为门槛,将阅读和书写拒之门外。识字在积累,写字在行进,高品味的阅读与书写也该同步推进,读一流的作品,写契合儿童心理的话语。

    我想,这才更贴近真正意义上的母语教学吧。


Saturday, May 7, 2016

2016教学日志(二十四):中了“日有所诵”的毒



4月12日(星期二)
中了“日有所诵”的毒


        华文课,讨论活动本中的练习。两幅图,几抹色块,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进行联想,看看这色块组合像什么。

    第一幅图,小祖而举起了手。

    “老师,像那种高高的……高高的房子。”她边说边认真地比划着。

    “哦,老师,像高楼!像高楼!”一旁的小永康忍不住抢话。

    对两人竖起了大拇指,转过身,操起粉笔,正想写上“楼”字,冷不防底下一下炸开了。

    “盖!盖!盖花楼。花楼低,碰着鸡。鸡下蛋,碰着雁……”无人领头,无人提议,大家就这么默契十足,异口同声。赶紧回头,正好赶上最好玩的末两句:“雁叼米,碰着小孩就是你。就!是!你!”小朋友们你指我,我指你,笑得合不拢嘴。

    第二幅图,小庞小手高举。

    “老师,这个像山!大山!”

    朝他点了点头,正要转身板书,底下又炸开了。

    “大山爷爷,戚万凯。白云帽子戴头上,绿色大衣披身上,公路皮带缠腰上,瀑布领带挂脖上……大山爷爷真漂亮!真!漂!亮!”不约而同,不由自主,不以为然,不可小觑。

    从没要求背诵,从没进行考查,这群小瓜怎么就熟读成诵了?

    大概是作品本身的力量吧?契合了儿童趣味,读了便喜欢,喜欢了便一下走进心中。

    大概是日有所诵带来的“水滴石穿”与“绳锯木断”吧?雷打不动的每日十分钟,朗朗书声带着母语的味道,飘入耳中,沉入心房。

    一个“楼”字,牵出了一首连锁调;一个“山”字,引出了一首民间童谣。这样的日子,多浪漫。



Thursday, April 21, 2016

2016教学日志(二十三):猜谜的乐趣



3月27日(星期日)
猜谜的乐趣


        课本单元五在“导入”的部分放了首谜语:

远看像只大骆驼,
近看泥土厚又多,
有树有草有石头,
动物当它是住所。
(猜一自然景物。谜底:山)

    不难猜,且挺有趣的。逐句理解,然后猜测,再看看所猜与谜面符不符合。抽丝剥茧的过程,成了猜谜的乐趣。尤其当谜底揭晓,若是猜中,叫人无比兴奋,就算猜错,也多了个回顾反思的机会。

    于是,上网搜了另外四则谜语,带进教室,与同学分享:

两只小口袋,
天天随身带,
要是少一只,
就把人笑坏。
(谜底:袜子)

身穿大皮袄,
野草吃个饱,
过了严冬天,
献出一身毛。
(谜底:绵羊)

身穿绿衣裳,
肚里水汪汪,
生的子儿多,
个个黑脸膛。
(谜底:西瓜)

一个老头,
不跑不走;
请他睡觉,
他就摇头。
(谜底:不倒翁)

    一开始,同学们几乎都乱猜一通,断章取义者众。要求他们先思考,多听几遍谜面,再逐一抽丝剥茧。他们的眼珠开始打转,思维开始聚焦谜面,应用联想与排除进行思考,逐步走近谜底。谜底揭晓,声声“Yes!”响彻云霄。

    打铁趁热,交代同学回家搜集谜语,再带来学校与大家分享。乍闻此要求,跃跃欲试者有,面露难色者也有。毕竟是一年级啊,自行搜集谜语还是挺挑战的。试一试吧,从小部分人开始,逐步带动。至少从老师开始,一天带一首谜语进班,看看能否掀起一股谜语热。

Monday, March 28, 2016

2016教学日志(二十二):华文课三件事



2月23日(星期二)
华文课三件事


        三节华文课,做了三件事:听写、识字游戏、“我是谁?”。

听写

    这是第二回听写,只要求写三个字,没让同学提前准备。贴出字卡,带着他们大声读、分析字形、书空,再请没把握的同学到黑板前模拟一回。目的无他,只想让大家都学会,都能写对。听写的目的,不正是如此吗?不愿搞得压力山大,考试作战似的。听写,不是判出高低优劣的考核,而是掌握写字的方法与过程。

    六位同学自愿到黑板前模拟听写,交代其余同学关注他们写得如何,包括笔画笔顺,一些错误的笔顺这才曝露。正好利用这些例子,强调笔顺规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再次在板上范写,要求犯错的同学仔细观察,然后习写一遍。

    直到同学们都有信心了,才各自在座位上听写。遮遮掩掩的动作减少了许多,但始终还是有一小部分同学这么做,也许是习惯成自然吧?是幼儿园训练的成果?实在不愿看到这成为班上风景。于是耐心告诉同学,这是听写,不是考试,目的是让大家都能学会,不必左挡右遮。同桌不会的话,应该教会他,而非幸灾乐祸,亦无须沾沾自喜。我希望班风是互助,而不是互防甚至互害。强者帮弱者,相互扶持,共同前进。

识字游戏

    因教学需要多媒体设备,得到精明教室进行,还得迁就其他班级的使用时间,只能等到第二节才上去了。听写后,见还有一小段空档,让同学分组进行识字卡游戏。

    上个周末,抓紧时间制作了三套以《日有所诵》为基础的识字卡。每套识字卡48张,都是从《日有所诵》同学们读过的篇章中抽出的常用字,三套共144字。配合识字卡,开展了“我是识字高手”大挑战:每识完一套字卡,即可获得盖章一个。搜齐三个印章,可获神秘小礼物一份。

    把三套字卡拆成六份,每组获一份。游戏进行时,四个组员平分24张字卡,再轮流揭卡并读出字音。遇到不会读或读错的,则即时纠正并要求该同学收回字卡,下次再揭。越早将手上字卡揭开并读准的,即为优胜者。简单的游戏,却也成功调动起同学们的热情,玩得不亦乐乎。

    平日读《日有所诵》,一部分孩子是不大看文字的,只凭声音与印象诵读。篇章是背起来了,文字却不一定能认。通过这套识字学具,加上竞赛活动的推波助澜,希望孩子们能在诵读时多留意文字,边读边认。遇到不认得的字,也可自行翻查《日有所诵》,省去我不少力气。

我是谁

    铃声响起。略作整顿,领着同学们到精明课室,进行了“我是谁?”的教学活动。此活动参考亲近母语《我的写作课》的设计,让同学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名字背后的故事。

    对于自己的姓名,大部分同学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今天的活动只能浅尝即止,无法深入。同学们只能向同桌同伴简略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因为名字闹的一些笑话。至于名字背后的意义,则云里雾里了。

    每个名字,都是长辈对我们的期待与祝福。于是,给同学们发下学习单,布置了这么一项回家作业,让他们问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自己的名字是谁取的?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取名字的人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吗?之后,在微信的父母群里呼吁大人们抽时间和孩子聊聊他们姓名背后的故事。

    想象着父母和孩子讲着为他们取名字的故事,孩子眨巴着的双眼,无止境的追问,以及父母想当年时自然流露的傻笑与憧憬……期待同学们明天的分享。


Friday, February 19, 2016

2016教学日志(二十一):但愿一年吉祥如意



2月14日(星期日)
但愿一年吉祥如意


        一周的春假转眼过去,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又开学了。趁着假期,大略规划了开学后至年中假期的一年级华文教学内容。翻出手上参考书,稍作整合,初步计划如下:


    星期日(2节) :阅读教学、识字教学【教材:《课本》】
    星期一(2节) :语文练习【教材:《活动本》】
    星期二(3节) :写作教学【教材:《我的写作课》】
    星期三(2节) :文学阅读教学【教材:《我的母语课》】
    星期四(3节) :写字教学、自由阅读、趣味语文【教材:《新语文读本》】
    每日晨读(10分钟) :诵读【教材:《日有所诵》】

    当然,这只是基本框架,碰上有趣的单元或突然灵机闪现,当可随心所欲,随机应变。

    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语文学习只能事倍功半。让孩子爱上阅读,培养阅读习惯,过一种阅读的生活,是今年的重中之重。上半年,主要还是以听读绘本故事为主,我讲,他们听,尽量做到每周至少读两本绘本。下半年,也许就能过渡至桥梁书的共读了。盘算着以《君伟上小学:一年级鲜事多》为主打,带着他们共读。

    今天,进入第二单元:用心来上课。想测试一下学生程度,让他们先自读一遍,没有不认识的字且有信心带领同学朗读的举手。几乎全班都举手了。随机点了两位“小老师”领读,读得正确响亮,只是稍欠语气节奏。表扬了小老师,我再范读,学生跟读。始终觉得,教师的范读特别重要,尤其在一年级。去到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以同样方式挑战同学,过关的依旧不少。看来大家的识字起点不低啊。

    朗读完毕,稍作内容上的讨论,即翻开活动本,完成有关课文的理解练习。接着,将单元一和单元二的字卡发给每组同学,教他们进行小组识字游戏。是这样的:四人一组,平分约16张字卡,每人获4张。同学轮流亮出手上字卡,大声读出字卡上的字,由其他三位组员鉴定对错。读对,则众人跟读;读错,则众人纠正,并收回字卡,下次再亮。游戏相当简单,他们却玩得不亦乐乎,看着开心。

    盘算着结合《日有所诵》的诵读,同步推进自主识字。那就是以《日有所诵》中的篇章为蓝本,挑出常用字,制成一套套自主识字的游戏卡。识写分开,先让学生对常用字有整体印象,当可迅速识字,跨过门槛,早日进入课外自主阅读。课外阅读的打开,又可反过来推进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的进展。先做出一套游戏卡,再寻求家长协助复制开发,当可事半功倍。




Wednesday, February 3, 2016

2016教学日志(二十):协作尚未成功,师生仍须努力



1月31日(星期日)
协作尚未成功,师生仍须努力


        一早的“日有所诵”,迎来一首超有趣的儿歌——《半半歌》。

半半歌

【中国】张秋生


有个小孩叫半半,

起床已经七点半。
鞋子穿一半,
脸儿洗一半,
早饭吃一半,
课本带一半,
上学路上半半跑,
光着一只小脚板。

    故事、韵律、趣味、幽默,一应俱全。才带着同学读一遍,已有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读着文字,每个人脑中一定都浮起了半半的形象吧?睡眼惺忪,行色匆匆,丢三落四,蹦蹦跳跳,是这样吗?读过两遍,大家很自然地站了起来,纷纷比手划脚,为儿歌配动作。没有刻意设计,动作在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激发创造中诞生。合不合适没关系,好不好玩才重要!读着,笑着,跳着,舞着,以这种方式开启全新的一天,真好。

    “老师,再来一次!”于是再来一遍。“老师,再来!”又来了一遍。“老师,再来!再来!”眼见铃声已响,今天暂且打住,来日慢慢回味。意犹未尽,也是一种不错的状态吧?

    有感团队合作的重要,再次策划了一次协作学习的模拟演练。四人一组,每组一块小白板、一支马克笔。每人分得一张号码牌,上有号码“1”“2”“3”或“4”。接着,抽出主题卡片。如果抽到“食堂”,同学们就得在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讨论能在食堂看见的任何东西,由组内其中一人记录在白板上。三分钟后,教师抽取号码牌,被抽中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基本上,活动任务并不困难。降低门槛,意在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为小组做出贡献。再说,任务只是手段,协作才是目的。本以为此活动极易操作,没想到状况连连。先是一些同学为了争夺“1”的号码牌而争吵;然后是一些同学抢着执笔、争着记录;还有一些同学仍然单打独斗,自个儿思考而不懂分享交流。

    只好一组一组去带动去组织,以示范的方式传达“交流”、“合作”的概念。最后,小组的成果反而不如个人。这么说吧,同学们还无法在小组内相互激发,相互促进,产生“1+1>3”的化学作用。小组,反而成了包袱,限制了个人发挥。

    当然,这只是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情况,只反映出同学们尚未适应小组合作,需要更多学习与演练。我想,之所以未能掌握,是因为同学们欠缺与人讨论的经验,生活中也很少见到良好的示范,因此没有概念,不知“讨论”、“合作”、“分享”究竟长什么样。那么,是不是可以借助周围资源,让更有经验更有能力的人带着他们一起交流讨论,让他们边跟边学呢?

    想起去年带过的四年级学生,其中有好些品学兼优又乐于助人的孩子。邀请他们进入班级,担任小组的爱心哥哥姐姐,带着学弟学妹一同协作学习,如何?还想到“天使与主人”的游戏,让他们“领养”一两位一年级的小弟小妹,暗中多加照顾,既能帮助幼小,又能完善自己,何乐不为?又或者邀请有时间的家长进入课堂,引领学生讨论交流,也挺有意思。和同事谈起,这才发现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学校还有一批为数不少的实习生。能不能请他们进班,配合我带动小组?

    如何整合资源,让同学们学得更好,确实值得深思。不由得想起了那句著名的非洲谚语,“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个人力量有限,却能穿针引线,聚善缘,成善果。


Tuesday, February 2,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九):好字如何好



1月28日(星期四)
好字如何好


        批改了同学们的习作,带着一叠活动本,一包水果布丁,来到精明课室。今天要派礼物,表扬把字写好的同学,让写得好的字登场,现身说法:好字如何好。

    托实物投影的福,把写得好的活动本放到镜头下,同学写的字即跳上荧幕,一清二楚。让同学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向他们说一说怎样才称得上“写得好”,“好字”又是怎么写出的。点评好字,公布作者,颁发奖品,一位位名字被念出的同学来到课室前,脸上无限光荣。写得好的,恭喜,再接再励;写得不够好的,加油,继续努力。

    打铁趁热,颁发礼物后,让写得未臻理想的同学马上修改。好些同学主动请教领了奖的朋友,“小老师”们也大方分享心得。没有指示,一切是那么自然,颇出意料之外。于是乐见其成,随机表扬了互相学习的同学,四处巡视,帮助其他同学把字写好。好些同学开窍了,写得端正工整。当然,还是有同学懵懵懂懂,随意写。日子还长着呢,未来几乎每周都会有写字训练,提点提点再提点,总会开窍的。

    最后一节的道德课,照旧让同学轮流挑选一本绘本,带回家亲子共读。有的同学借到心仪的书,笑容满面,满心欢喜;有的同学眼看所爱被借走,有点失望,只好退而求其次。人生不正是如此吗?有些时候称心如意,更多时候波折连连。如何坦然面对不如意,是一门更深的功课啊。

    看到同学渐渐轻车熟路,慢慢学习体谅与等待,甚是安慰。本周最受欢迎的作品,当数《中国民间童话系列》绘本了,人人都盼望把它捧回家。我把这情况当作对老师讲述的肯定,内心窃喜。


Sunday, January 31,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八):为汉字找朋友



1月27日(星期三)
为汉字找朋友


        昨天上了两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今天进行单元一的识字写字教学。

    准备了“天”“小”“早”“去”“上”“手”六张字卡,逐一闪现,让学生看字卡,读字音。这方面,全班都没什么问题,轻易就能办到。将字卡逐一贴上黑板,开始更上一层楼:构词。该如何向同学解释“构词”呢?我说:为汉字找朋友。在没找到朋友前,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字”,有点孤零零的。找到了朋友,就会变成“词”。一起为汉字找朋友吧!

    一些同学很快明白我的意思,说出了“天空”“天堂”“天上”等词。马上把这些迸出的词写上黑板,给予表扬肯定,“每天”“蓝天”跟着登场。抓住机会,告诉同学,为汉字找朋友,朋友可以跟在字的后面,也可以排在字的前面。从一个个例子中,越来越多人看清了“构词”的样子,纷纷举手,为汉字找朋友。

    从“字”过渡到“词”,眼看同学们渐渐游刃有余,再提高难度:用构成的词说一句话。我先开始:一只小鸟在“天空”飞翔、“天堂”一定有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书。从一个字,到几个词,再到一句话,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太容易,但不至于遥不可及。向难度挑战,才能引发积极的思考,才能收获沉甸甸的成就感,学习才有意思。思考需要时间,等待是必须的。过了片刻,开始有同学举手,想要尝试。

    “我每天来学校上学。”说得多好!当然,也有同学把话说完,才发现丢了指定的词。还有同学明明想好了,举手了,等到站起,开了个头,却又忘了。学习本来就是磕磕绊绊,跌倒爬起,爬起跌倒,再跌再爬,不是吗?“失败是成功之母”,跌倒的价值还更大呢!课堂是允许犯错的,只要肯尝试,不失兴趣与信心,总会进步,终将迎来彼岸。把目光放在过程,每个尝试都意义非凡,都值得肯定。

    逐一为六个字找了朋友,练习说了几句话,这就进入字形分析。书空,数笔画,然后关注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何处起笔,何处转折,何处收笔。稍作指导,有了概念,是时候放手让同学动笔写字了。翻开活动本,习写第一单元的六个生字。看仔细,才动笔,把字写好靠努力!

    巡了一圈,全班24位同学,约三分一已能很好地关注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迁移到自己的习字之中,做到笔画正确,结构匀称。另三分一则时好时坏,时而跟着范字写得工工整整,时而自作主张弄得歪歪斜斜。还有三分一仍如无头苍蝇,无视范字的存在,自写自乐。看来,要善加利用那优秀的三分一,提拔为写字小师傅,助我一臂之力。此外还可加大力度,讲评写得好的习作,让同学们更关注范字和田字格。

    课堂结束,让同学们将活动本交上。待批改后,挑出可圈可点之作,明日在课堂上大力表扬,期许能激起大家对写好一手字的追求。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七):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



1月26日(星期二)
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


        对我来说,品格、态度和习惯的养成,远远重于知识的积累。与认了多少字、做了多少练习、写了多少文章相比,我更关注一个人喜不喜欢上学,能不能专心上课,会不会与人合作,是否拥有一颗柔软的心。有了良好的品格、态度和习惯,知识积累自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开学头三周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一年级同学的课堂秩序、上课态度、学习兴趣和彼此间的相处上。

    来到第四周,终于翻开课本,进入第一单元:新的一天。里头有两篇短文:《天亮了》《我们也要去上学》。课文很短,除了学习朗读、识字和写字,应该还能利用文中的反复句式,进行思维与说话训练。于是,朗读课文后,把同学引向文中反复的句式,并板书:

    小鸟说:“太阳早。”
    小树说:“小鸟早。”
    小朋友说:“爸爸早,妈妈早!”

    美丽的早晨,还有谁会对谁请安呢?同学们的思维一开始并不活跃,嘴上来来去去都离不开身边的人:我对哥哥说,爸爸对妈妈说,老师对同学说……这也太现实、太规矩了吧?有何乐趣可言?于是抛砖引玉。“同学们,每天早上来到课室,难道没听到它对你们说早安吗?”缓缓走到课室一角,手指轻轻伸向矮几上的收音机。同学们愣了一下,又纷纷浮现一抹浅笑。

    “有些声音,耳朵听不见,要用心才能听到。同学们,再仔细听听,课室里还有谁在跟谁说早安呢?”同学们的眼珠子这才开始转起来。陆续又有小手举起。

    桌子说:“书本早。”
    扫把说:“畚箕早。”
    黑板说:“粉笔早。”
    
    开始有点意思,这才兴奋起来。只有当我们用语言进行创造,才能感受语言的缤纷与神奇,不是吗?这时,有位同学把玩着手上的两本书,说:“课本说:‘故事书早!’”两本书成了朋友,说起了话!太有趣了!

    接着,话题转向第二篇课文:《我们也要去上学》,关注文中反复的句式,板书如下:

    小鸟去树林上学,
    蜜蜂去花园上学。
    (  )去(  )上学。

    小鸟到树林学飞,蜜蜂到花园学采蜜,还有什么东西会到什么地方上学呢?让同学们进入小组,集思广益。事情未如预想般一帆风顺,好几组同学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讨论”为何物,不知该做些什么。于是,见到部分同学依旧小手高举,还想发表意见。他们的思维在动,但仅限于自己脑中,并未抛出分享。他们更习惯于跟老师互动,渴望得到老师赞许,不善于和同学交流。这也难怪,平时上课都这样啊,协作学习的机会屈指可数!

    同学们没学过,自然不会。我们能做什么?教啊!说明,讲解,示范,带领……然后呢?他们就会了?不可能,还得让他们实践才行。实践,让问题浮现,然后解决。我知道,这过程一定很烦。不会交流,不知该做什么,动辄大呼小叫、你争我吵,甚至一哭二闹三报告……如此惨况容易叫人举白旗,让人失去耐性,丢掉希望。很多人选择了放弃,隔绝生生互动之路,让师生的一对一互动继续垄断课堂。这当然会使我们耳根清净,但同学们也就此失去了学习合作、相处、忍耐、迁就、妥协的机会。

    权衡轻重,我选择坚持。雷夫老师说:“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小组协作学习就是如此,不容易,但值得做,而且值得好好做。

    于是,一组组去组织,带动思考交流。遇到没头绪的,指出讨论方向;遇到闹别扭的,安抚鼓励表扬;遇到不团结的,尽力拉拢撮合。一人之力毕竟有限,但聊胜于无。只希望同学们能慢慢看到,小组合作原来是这样的,讨论原来可以这样进行,原来这就是表达和交流。当然,这是一条漫长之路,需要不断实践、受挫,不断检讨、调整,才会逐步迈向成熟。

    最后,部分组别隐约有了团队的雏形,部分组别依旧流于单打独斗。往后的教学,该继续融入协作学习的元素,给同学们更多演练的机会。让指示更明确,让步骤更简洁,让示范更到位,让形式更生动。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Tuesday, January 26,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六):向着明亮那方



1月25日(星期一)
向着明亮那方


        每次进班,总有人打小报告:某某同学推我、某某同学打我、某某同学骂我、某某同学上课不专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起生活摩擦难免,况且不是什么大事,可以理解。然而,天天打小报告非但于事无补,还会让老师烦躁,让同学焦虑,影响课堂气氛,破坏班级感情。再说,长期将目光放在烦人琐碎的事物上,只会使人目光短浅,心胸狭窄。

    族魂林连玉先生说:“对抗破坏,最好的方法就是建设。”《彩色的阅读教室》写道:“你给生活意境,生活才能给你风景;你风声鹤唳,生活也只好四面楚歌。”与其被动地围着同学们的小报告打转,不如让他们转移视线,将目光投向好人好事,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于是,一进班便按下所有整装待发的小喇叭。

    “老师不喜欢同学们打小报告。每次听到我们班同学做了这么多不好的事,老师都很失望。我们班应该没那么坏,对吗?能不能说一些同学做过的好事啊?不打小报告,我们来表扬班上的好人好事,好吗?”

    同学们想了想,开始举手。

    “老师,祖而很好,她在换节时拿书出来看。”
    “老师,荣兴很好,他帮我把掉下的铅笔捡起来。”
    “老师,颐恩很好,她会提醒我专心上课。”
    “老师……”“老师……”

    赶紧大力表扬被提到的同学,真棒!当然还有夸奖别人的同学,发现美也很了不起,不是吗?再把目光引向值日工作:今天的值日生完成任务了吗?自动自发的,掌声鼓励;一时遗忘的,善意提醒。班上一下充满正能量。良好品行被放大,被聚焦,就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彼此称赞,也让大家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珍惜,懂得感恩。寻找好人好事行动,还得持续开展下去,让发现美好成为班级风气才行。在心上多种花植草,总比任其乌烟瘴气要好。

    春节将至,心思飞到中国的神话传说,希望也给同学们讲几个。想起去年中国朋友送的一套《中国民间童话系列》绘本,至今仍未揭封。把书找来,小心地拆,仔细地读,瞬间惊为天人!故事精彩、图画精致不说,还带着浓浓民间故事的味道,那是一种悠远而神秘,虚幻而亲切的感觉。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尽在其中。难得的好书,值得大力推荐:向华改编,绘本创作工作室绘,“暖房子华人原创绘本•中国民间童话系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全套共八册。

    随着《怪怪园的怪老师》系列讲完,正是时候让这套宝书登场。打头阵的是我非常喜欢的其中一本——《长发妹》。故事挺长,文字颇多,读了近一节时间。但你知道吗,同学们听故事的过程全神贯注,竟不自觉随长发妹的悲惨命运轻声低叹,又因她最终得救手舞足蹈。合上书,我忍不住告诉他们:“我真喜欢长发妹,喜欢她的善良,她的勇敢,她对身边人的爱。”好多同学投来共鸣的目光:“我也好喜欢。”接着,是此起彼落的哀求声,竞相借书回家,慢慢回味。

    简简单单一个故事里,是正义,是勇气,是舍己为人,是择善固执,是苦尽甘来,是善有善报。一个故事,是一颗种子,心灵是沃土,灵魂是花朵。一天一点点,细水长流,静待花开。




Monday, January 25,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五):学习共同体



1月20日(星期三)
学习共同体


        延续昨天的内容,今日重点仍是写字教学。还是精明课室,还是《汉字宫》,还是田字格。只换了习写的字——“山”和“石”。数笔画,依笔顺书空,注意间架结构,在田字格板上试写。

    这一次,挑了三位同学的习字,放到实物投影机下讲评。在和范字的比较和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都能说出习字的优点与缺点。点评的投入,被评的认真,讲评的魅力啊。形式上的点评他人,实质上也在提醒自己,完善自己。

    除了进班上课,今天还有一部“重头戏”——教师读书会。

    去年底开会,趁汇报时段向同事说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并建议定期举办教师读书会,大家共读一本书,讨论交流。没想到,同事们一呼百应。打铁趁热,马上订来25本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人手一册,包括校长副校长,啃书之旅正式起航。

    万事起头难,读得如何是其次,先读起来再说。于是圈定书本前26页内容,作为第一回读书会的讨论范围。26页,两周阅读时间,应该还是比较实际的。今天,是第一回“教师读书会”,万分期待。

    下午三点,二十多位老师齐聚一堂。播放一小段介绍雷夫老师的视频后,老师们平均分成四组,聊起第一个话题:谈一谈你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想法。没有仪式,没有主持,没有权威,只有平等的倾诉与聆听,心与心的交流。各个小组叽叽喳喳,不时小声说大声笑,气氛温暖舒服。半小时过去,大家似乎意犹未尽,越聊越起劲。

    回到大组,进入第二个话题:哪些句子/段落让你印象深刻?与小组交流相比,大家明显要拘谨得多,毕竟不习惯在众人面前分享。无论如何,校长说了,副校长说了,好几位老师也说了,书中的只字片语勾起段段回忆,引发层层思考。针对某个人的发言,有补充,有回应,也有异见。没说话的,也在倾听,也在思考,也在同行。学习共同体,真好。

    教育生活如此平凡,教育工作如此琐碎,教育现场如此灰暗……可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理想的照耀,更需要前进的动力,更需要精神的坚持。而阅读,正是空出一段时间,让自己从喧嚣的现实中抽身,让心灵沉淀。读书,其实也是读自己,检视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观点,促进自己的思考。

    教师读书会,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平台,借共修的力量,助彼此成长。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可以走得更远。迈出了第一步,希望往后的脚步踏踏实实,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祝福同事们,也祝福自己。




Sunday, January 24,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四):看仔细,才动笔



1月19日(星期二)
看仔细,才动笔


        学汉字,不能光说不练,除了讲汉字故事,还得动手写字。今天的重点就是——“写字教学”。把两个田字格印上A4纸,配合应试的硬纸卡,一起放进A4透明塑料袋里,固之以骑马钉,供写字用的田字格板就勉强出炉了,经济又实用。

    带同学们到精明课室,顺道指导排队与秩序。保持安静、放轻脚步、顾好队形,再一个接一个鱼贯进入课室。各个细节,都需提醒,都要训练。来到精明课室,先观看汉字故事短片《汉字宫》。这套片子共有720集,每集约5分钟,根据语言文字专家白双法独创的“双法字理识字法”理论精心编创。课时有限,选择其中几集共赏,只求带出若干规律,引发兴趣,也就足够了。打算将此资源与家长们共享,让有兴趣的孩子在家也能观看自学。

    看完《汉字宫》第一集,顺着短片内容回顾了“日”“月”的演变与写法,再借助大屏幕的便利,带着同学们一起数笔画,依笔顺书空。这一堂课,教学重点在介绍田字格,教给观察与应用田字格的方法。于是,引导大家关注屏幕上的田字格,留意每一笔每一画从何处起笔,至何处转折,于何处停笔。学会如何观察田字格,才能善用范字,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起点高,入门正,往后的书写练习才会事半功倍。还没掌握田字格的用法就贸贸然大写特写,大练特练,只会让错误的经验反复,以致深化巩固。

    领着孩子分析一笔一画在田字格上的位置后,让他们应用马克笔,根据屏幕上的“日”“月”范字,在田字格板上试写。我当然没闲着,游走于同学之间,看看他们写得如何,不时亲身示范,下水写字。走了一圈,不达标的同学还真不少,一些写得太小,一些飘了起来,一些偏向一边。方才讲得如此仔细都会出现如此情况,难以想象什么也没讲就放手让他们写字会是什么境况(惨况?)。

    学习嘛,错误难免,每个错误都是学习的机会。让同学们习写,实在不求写得完美,错误反而显得珍贵。写错,表示他还没学会,我还得教,如此而已。无需动怒,无需谴责,无需辱骂,有得选择,哪个孩子愿意出错?绕呀绕,见到写得正确的,竖起大拇指,用力夸奖一番;遇到写得不好的,手把手示范解说,再放手观察。

    三节课转眼过去。是的,我们只写了“日”“月”两个字,而且是在田字格板上。慢吗?确实慢,但值得。这堂课的重点,在教给使用田字格的方法,不在习写的数量。此时的“慢”,正是为了以后的“快”。

    小碎步,不停步,一步一脚印,慢慢来。

2016教学日志(十三):最后两节



1月18日(星期一)
最后两节


        星期一的华文课,落在最后两节,中午12点20分至1点20分。就一年级而言,首二节与尾二节,真有天堂地狱之别。首二节,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小天使翩翩起舞;尾二节,精力耗尽,焦躁不安,小恶魔原形毕露。于是,话才说到一半,就会听到这样的询问:“老师,现在几点?要放学了吗?”就会看到收拾书包的手脚,还有忍不住起身走动的身影。

    设身处地,听了一整个上午的课,不累都难。如此反应,在所难免。要他们聚精会神、正襟危坐,才是强人所难。两节时光,还得妥善规划才行,老师尽量少讲,学生尽量多动。于是,以“日有所诵”开始:

什么大
许浪

天大,地大,
比不上我的手大。
我用手掌捂眼睛,
哈哈——天和地不见啦!

    短短的诗,满满的童心童趣。这首诗不适合拍着节奏读,而适合表演着读。于是,诵读两遍以后,站起来,一起想动作,一起边读边演。接着讲故事,“怪怪园的怪老师”第四本——《怪老师和淘气鬼》。面对这个好玩有趣的故事,选择用比较单纯的方式,没什么提问,没什么停顿,没什么设计,只把精力放在“讲故事”这件事上。过程中的交流也是兴之所至,随意而为,却也趣味盎然。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同学听得津津有味,畅快啊!闪过一个念头:这故事可以开展成绘本剧!

    眼看还有点时间,和同学们回顾了昨天讲过有关汉字的内容:结绳记事、汉字的由来、“日”“月”的演变,没想到大家还记得一清二楚。再介绍两个象形字:“山”“石”。边讲边画,边画边聊,把两个字的甲骨文与楷书写上黑板,试图让同学从如今的“字”中,看到古时候的“画”。想起手头上还有一整套《汉字宫》视频,兴许能派上用场。


Monday, January 18,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二):陪伴,阅读,习惯



1月17日(星期日)
陪伴,阅读,习惯


        在微信读到一篇文章,中国朱永新博士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朱博士给出的三个关键词是——陪伴、阅读、习惯。我想,学校教育大概也一样。

    美国雷夫老师说自己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所以给了学生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不是最弥足珍贵的馈赠吗?然而,把时间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客观上耗了多少小时在学生身上,而是花了多少心思陪伴他们。陪伴,是心与心之间的相处,是小王子和狐狸之间的驯养。“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只有放下身段,用心倾听,才能称之为“陪伴”。否则,越卖力,越痛苦。

    日有所诵,来到第五天,读张继楼的《做手影》:

做手影
张继楼

兔来了,
狼来了,
螃蟹爬上墙来了。
电灯一关都跑了,
电灯一开又来了。

    向校长借了手电筒,与同学们做起了手影。猫、狗、蝴蝶、兔子,一个个动物跃然墙上。可惜课室太亮,电筒又小,手影只能在墙壁一角活动,无法如夜晚停电时般,吞噬整面墙。边玩边读,做了手影后的诵读,特别起劲,特别有感觉。同学们喜欢拍着节奏读,更爱放开身体表演着读。

    接着讲故事。一天一本,“怪怪园的怪老师”来到第三本——《怪老师和熊的梦》。这个系列共有六本,故事巧妙,童趣十足。每次讲这故事,都乐在其中,有时带着同学发现巧妙的图画细节,有时让他们用封底的图复述故事,有时只需美美地享受故事。书中怪怪园的怪老师和小朋友、怪熊园的熊老师和小小熊,正一步步走进同学们的心,成为我们的共同语言,我们的共同记忆。

    “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对方,耳朵要听对方”,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需要不断提醒,不断练习。习惯,在重复中才能慢慢建立起来。别小看每天的故事时间,通过听故事,同学们在学习倾听、学习尊重、学习纪律、学习专注,还有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颗柔软的心。

    迈入开学第三周,是时候学写字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者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个汉字都是一段历史,每个汉字都有故事。面对眼前这班孩子,怎么做才能把汉字带进教室,让一个个生动活泼、源远流长的汉字,与孩子的生命相遇?一定不是僵硬的灌输、无趣的死记硬背。故事,会是通往汉字世界的钥匙吗?

    于是,临放学前,说了一段文字的由来。从结绳记事,讲到画于壁上,再到刻之骨上,带出汉字与图像的密切联系,并以“日”、“月”的演变为例,加以说明。往后,也许能开展“一日一汉字”的项目,每天讲一个汉字的演变。如此与汉字相遇,应能增添几丝温度,几许人情味吧?此想法在心上已盘旋多年,一直没有落实,是因缘不足,也是动力不够。那就今年吧,借着孩子的力量,让自己也走一趟汉字探秘之旅。

    制定了值日表,让同学开始为班上的整洁卫生负责。一年级无小事,扫地、排桌椅、擦黑板、倒垃圾,无一不是学习,无一不是教育。讲清各个岗位需要负责的工作,接着就是执行和监督了。亲身示范、反复提醒、谆谆叮咛,必然琐碎无比、啰哩八嗦,而同学必然反反复复、丢三落四。得做好心理准备,沉静面对一切挑战。

    心平气和,坚持到底,天天提醒自己,日日要求自己,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