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31,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八):为汉字找朋友



1月27日(星期三)
为汉字找朋友


        昨天上了两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今天进行单元一的识字写字教学。

    准备了“天”“小”“早”“去”“上”“手”六张字卡,逐一闪现,让学生看字卡,读字音。这方面,全班都没什么问题,轻易就能办到。将字卡逐一贴上黑板,开始更上一层楼:构词。该如何向同学解释“构词”呢?我说:为汉字找朋友。在没找到朋友前,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字”,有点孤零零的。找到了朋友,就会变成“词”。一起为汉字找朋友吧!

    一些同学很快明白我的意思,说出了“天空”“天堂”“天上”等词。马上把这些迸出的词写上黑板,给予表扬肯定,“每天”“蓝天”跟着登场。抓住机会,告诉同学,为汉字找朋友,朋友可以跟在字的后面,也可以排在字的前面。从一个个例子中,越来越多人看清了“构词”的样子,纷纷举手,为汉字找朋友。

    从“字”过渡到“词”,眼看同学们渐渐游刃有余,再提高难度:用构成的词说一句话。我先开始:一只小鸟在“天空”飞翔、“天堂”一定有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书。从一个字,到几个词,再到一句话,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太容易,但不至于遥不可及。向难度挑战,才能引发积极的思考,才能收获沉甸甸的成就感,学习才有意思。思考需要时间,等待是必须的。过了片刻,开始有同学举手,想要尝试。

    “我每天来学校上学。”说得多好!当然,也有同学把话说完,才发现丢了指定的词。还有同学明明想好了,举手了,等到站起,开了个头,却又忘了。学习本来就是磕磕绊绊,跌倒爬起,爬起跌倒,再跌再爬,不是吗?“失败是成功之母”,跌倒的价值还更大呢!课堂是允许犯错的,只要肯尝试,不失兴趣与信心,总会进步,终将迎来彼岸。把目光放在过程,每个尝试都意义非凡,都值得肯定。

    逐一为六个字找了朋友,练习说了几句话,这就进入字形分析。书空,数笔画,然后关注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何处起笔,何处转折,何处收笔。稍作指导,有了概念,是时候放手让同学动笔写字了。翻开活动本,习写第一单元的六个生字。看仔细,才动笔,把字写好靠努力!

    巡了一圈,全班24位同学,约三分一已能很好地关注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迁移到自己的习字之中,做到笔画正确,结构匀称。另三分一则时好时坏,时而跟着范字写得工工整整,时而自作主张弄得歪歪斜斜。还有三分一仍如无头苍蝇,无视范字的存在,自写自乐。看来,要善加利用那优秀的三分一,提拔为写字小师傅,助我一臂之力。此外还可加大力度,讲评写得好的习作,让同学们更关注范字和田字格。

    课堂结束,让同学们将活动本交上。待批改后,挑出可圈可点之作,明日在课堂上大力表扬,期许能激起大家对写好一手字的追求。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七):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



1月26日(星期二)
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


        对我来说,品格、态度和习惯的养成,远远重于知识的积累。与认了多少字、做了多少练习、写了多少文章相比,我更关注一个人喜不喜欢上学,能不能专心上课,会不会与人合作,是否拥有一颗柔软的心。有了良好的品格、态度和习惯,知识积累自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开学头三周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一年级同学的课堂秩序、上课态度、学习兴趣和彼此间的相处上。

    来到第四周,终于翻开课本,进入第一单元:新的一天。里头有两篇短文:《天亮了》《我们也要去上学》。课文很短,除了学习朗读、识字和写字,应该还能利用文中的反复句式,进行思维与说话训练。于是,朗读课文后,把同学引向文中反复的句式,并板书:

    小鸟说:“太阳早。”
    小树说:“小鸟早。”
    小朋友说:“爸爸早,妈妈早!”

    美丽的早晨,还有谁会对谁请安呢?同学们的思维一开始并不活跃,嘴上来来去去都离不开身边的人:我对哥哥说,爸爸对妈妈说,老师对同学说……这也太现实、太规矩了吧?有何乐趣可言?于是抛砖引玉。“同学们,每天早上来到课室,难道没听到它对你们说早安吗?”缓缓走到课室一角,手指轻轻伸向矮几上的收音机。同学们愣了一下,又纷纷浮现一抹浅笑。

    “有些声音,耳朵听不见,要用心才能听到。同学们,再仔细听听,课室里还有谁在跟谁说早安呢?”同学们的眼珠子这才开始转起来。陆续又有小手举起。

    桌子说:“书本早。”
    扫把说:“畚箕早。”
    黑板说:“粉笔早。”
    
    开始有点意思,这才兴奋起来。只有当我们用语言进行创造,才能感受语言的缤纷与神奇,不是吗?这时,有位同学把玩着手上的两本书,说:“课本说:‘故事书早!’”两本书成了朋友,说起了话!太有趣了!

    接着,话题转向第二篇课文:《我们也要去上学》,关注文中反复的句式,板书如下:

    小鸟去树林上学,
    蜜蜂去花园上学。
    (  )去(  )上学。

    小鸟到树林学飞,蜜蜂到花园学采蜜,还有什么东西会到什么地方上学呢?让同学们进入小组,集思广益。事情未如预想般一帆风顺,好几组同学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讨论”为何物,不知该做些什么。于是,见到部分同学依旧小手高举,还想发表意见。他们的思维在动,但仅限于自己脑中,并未抛出分享。他们更习惯于跟老师互动,渴望得到老师赞许,不善于和同学交流。这也难怪,平时上课都这样啊,协作学习的机会屈指可数!

    同学们没学过,自然不会。我们能做什么?教啊!说明,讲解,示范,带领……然后呢?他们就会了?不可能,还得让他们实践才行。实践,让问题浮现,然后解决。我知道,这过程一定很烦。不会交流,不知该做什么,动辄大呼小叫、你争我吵,甚至一哭二闹三报告……如此惨况容易叫人举白旗,让人失去耐性,丢掉希望。很多人选择了放弃,隔绝生生互动之路,让师生的一对一互动继续垄断课堂。这当然会使我们耳根清净,但同学们也就此失去了学习合作、相处、忍耐、迁就、妥协的机会。

    权衡轻重,我选择坚持。雷夫老师说:“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小组协作学习就是如此,不容易,但值得做,而且值得好好做。

    于是,一组组去组织,带动思考交流。遇到没头绪的,指出讨论方向;遇到闹别扭的,安抚鼓励表扬;遇到不团结的,尽力拉拢撮合。一人之力毕竟有限,但聊胜于无。只希望同学们能慢慢看到,小组合作原来是这样的,讨论原来可以这样进行,原来这就是表达和交流。当然,这是一条漫长之路,需要不断实践、受挫,不断检讨、调整,才会逐步迈向成熟。

    最后,部分组别隐约有了团队的雏形,部分组别依旧流于单打独斗。往后的教学,该继续融入协作学习的元素,给同学们更多演练的机会。让指示更明确,让步骤更简洁,让示范更到位,让形式更生动。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Tuesday, January 26,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六):向着明亮那方



1月25日(星期一)
向着明亮那方


        每次进班,总有人打小报告:某某同学推我、某某同学打我、某某同学骂我、某某同学上课不专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起生活摩擦难免,况且不是什么大事,可以理解。然而,天天打小报告非但于事无补,还会让老师烦躁,让同学焦虑,影响课堂气氛,破坏班级感情。再说,长期将目光放在烦人琐碎的事物上,只会使人目光短浅,心胸狭窄。

    族魂林连玉先生说:“对抗破坏,最好的方法就是建设。”《彩色的阅读教室》写道:“你给生活意境,生活才能给你风景;你风声鹤唳,生活也只好四面楚歌。”与其被动地围着同学们的小报告打转,不如让他们转移视线,将目光投向好人好事,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于是,一进班便按下所有整装待发的小喇叭。

    “老师不喜欢同学们打小报告。每次听到我们班同学做了这么多不好的事,老师都很失望。我们班应该没那么坏,对吗?能不能说一些同学做过的好事啊?不打小报告,我们来表扬班上的好人好事,好吗?”

    同学们想了想,开始举手。

    “老师,祖而很好,她在换节时拿书出来看。”
    “老师,荣兴很好,他帮我把掉下的铅笔捡起来。”
    “老师,颐恩很好,她会提醒我专心上课。”
    “老师……”“老师……”

    赶紧大力表扬被提到的同学,真棒!当然还有夸奖别人的同学,发现美也很了不起,不是吗?再把目光引向值日工作:今天的值日生完成任务了吗?自动自发的,掌声鼓励;一时遗忘的,善意提醒。班上一下充满正能量。良好品行被放大,被聚焦,就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彼此称赞,也让大家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珍惜,懂得感恩。寻找好人好事行动,还得持续开展下去,让发现美好成为班级风气才行。在心上多种花植草,总比任其乌烟瘴气要好。

    春节将至,心思飞到中国的神话传说,希望也给同学们讲几个。想起去年中国朋友送的一套《中国民间童话系列》绘本,至今仍未揭封。把书找来,小心地拆,仔细地读,瞬间惊为天人!故事精彩、图画精致不说,还带着浓浓民间故事的味道,那是一种悠远而神秘,虚幻而亲切的感觉。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尽在其中。难得的好书,值得大力推荐:向华改编,绘本创作工作室绘,“暖房子华人原创绘本•中国民间童话系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全套共八册。

    随着《怪怪园的怪老师》系列讲完,正是时候让这套宝书登场。打头阵的是我非常喜欢的其中一本——《长发妹》。故事挺长,文字颇多,读了近一节时间。但你知道吗,同学们听故事的过程全神贯注,竟不自觉随长发妹的悲惨命运轻声低叹,又因她最终得救手舞足蹈。合上书,我忍不住告诉他们:“我真喜欢长发妹,喜欢她的善良,她的勇敢,她对身边人的爱。”好多同学投来共鸣的目光:“我也好喜欢。”接着,是此起彼落的哀求声,竞相借书回家,慢慢回味。

    简简单单一个故事里,是正义,是勇气,是舍己为人,是择善固执,是苦尽甘来,是善有善报。一个故事,是一颗种子,心灵是沃土,灵魂是花朵。一天一点点,细水长流,静待花开。




Monday, January 25,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五):学习共同体



1月20日(星期三)
学习共同体


        延续昨天的内容,今日重点仍是写字教学。还是精明课室,还是《汉字宫》,还是田字格。只换了习写的字——“山”和“石”。数笔画,依笔顺书空,注意间架结构,在田字格板上试写。

    这一次,挑了三位同学的习字,放到实物投影机下讲评。在和范字的比较和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都能说出习字的优点与缺点。点评的投入,被评的认真,讲评的魅力啊。形式上的点评他人,实质上也在提醒自己,完善自己。

    除了进班上课,今天还有一部“重头戏”——教师读书会。

    去年底开会,趁汇报时段向同事说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并建议定期举办教师读书会,大家共读一本书,讨论交流。没想到,同事们一呼百应。打铁趁热,马上订来25本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人手一册,包括校长副校长,啃书之旅正式起航。

    万事起头难,读得如何是其次,先读起来再说。于是圈定书本前26页内容,作为第一回读书会的讨论范围。26页,两周阅读时间,应该还是比较实际的。今天,是第一回“教师读书会”,万分期待。

    下午三点,二十多位老师齐聚一堂。播放一小段介绍雷夫老师的视频后,老师们平均分成四组,聊起第一个话题:谈一谈你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想法。没有仪式,没有主持,没有权威,只有平等的倾诉与聆听,心与心的交流。各个小组叽叽喳喳,不时小声说大声笑,气氛温暖舒服。半小时过去,大家似乎意犹未尽,越聊越起劲。

    回到大组,进入第二个话题:哪些句子/段落让你印象深刻?与小组交流相比,大家明显要拘谨得多,毕竟不习惯在众人面前分享。无论如何,校长说了,副校长说了,好几位老师也说了,书中的只字片语勾起段段回忆,引发层层思考。针对某个人的发言,有补充,有回应,也有异见。没说话的,也在倾听,也在思考,也在同行。学习共同体,真好。

    教育生活如此平凡,教育工作如此琐碎,教育现场如此灰暗……可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理想的照耀,更需要前进的动力,更需要精神的坚持。而阅读,正是空出一段时间,让自己从喧嚣的现实中抽身,让心灵沉淀。读书,其实也是读自己,检视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观点,促进自己的思考。

    教师读书会,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平台,借共修的力量,助彼此成长。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可以走得更远。迈出了第一步,希望往后的脚步踏踏实实,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祝福同事们,也祝福自己。




Sunday, January 24,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四):看仔细,才动笔



1月19日(星期二)
看仔细,才动笔


        学汉字,不能光说不练,除了讲汉字故事,还得动手写字。今天的重点就是——“写字教学”。把两个田字格印上A4纸,配合应试的硬纸卡,一起放进A4透明塑料袋里,固之以骑马钉,供写字用的田字格板就勉强出炉了,经济又实用。

    带同学们到精明课室,顺道指导排队与秩序。保持安静、放轻脚步、顾好队形,再一个接一个鱼贯进入课室。各个细节,都需提醒,都要训练。来到精明课室,先观看汉字故事短片《汉字宫》。这套片子共有720集,每集约5分钟,根据语言文字专家白双法独创的“双法字理识字法”理论精心编创。课时有限,选择其中几集共赏,只求带出若干规律,引发兴趣,也就足够了。打算将此资源与家长们共享,让有兴趣的孩子在家也能观看自学。

    看完《汉字宫》第一集,顺着短片内容回顾了“日”“月”的演变与写法,再借助大屏幕的便利,带着同学们一起数笔画,依笔顺书空。这一堂课,教学重点在介绍田字格,教给观察与应用田字格的方法。于是,引导大家关注屏幕上的田字格,留意每一笔每一画从何处起笔,至何处转折,于何处停笔。学会如何观察田字格,才能善用范字,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起点高,入门正,往后的书写练习才会事半功倍。还没掌握田字格的用法就贸贸然大写特写,大练特练,只会让错误的经验反复,以致深化巩固。

    领着孩子分析一笔一画在田字格上的位置后,让他们应用马克笔,根据屏幕上的“日”“月”范字,在田字格板上试写。我当然没闲着,游走于同学之间,看看他们写得如何,不时亲身示范,下水写字。走了一圈,不达标的同学还真不少,一些写得太小,一些飘了起来,一些偏向一边。方才讲得如此仔细都会出现如此情况,难以想象什么也没讲就放手让他们写字会是什么境况(惨况?)。

    学习嘛,错误难免,每个错误都是学习的机会。让同学们习写,实在不求写得完美,错误反而显得珍贵。写错,表示他还没学会,我还得教,如此而已。无需动怒,无需谴责,无需辱骂,有得选择,哪个孩子愿意出错?绕呀绕,见到写得正确的,竖起大拇指,用力夸奖一番;遇到写得不好的,手把手示范解说,再放手观察。

    三节课转眼过去。是的,我们只写了“日”“月”两个字,而且是在田字格板上。慢吗?确实慢,但值得。这堂课的重点,在教给使用田字格的方法,不在习写的数量。此时的“慢”,正是为了以后的“快”。

    小碎步,不停步,一步一脚印,慢慢来。

2016教学日志(十三):最后两节



1月18日(星期一)
最后两节


        星期一的华文课,落在最后两节,中午12点20分至1点20分。就一年级而言,首二节与尾二节,真有天堂地狱之别。首二节,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小天使翩翩起舞;尾二节,精力耗尽,焦躁不安,小恶魔原形毕露。于是,话才说到一半,就会听到这样的询问:“老师,现在几点?要放学了吗?”就会看到收拾书包的手脚,还有忍不住起身走动的身影。

    设身处地,听了一整个上午的课,不累都难。如此反应,在所难免。要他们聚精会神、正襟危坐,才是强人所难。两节时光,还得妥善规划才行,老师尽量少讲,学生尽量多动。于是,以“日有所诵”开始:

什么大
许浪

天大,地大,
比不上我的手大。
我用手掌捂眼睛,
哈哈——天和地不见啦!

    短短的诗,满满的童心童趣。这首诗不适合拍着节奏读,而适合表演着读。于是,诵读两遍以后,站起来,一起想动作,一起边读边演。接着讲故事,“怪怪园的怪老师”第四本——《怪老师和淘气鬼》。面对这个好玩有趣的故事,选择用比较单纯的方式,没什么提问,没什么停顿,没什么设计,只把精力放在“讲故事”这件事上。过程中的交流也是兴之所至,随意而为,却也趣味盎然。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同学听得津津有味,畅快啊!闪过一个念头:这故事可以开展成绘本剧!

    眼看还有点时间,和同学们回顾了昨天讲过有关汉字的内容:结绳记事、汉字的由来、“日”“月”的演变,没想到大家还记得一清二楚。再介绍两个象形字:“山”“石”。边讲边画,边画边聊,把两个字的甲骨文与楷书写上黑板,试图让同学从如今的“字”中,看到古时候的“画”。想起手头上还有一整套《汉字宫》视频,兴许能派上用场。


Monday, January 18,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二):陪伴,阅读,习惯



1月17日(星期日)
陪伴,阅读,习惯


        在微信读到一篇文章,中国朱永新博士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朱博士给出的三个关键词是——陪伴、阅读、习惯。我想,学校教育大概也一样。

    美国雷夫老师说自己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所以给了学生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不是最弥足珍贵的馈赠吗?然而,把时间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客观上耗了多少小时在学生身上,而是花了多少心思陪伴他们。陪伴,是心与心之间的相处,是小王子和狐狸之间的驯养。“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只有放下身段,用心倾听,才能称之为“陪伴”。否则,越卖力,越痛苦。

    日有所诵,来到第五天,读张继楼的《做手影》:

做手影
张继楼

兔来了,
狼来了,
螃蟹爬上墙来了。
电灯一关都跑了,
电灯一开又来了。

    向校长借了手电筒,与同学们做起了手影。猫、狗、蝴蝶、兔子,一个个动物跃然墙上。可惜课室太亮,电筒又小,手影只能在墙壁一角活动,无法如夜晚停电时般,吞噬整面墙。边玩边读,做了手影后的诵读,特别起劲,特别有感觉。同学们喜欢拍着节奏读,更爱放开身体表演着读。

    接着讲故事。一天一本,“怪怪园的怪老师”来到第三本——《怪老师和熊的梦》。这个系列共有六本,故事巧妙,童趣十足。每次讲这故事,都乐在其中,有时带着同学发现巧妙的图画细节,有时让他们用封底的图复述故事,有时只需美美地享受故事。书中怪怪园的怪老师和小朋友、怪熊园的熊老师和小小熊,正一步步走进同学们的心,成为我们的共同语言,我们的共同记忆。

    “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对方,耳朵要听对方”,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需要不断提醒,不断练习。习惯,在重复中才能慢慢建立起来。别小看每天的故事时间,通过听故事,同学们在学习倾听、学习尊重、学习纪律、学习专注,还有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颗柔软的心。

    迈入开学第三周,是时候学写字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者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个汉字都是一段历史,每个汉字都有故事。面对眼前这班孩子,怎么做才能把汉字带进教室,让一个个生动活泼、源远流长的汉字,与孩子的生命相遇?一定不是僵硬的灌输、无趣的死记硬背。故事,会是通往汉字世界的钥匙吗?

    于是,临放学前,说了一段文字的由来。从结绳记事,讲到画于壁上,再到刻之骨上,带出汉字与图像的密切联系,并以“日”、“月”的演变为例,加以说明。往后,也许能开展“一日一汉字”的项目,每天讲一个汉字的演变。如此与汉字相遇,应能增添几丝温度,几许人情味吧?此想法在心上已盘旋多年,一直没有落实,是因缘不足,也是动力不够。那就今年吧,借着孩子的力量,让自己也走一趟汉字探秘之旅。

    制定了值日表,让同学开始为班上的整洁卫生负责。一年级无小事,扫地、排桌椅、擦黑板、倒垃圾,无一不是学习,无一不是教育。讲清各个岗位需要负责的工作,接着就是执行和监督了。亲身示范、反复提醒、谆谆叮咛,必然琐碎无比、啰哩八嗦,而同学必然反反复复、丢三落四。得做好心理准备,沉静面对一切挑战。

    心平气和,坚持到底,天天提醒自己,日日要求自己,明天一定会更好。




Saturday, January 16,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一):过一种文学的生活



1月14日(星期四)
过一种文学的生活


        这一周,开启了日有所诵。对低年段孩子来说,由于识字量还在积累,更多的语文学习任务是在大人的引领下,通过身体活动和声音呈现来进行的,朗读的频率要比默读来得高。由是,日有所诵成了贯穿整个星期的重点。

        所谓:“入门要正,起点要高”,诵读也一样,在初始阶段不可放任自流。每天进班,翻开《日有所诵》,都从范读与跟读开始。要求自己读得字正腔圆,节奏明快,随内容配上合适语调,力求使诵读成为一种艺术,使聆听成为一种享受。想通过自己的诵读告诉同学,朗读可以如此投入,如此有趣,如此美好。无需太多大道理,教师的范读,教师的神情,教师的姿态,一切尽在不言中。

        见一些同学坐得歪歪斜斜,于是搬来一副桌椅,放在课室前方,亲身示范。“身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边比划,边请同学尝试,再巡视纠正,表扬鼓励。正如周其星老师所说,“请大家坐好”“请不要懒懒散散”“请拿好书本”,基本上是废话,因为这都是在告诉一个结果,而没有展示一个过程。具体怎么做才是重点。怎样才是“坐好”?如何才是“拿好书”?需要示范,需要演练。排队、翻书、倾听、发言,莫不如是。

        回到诵读。先是规规矩矩地读,接着打着节拍读,最后放开肢体表演着读。表演,几乎个个孩子都爱,比手划脚,蹦蹦跳跳,首首诗歌就这样和声音与动作合而为一,进入心中。几位家长通过微信群分享,孩子回到家都会念当天学的诗歌给他们听,真好。

        我也鼓励同学,愿意的话,可在《日有所诵》上涂涂写写,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书,本来就是助人学习的。爱书最好的方式,就是最大程度地利用书来完善自己。打着“爱书”的旗帜而不敢在书上留下只字片语,在我看来无异于因噎废食,荒谬绝伦。

        今天是周四,明日就迈入周末了。同学们将有两天不用来上学,能与家人共享天伦。身为教师,能否做些什么,推进家庭的阅读生活?最后一节,让同学一组组轮流到教室后方的书柜,挑选一本绘本带回家。交代他们,趁着周末,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请爸爸妈妈讲故事给他们听,还可以和爸爸妈妈合作,一起分享故事。看着同学们满怀期待的脸,忍不住想象每个家庭的故事时光:那是大手牵小手,那是孩子依偎在父母怀里,那是大大的下巴紧贴着小小的额头,眼前是绘本明媚的图片,耳边是爸妈温暖的声音,大人小孩,一同漫游故事王国。

        特别留心他们挑的书,发现同学都优先选了“大卫系列”、“怪怪园的怪老师系列”、《好饿的毛毛虫》、《小阿力的大学校》、《月亮的味道》和《月亮,生日快乐》这些我在课堂上讲过的绘本。一些同学因为抢不到,还特别预约呢!怪了,这些绘本都读过,怎么还带回家?不是该带那些充满新鲜感的未知作品才对吗?一读再读,不枯燥乏味?

        其实啊,这就是孩子。他想重温那些曾让他幸福快乐的时刻。与未知作品相比,读过且喜欢的绘本让他更有安全感。他知道,再翻开这本书,肯定还是会喜欢的。也许,他们想和父母分享这些自己喜欢的作品。某程度上,说明他们喜欢这些作品,我的故事讲得还可以。既然如此,自然得讲下去,而且讲得更好才行。

        日有所诵、绘本故事、亲子共读,目的只有一个——把文学带给孩子,过一种文学的生活。


Friday, January 15,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倾听,分享,表达,学习协作



1月13日(星期三)
倾听,分享,表达,学习协作


        吸取了昨日经验,今天花了些时间,带同学们到精明课室,再读《我家是动物园》,重点放在联系自身生活,借助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口语表达。简单来说,就是模仿绘本的语言形式,介绍自己的家庭。

        有过初读经验,重读绘本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出发。我读大部分文字,同学以“其实呢……”衔接,一唱一和说故事。这么做,一方面让他们投入故事,一方面让他们感受作品的反复规律。别小看这简单的“其实呢……”,同学的积极性就这样被调动起来,觉得自己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对故事更有归属感。据我观察,大家对绘本记忆颇深,在翻页前即猜中下一页内容,有些还能将相应文字背出。

        读完绘本,用板书助同学理清脉络,开始进入重点。展示作者介绍自己的画面,问同学,“还记得作者是怎么说的吗?”略作思考,同学你一言我一语,顺利重现绘本文字:“我叫祥太,是个小男孩。其实呢……我是只小猴子,最爱吃香蕉,爬树很拿手,也很会模仿别人。”配合同学的回答,将这段文字放上屏幕。

         “哪位同学能用祥太的方式介绍自己?”我发出了挑战。老实说,不容易,但并非不可能。短暂的沉默后,有人举手了,而且不止一位。我把“第一炮”的机会给了一脸自信的小林。同学之中,早就发现她听故事时的认真与专注。由她来挑战,胜算更高,起的引领作用也更大。

        “我叫小林,是个小女孩,其实呢……我是只狐狸,因为我很爱美。”有模有样,落落大方,真没让人失望。
        “说得真好!原来小林这么爱美啊,那爱美的你在家里会做些什么事呢?”我进一步引导。
         “嗯,我会拿妈妈的……”小林有点不好意思。
         “化妆品?”
        她点了点头。
        “拿妈妈的化妆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是吗?”
        她又点了点头。
         “哈哈,真有趣,请小林再说一次,完整介绍自己。”
        小林清了请嗓子:“大家好,我叫小林,是个小女孩,其实呢……我是只狐狸,因为我很爱美。我在家里会拿妈妈的化妆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
    
        我让全班同学给了她最热烈的掌声,逐一点出她的优点:勇于尝试,说话响亮,善于学习绘本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特点。小林的尝试,是最好的范例,通过对其称赞,教学要求变得更加具体。第一炮轰轰烈烈,举起的小手更多了,我挑了其中四位同学。有的说自己像马,因为喜欢吃青菜,跑得也快;有的说自己像兔子,因为喜欢吃萝卜;有的说自己像长颈鹿,因为长得高。

        见同学们热情高涨,按下高举的手,让他们进入小组。每组四人,每人获一张卡片,分别写上“1”“2”“3”“4”。抽到哪个号码,哪位同学就得向组员介绍自己的家庭。这是第一次给他们进行分组活动,培养协作学习的起步。倾听、分享、交流,都不容易,但都重要,都值得努力。到一组一组去,亲身示范如何倾听、如何分享,不忘多多鼓励表扬。遇到特别融洽的小组,马上让大家看过来,点出他们是如何交流的。

        两组轻松和谐,两组渐入佳境,当然,也有两组无所适从。这样的无所适从,再自然不过,只是暂时的、当下的,绝对不是永久的。今天的不会,非绝对的不能。正因不会,才更需要学,更需要教。“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这只是起步,只要给予适当的训练与空间,肯定能进步。同学们今天的表现,还是叫我无比欣喜的。

        倾听,表达,秩序,自信,是我对他们今年最大的期许,也是我关注的重中之重。而有趣有料的课堂,是我对自己今年的要求。



《我家是动物园》教学课件


Thursday, January 14, 2016

2016教学日志(九):我家是动物园



1月12日(星期二)
我家是动物园


        根据新生适应周的时间表,今天的活动是让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对一个一年级孩子,贸贸然要他介绍家庭,似乎有点突兀,难免无所适从,千头万绪,又要从何说起呢?搞不好,又是随随便便,为说而说,说者无心,听者无趣,时间就这么过去。怎么做才能让介绍更有趣,更有意思?想到一本绘本——《我家是动物园》。

    我叫祥太,是个小男孩,其实呢……我是只小猴子,最爱吃香蕉,爬树很拿手,也很会模仿别人。这是我爸爸,龙太先生,其实呢……他是只大狮子,最爱吃肉,不爱吃蔬菜。早上他脾气不太好,头发乱蓬蓬的,叫起来像狮子吼。这是我妈妈,明美女士,其实呢……她是只大浣熊,不管看到什么东西都马上收去洗。有一次,妈妈差点连我也一起洗了……

    反复的结构,从自己、爸爸、妈妈,再到爷爷、奶奶、妹妹、两条金鱼,最后是曾祖母,轮流登场。说自己的家是动物园,将家庭成员逐一说成某个动物,再结合成员和动物的相似处进一步说明,颇有意思。这样的表述,既迎合了小朋友的口味,又能把家庭成员的特点说清楚,有趣,有料。

    讲完故事,提示学生把三个问题放在心上:
一、 故事介绍了哪些家庭成员?
二、 这些家庭成员像什么动物?
三、 为什么说某个家庭成员像某种动物?

接着,翻开绘本,再讲一次。讲完后,围绕三个问题,与同学讨论,板书如下:


    有点遗憾,手上没有这本绘本的实体书,只有电子版,班上又没有投影机,只能用电脑的小小荧幕展示,效果大打折扣。加上一年级孩子专注力有限,长时间关注一部绘本,围绕内容提取信息与梳理脉络,很是吃力。慢慢地,开始跑神,开始意兴阑珊。今天大概只能完成这部作品的阅读和梳理。与生活的联系,将作品资源迁移到自己的家庭成员,甚至创编一本自己的《我家是动物园》,得留待下回了。于是停止讲述,停止讨论。发下画纸,让同学画出自己像哪种动物,家中成员又像哪种动物。

    欲速则不达,一课一得足矣。反思今日所得,策划明日行程。明天会更好。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6

2016教学日志(八):琅琅书声,朗朗乾坤



1月11日(星期一)
琅琅书声,朗朗乾坤


        最后两节课,要发3M画报,要量身高体重,要派各类刊物传单,时间所剩无几。无论如何,得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启动班上的“日有所诵”。

    今年,校方为一至五年级引进了中国亲近母语主编的《日有所诵》读本,人手一册,同步开展。琅琅书声,朗朗乾坤,诵读本来就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籍由诵读,一个个汉字化作音节,从口中传出,经耳朵进入脑袋,潜入心灵。加上材料是儿歌民谣童诗一类,节奏与韵律皆美,尤其适合诵读。一天一篇,一年下来,就有近百篇经典诗词与孩子的生命相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的语言感觉和精神气质必将在日积月累中蜕变。

    读本发下,解释“日有所诵”,即是“每天都要诵读”的意思。告诉同学,此书将陪伴我们一整年,应当将其包好保护好。翻开读本,开头第一篇是《数字歌》:


数字歌
【中国】金近

一二三,
爬上山,
四五六,
翻筋斗,
七八九,
拍皮球,
十个手指头,
就是两只手。

    初读,教师逐句范读,学生逐句跟读,要求字正腔圆,读得响亮。二读,师生齐声诵读,要求正确、流利。三读,加上节拍,边读边拍掌,教师示范,学生跟进,读出节奏。四读,师生为诵读配上相应动作,边读边演,读出趣味。五读,合上读本,凭记忆熟读成诵。班上的日有所诵,大致上遵循这样的规律,具体操作时再根据学生反应灵活调整。一年级的孩子,喜欢用身体学习,全身心投入,拍掌与表演的形式,不仅能让诵读变得更活更有趣,也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目送同学回家后,随手翻起书,看着一篇篇清浅优美、明亮逗人的诗篇,忍不住出声读了起来,越读越喜欢,越读越有意思。一位住在吉隆坡的朋友发来短信,说她一年级的女儿最爱两本书,除了一本漫画,就是这本《日有所诵》,天天书不离手。好的儿童文学,何止小孩喜欢,大人也会为之着迷,只要童心尚存。

    从今天起,我将带着这班小瓜,一天一篇,日有所诵,再过一回童年。




Tuesday, January 12, 2016

2016教学日志(七):亲师见面会



1月10日(星期日)
亲师见面会


        上周给班上家长写信,随函附上通告一则,邀请出席第一次“亲师见面会”。初次见面,定主题为“阅读,给孩子一辈子的礼物”。除了与家长们谈阅读的意义,分享开展亲子阅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交流各自的教育理念,拉近彼此的关系。西方有句谚语:“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各方携手,需要各方关爱。

        一年级,两班,共四十七位学生,来了十三位父母。嗯……还有相当大的前进空间。不怕慢,只怕站,恩德笔下那只犟龟不是告诉我们吗,只要走在路上,总会抵达。

        上午10点45分,图书馆,从这样一个话题聊起:“您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说出最重要的三点。”沉思了一会儿,开始交流。自立、健康、有用、善良、勇敢、自信、孝顺、能与别人沟通……似乎缺了极重要的一点——快乐。提了出来,各位父母点头如捣蒜,还好,还好。罗列了九点,再让他们从中选出最重要的三点。几经思虑,得票最高依序的是“健康”、“有用”、“自立”和“孝顺”,看来大家看重的还是孩子,还是品德。教育的本质,大概也如此吧,只不过常在匆匆的脚步中被遗忘。这样的话题,目的不在投选出一二三名,而重在过程中的思考。究竟哪些素质才是最核心最重要最本质的?认清教育的本质,才能避免在功利与浮躁中迷失。

        接着,讲了一个绘本故事——《安的种子》。

        老和尚给了三个小和尚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第一个小和尚——本,拿了种子,迫不及待找个了花盆种下。可那是寒冷的冬天呀,种子当然没发芽。第二个小和尚——静,选了最好的花盆,放在最温暖的房间里,种子播下后,用上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还把它当成宝贝,用金罩子罩住。种子是发芽了,但没过多久就因得不到阳光和空气,枯死了。第三个小和尚——安,只把种子放进布袋,挂在胸前,和平时一样扫地、做饭、散步。直到有一天,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盛夏的清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轻轻地盛开了。

        问大家,为什么两位小和尚都失败,唯独安能种出千年莲花?一位妈妈说,本欲速则不达。另一位妈妈说,静过度保护。一位爸爸说,安把握住了时机。播种,耕种,和育人何其相似。揠苗助长,呵护过度,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扼杀。所以,各位家长,慢慢来,不紧张。话题不知不觉转到补习班、陪读班……我们是本?是静?是安?如果可以,建议家长还是多陪陪孩子,少送去陪读补习吧。

        接着,由我主导,分享有关阅读的点点滴滴。阅读,有何重要?怎样的书适合儿童阅读?大人该如何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学校做着哪些努力?家长可以如何配合?家庭该扮演什么角色?

        谈到一半,一年级的小朋友来了,老师、父母、孩子,齐聚一堂。校长的建议,挺好的。于是,开始在分享中穿插故事。讲了《我喜欢书》《好饿的小蛇》《三个强盗》,还领着大家诵读了《日有所诵》中的两首儿歌——《数字歌》《大狗来了我不怕》。有了小朋友的加入,瞬间来劲,场面也活了许多。

        难以忘记讲《好饿的小蛇》,让小朋友猜小蛇会怎么样时,声声一往无前的“吃掉!”,即便面对的是一大棵的苹果树,也无一丝犹豫,还是“吃掉!”。与他们相比,我们大人明显怕死多了。

        讲《我喜欢书》时,每翻一页,小朋友看着画面,总会呵呵地笑。我真觉得这书没什么笑点,可他们总有办法自得其乐,笑得开怀。老实说,真羡慕他们。我们大人啊,很多已经笑不出了。

        《数字歌》和《大狗来了我不怕》的诵读,也展现出小朋友对儿歌韵律的深刻领悟力。只稍稍读过一两遍,即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略加提点,即可跟着节奏,边诵读边打节拍。最最可贵的是,他们喜欢,他们享受,他们快乐。

        两小时的见面会转眼结束,家长们领着孩子,回家去了。从出席人数来看,还挺叫人难过的,但就交流的感觉来说,却极舒服。百忙中抽空前来,谈教育,谈孩子,谈阅读,谈理想,这本身就浪漫得不得了,不是吗?人数,不该影响它的美。人数,只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

        相信热情,相信缘分,相信爱。只要走在路上,总会抵达。







Monday, January 11, 2016

2016教学日志(六):月亮,生日快乐



1月7日(星期四)
月亮,生日快乐


        一月份,班上有三个小瓜生日。一直想让全班同学一起庆祝庆祝,营造温馨气氛,拉近彼此距离,为校园生活增添几许人情味。本以为最早那位是今天生日,原来记错了,是昨天才对。唉,迟到好过没到,今天补上祝福吧!嗯,该以什么方式庆祝呢?讲一本绘本吧——《月亮,生日快乐》。

        看封面,你看到了什么?
        小熊。月亮。高山。星星。还有字。
        你们的眼力真棒!那么,谁能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这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小熊爬上高山,向月亮说“生日快乐”。
        这位同学能将封面上的东西联系起来,猜一个故事,真厉害!

        与前几次不同,这一次特别让同学关注封面上的文字: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向他们说明,这故事是由一位美国人写就,再由一位中国人译成中文,这才有了面前这本书。为了感谢他们,带着同学把书名和作者译者的名字念了一遍,这才开始讲故事。这大概也是为作者与读者牵线的一点努力吧。

        一天晚上,小熊抬头望着天空,心里想:送一个生日礼物给月亮,不是挺好的吗?可是小熊不知道月亮的生日是哪一天,也不知道该送什么才好。于是,他爬上一棵高高的树,去和月亮说话,可月亮没有回答。小熊想:也许我离得太远了,月亮听不到。于是,他划船渡过小河,走过树林,爬到高山上。“嗨!”小熊大叫。这一次,从另一个山头传来了回声:“嗨——”小熊高兴极了,继续和月亮对话。

        有趣的故事,得用有趣的方式进入才行。于是,邀请同学声音合奏,我读小熊的呼喊,他们读月亮的回应。练习了几回,“嗨”来“嗨”去后,合奏正式开始!

        “告诉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告诉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嗯,我的生日刚刚好就是明天耶!”
        “嗯,我的生日刚刚好就是明天耶!”
        “你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呢?”
        “你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呢?”
        “我想要一顶帽子。”
        “我想要一顶帽子。”
        “再见了。”
        “再见了。”
    
        隔天,小熊用扑满里的钱,买了一顶漂亮的帽子。那么,该如何把帽子送给月亮呢?当天晚上,小熊把帽子挂在树上,好让月亮找到。他在树下等着,只见月亮慢慢地穿过树枝,爬到树枝头,戴上帽子。哇!戴起来刚刚好耶!小熊满心欢喜地上床睡觉了。小熊睡觉的时候,帽子掉到了地上。第二天早上,小熊见到门前有一顶帽子。“原来月亮也送我一顶帽子!”说着,把帽子戴起来,也刚刚好耶!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风把小熊的帽子吹走了。他在后面追呀追,帽子却还是飞走了。那天晚上,小熊划船渡过小河,走过树林,去和月亮说话。好一阵子,月亮都不说话,小熊只好先开口了。

        “你好!”
        “你好!”
        “我把你送我的那顶漂亮的帽子搞丢了。”
        “我把你送我的那顶漂亮的帽子搞丢了。”
        “没关系,我还是一样喜欢你。”
        “没关系,我还是一样喜欢你。”
        “生日快乐!”
        “生日快乐!”

        读到这里,肚子一股暖暖的气往上冲,眼睛热热的。眼前的小朋友带着浅浅笑意,轻轻重复着月亮的话,天真,善良。“没关系,我还是一样喜欢你”,多么温暖的一句话。喜欢,就是如此纯粹,无需任何理由,不带任何条件,不是吗?

        面对如此巧妙动人、诗意悠悠、举重若轻的作品,只需让自己和孩子沉醉其中,静静地读,慢慢地品,细细回味。任何突兀而肤浅的提问,只会伤害她的美。我猜想,讲这个故事,一定会有老师这么问:“月亮是真的说话,还是只是回音呢?”“月亮真的收到小熊的礼物了吗?”,以此带出诸如“回音的产生”、“月亮的运行”等科学常识。想想,这么一讨论,这故事还浪漫吗?这里头还有诗意吗?想起中国易中天教授在一段视频中说的,“豆蔻年华的少女,用手术刀解剖了,还会有人爱吗?”

        没有提问,没有讨论,让感动沉于心中。问同学,除了小熊和月亮,我们班也有几位朋友一月份生日哦,你们知道是谁吗?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几位害羞地低下了头,呵呵,就是你们啦。课室其中一堵墙上贴着长长的毛毛虫,每一节上边,是一位同学的姓名和生日日期。几位眼明手快的同学发现了毛毛虫,瞄了一眼,答案揭晓。

        接着,当然是唱生日歌咯。华语、英语、国语,同学们唱起三个版本的生日歌,拍着手,送上祝福。

        月亮,生日快乐。同学们,生日快乐。





Sunday, January 10, 2016

2016教学日志(五):蜡笔小黑



1月6日(星期三)
蜡笔小黑


        第一周的第四天,依然围绕“新环境,新朋友”的主题,给同学讲了另一本绘本——《蜡笔小黑》。有趣的故事、可爱的画风、明快的节奏、动人的主题,再加上译者是尊敬的朱自强先生,我极爱这部作品。

        先看封面,你看见了什么?
        蜡笔。
        怎样的蜡笔?
        红色的,青色的,黑色的,各种不同颜色的蜡笔。
        蜡笔们在干嘛?
        一些在用力举起蜡笔盒的盖子,他们都跑出来了。
        注意蜡笔们的表情,你看到了什么?
        蜡笔们很开心,蜡笔小黑用力举起盖子,累得都流汗了。
        咦,你怎么知道那是蜡笔小黑?
        因为他是黑色的呀。
        你们猜猜,发生了什么事?
        蜡笔们要跑出去玩了。蜡笔们在盒里很闷,要出去走走。蜡笔们齐心合力,一起把盒子打开,一块儿出去玩。
    
        交流的过程,是读图的训练,是说话的练习,是联系整合图片信息并作出推断的过程。看似漫不经心,对我而言这就是教学。引发了阅读期待,开始讲故事。

        和同学们猜的一样,盒里的蜡笔闷得发慌。黄蜡笔率先跳了出来,正好遇到一张画纸,涂上几只蝴蝶。嗯,如果加上几朵花,那就更好了……于是,黄蜡笔找来了红蜡笔和粉蜡笔,涂上几朵花。嗯,如果加上几片叶子,那就更好了……于是,黄蜡笔找来了绿蜡笔,涂上几片叶。嗯,有了花和叶,还得加上土地和树木才行……

        猜猜看,蜡笔们会怎么做?
        蜡笔们会叫来巧克力蜡笔。
        为什么?
        因为要画土地和树木啊。

        翻到下一页,果然来了褐色蜡笔和橘色蜡笔,同学们齐声欢呼。嗯,有了花草树木,再加上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吧……

        猜猜看,蜡笔们会怎么做?
        找来蓝蜡笔!
        真的吗?我们一起来看。

        几十双灼热的目光盯着绘本。“耶!”,又猜中了。联想与联系,解释与推断,所谓的“逻辑思维”,不正是如此吗?优秀的幼儿绘本作家,总会让作品拥有可预测性,让孩子在预测的过程中,参与到故事之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当然,一流的作家不会甘心止于此处。故事在有迹可寻之余,还得有变化,有转折。

        蜡笔小黑也来了。见大家玩得这么开心,他也想涂一涂,画一画。可是,蜡笔们却认为他的黑色会破坏美丽的画,不许他参与。蜡笔小黑只能孤零零地站在一旁。

        如果你是蜡笔小黑,你有什么感受?
        很伤心。很失望。很生气。
        为什么?
        因为大家不让我一起玩。我很想也去画一画,可是不可以。

        蜡笔们越涂越兴奋,画纸的色彩越来越丰富,慢慢的,也越来越杂。绘本中用上了这么一个词——“乱七八糟”。蜡笔们开始吵架,推卸责任,互相抱怨。大家的脸色都不好看。这时,铅笔哥哥出现了。他走到蜡笔小黑耳边,和他说了几句悄悄话,蜡笔小黑一脸惊讶。

        只见蜡笔小黑一言不发,走到画纸上,卖力地涂上黑色,从画纸的这一角涂到那一角,把整张画纸涂得黑黑的,把自己的头都涂平了。蜡笔们见了,齐声斥责:“小黑,你在干嘛!你看,整幅画都被你破坏了!”

        蜡笔小黑到底想干嘛?
        同学们陷入沉思。他是想报仇吗?因为报仇而把自己的头弄得扁扁平平的,不可能吧? 他是想画些什么吗?这和铅笔哥哥的悄悄话有关吗?

        只见铅笔哥哥缓缓走向画纸,用身体划了一下,刮出一层黑色,露出底下的五颜六色,又划了一下,又现出一道五彩缤纷。划呀划,划呀划,画纸上的一大片黑色,竟然化成了五彩烟花!蜡笔们高兴极了,纷纷向铅笔哥哥道谢。“不用谢我,要谢的话,谢小黑吧!”蜡笔们这才一一向蜡笔小黑道歉。故事的最后,十色蜡笔和铅笔哥哥手拉着手,快乐谢幕。

        领着同学回顾绘本,主要关注画纸的变化:从空无一物,到丰富多彩,再到乱七八糟,一片黑暗,最后出现五彩烟花。整个过程,谁的贡献最大?有人说,铅笔哥哥;有人说,蜡笔小黑。说得都有道理,也都各有缺失。继续追问:只有铅笔哥哥,画得出五彩烟花吗?只有蜡笔小黑,画得出五彩烟花吗?大部分同学摇头。是呀,大家都有贡献。画纸的美丽,建立在五彩缤纷的颜色之上,也建立在不起眼的黑色之上,还少不了铅笔哥哥的神来之笔。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讨论过程中,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眼前一亮。他说,黄蜡笔贡献很大,因为他是第一个从盒里跳出的。没有他,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这回答太妙了,不是吗?老实说,我还真没这么想过。听他这么一说,真叫人拍案叫绝。
    
        跟着绘本,我们又到故事王国转了一圈。童话是真实的,精神漫游是真实的。在故事王国经历与思考的一切,都将化作孩子们心灵的养分,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Saturday, January 9, 2016

2016教学日志(四):家庭,是最重要的力量



1月5日(星期二)
2016教学日志(四):家庭,是最重要的力量


        对孩子来说,生活主要在两点一线之间来回:家庭——学校。两者中,又以家庭更为核心。家,是教育的根本,确实如此。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绝大多数面对问题的孩子,都来自有问题的家庭。

        学校老师,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面对几十个不同背景、独一无二的孩子,只能全力以赴,尽人事,听天命。家中父母,长时间陪伴自家孩子,照理说更有机会把孩子教好。尹建莉老师那本书的书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理想的状态必然是家校合作,亲师携手,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必将事半功倍。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说的是耕种的道理。如果人耽误了土地一时,未及时耕种,地就会耽误人一年的收成,指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误了农时将影响一年的收成。教育也一样,错过启蒙阶段的关键期,一切将变得难上加难,你我都将共尝苦果。家校合作,亲师携手,开始得越早越好。于是,给一年级家长写了一封信,希望用热情点燃热情:


为了孩子,请跟我来

亲爱的_______爸爸/妈妈:

        感恩孩子赐予的缘分,我们走在了一起,我以班主任的身份,您以家长的身份。

        曾听一位当了父母的朋友说,“孩子是父母的宇宙”,孩子上一年级了,我想您内心一定多少有点期待吧?期待他们快高长大,期待他们快乐学习,期待他们有所成就。除了期待,应该也多少有点紧张,有点不安,对吗?不清楚自己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对他们才是更好的。
    
        我和您一样,既满怀期待,又紧张不安。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孩子健康长大。
    
        有一本书的书名,叫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题目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是极之重要的。只有父母与老师携手合作,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孩子小时候,应该给予他们最美好的东西,例如优美的书籍,动听的故事,欢快的童谣,迷人的音乐,精彩的电影,开心的礼物,快乐的心情,温馨的陪伴……
    
        我们应该在孩子的童年种下这些幸福的种子,让每一棵小树参天,每一朵小花绽放。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喂养孩子,强健其体格,丰满其精神呢?
    
        史翠克兰•吉利兰在《阅读的妈妈》中这样说:

你或许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是的,书籍,尤其是那些优美的童书应该在童年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一位阅读教师、故事老师,在日常的功课学习之外,我会用自己的热情与经验,推动每一个家庭和孩子的阅读。我无限希望,在此过程中,您能和我一起来,共同致力于班级书香阅读氛围的营造;我也无限相信,在此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很多很美妙的事。
    
        为了对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起点有初步的了解,我需要您抽出时间对下面的问题作耐心、细致的回应,如有不便回答的,可以暂时空着不写;如有内容很多不吐不快的,欢迎另附页。我将会综合大家的回复情况,计划如何打造咱们的阅读课室。


您的新朋友    1B班主任郭史光宏


Friday, January 8, 2016

2016教学日志(三):大卫,不可以!



1月5日(星期二)
大卫,不可以!


        新班级,新环境,新生活,当然也要有新规则。乍看之下,规则的存在阻碍了个人的自由,其实不然。恰恰相反,有了规则,个人的自由才实现的可能。阅读教师周其星说得好,“不受控制失去监督缺乏引导的自由,表面上看多么天真和快乐,但实际上只会让他被自己的冲动所囚禁,他甚至会受到为所欲为的伤害,无规则的自由只能让一个人成为自己的奴隶,只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频频遭遇挫折,最后认为自己很糟糕。”(《彩色的阅读教室》)

        规则,最好不是由上而下的权威式灌输,这回让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早早学会盲从,不利于公民素质的养成。那么,该如何让同学们往“规则”思考,想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呢?我选择以故事带入,用了两本绘本——《大卫,不可以》和《大卫上学去》。

        正如每个生机勃勃的孩子一样,大卫这个小男孩在家里总有许许多多古灵精怪的点子:爬上椅子,垫起脚尖,往壁橱上探;玩得全身泥,再肆无忌惮踩入家中,带来满室污垢;吃饭自然也成了游戏,马铃薯加长豆加鸡腿,叉子一插,就成了一个人偶;才冲好凉,衣服没穿,又光溜溜地跑上街了。一天下来,妈妈说得最多的,就是“大卫,不可以!”(No, David!)随着翻页,底下响起阵阵笑声,笑大卫,多少也在笑自己吧?

        故事讲完,领同学回顾绘本,关注每一幅图的细节:大卫在做什么?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妈妈为什么一直说“大卫,不可以”?放慢脚步,慢慢引导,让他们把画面把故事说得更完整,更具体,更详细。他们很快发现,声声“大卫,不可以”的背后,是担心他跌倒,是不想他肮脏,是害怕他着凉,是满满的爱。而大卫也不是故意的,孩子嘛,爱玩淘气是天性,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故事的最后,才有以“大卫乖,妈妈爱你”温馨结尾。

        接着读《大卫上学去》。场景从家中换至学校。说“大卫,不可以”的,变成了老师。有了上一本绘本的讨论,同学们很快就投入到第二个故事中。故事讲完,回到座位,打开话题:我们的班上,该有怎样的规则?让他们先举手后说话,轮流发言,这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同学们提了几条“不可以……”,我先板书,在多加引导,将“不可以……”的负面句式转换为“要……”的正面语句,归纳出以下五条规则:

        一、 要听老师的指示;
        二、 要爱护班上的东西;
        三、 要保护同学;
        四、 要和同学相亲相爱;
        五、 要在早上6点55分前到学校。

        稍后,将五条规则打印出来,制成“1B的约定”,贴在班上。粗略的版规,暂时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