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8, 2016

2016教学日志(二十二):华文课三件事



2月23日(星期二)
华文课三件事


        三节华文课,做了三件事:听写、识字游戏、“我是谁?”。

听写

    这是第二回听写,只要求写三个字,没让同学提前准备。贴出字卡,带着他们大声读、分析字形、书空,再请没把握的同学到黑板前模拟一回。目的无他,只想让大家都学会,都能写对。听写的目的,不正是如此吗?不愿搞得压力山大,考试作战似的。听写,不是判出高低优劣的考核,而是掌握写字的方法与过程。

    六位同学自愿到黑板前模拟听写,交代其余同学关注他们写得如何,包括笔画笔顺,一些错误的笔顺这才曝露。正好利用这些例子,强调笔顺规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再次在板上范写,要求犯错的同学仔细观察,然后习写一遍。

    直到同学们都有信心了,才各自在座位上听写。遮遮掩掩的动作减少了许多,但始终还是有一小部分同学这么做,也许是习惯成自然吧?是幼儿园训练的成果?实在不愿看到这成为班上风景。于是耐心告诉同学,这是听写,不是考试,目的是让大家都能学会,不必左挡右遮。同桌不会的话,应该教会他,而非幸灾乐祸,亦无须沾沾自喜。我希望班风是互助,而不是互防甚至互害。强者帮弱者,相互扶持,共同前进。

识字游戏

    因教学需要多媒体设备,得到精明教室进行,还得迁就其他班级的使用时间,只能等到第二节才上去了。听写后,见还有一小段空档,让同学分组进行识字卡游戏。

    上个周末,抓紧时间制作了三套以《日有所诵》为基础的识字卡。每套识字卡48张,都是从《日有所诵》同学们读过的篇章中抽出的常用字,三套共144字。配合识字卡,开展了“我是识字高手”大挑战:每识完一套字卡,即可获得盖章一个。搜齐三个印章,可获神秘小礼物一份。

    把三套字卡拆成六份,每组获一份。游戏进行时,四个组员平分24张字卡,再轮流揭卡并读出字音。遇到不会读或读错的,则即时纠正并要求该同学收回字卡,下次再揭。越早将手上字卡揭开并读准的,即为优胜者。简单的游戏,却也成功调动起同学们的热情,玩得不亦乐乎。

    平日读《日有所诵》,一部分孩子是不大看文字的,只凭声音与印象诵读。篇章是背起来了,文字却不一定能认。通过这套识字学具,加上竞赛活动的推波助澜,希望孩子们能在诵读时多留意文字,边读边认。遇到不认得的字,也可自行翻查《日有所诵》,省去我不少力气。

我是谁

    铃声响起。略作整顿,领着同学们到精明课室,进行了“我是谁?”的教学活动。此活动参考亲近母语《我的写作课》的设计,让同学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名字背后的故事。

    对于自己的姓名,大部分同学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今天的活动只能浅尝即止,无法深入。同学们只能向同桌同伴简略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因为名字闹的一些笑话。至于名字背后的意义,则云里雾里了。

    每个名字,都是长辈对我们的期待与祝福。于是,给同学们发下学习单,布置了这么一项回家作业,让他们问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自己的名字是谁取的?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取名字的人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吗?之后,在微信的父母群里呼吁大人们抽时间和孩子聊聊他们姓名背后的故事。

    想象着父母和孩子讲着为他们取名字的故事,孩子眨巴着的双眼,无止境的追问,以及父母想当年时自然流露的傻笑与憧憬……期待同学们明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