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1, 2012

恩威并施的教育观




恩威并施的教育观


  “目前,我们陷入了危机,孩子变成父母的老师,随心所欲地掌控局面。究其根源,并不是孩子天性顽劣,而是孩子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孩子最终会成为人见人怕的小皇帝。”

——德国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研究权威麦可•温特霍夫


  中国朱永新教授说过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曾经读过这么一个说法,“当每个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读自己。”带着当下的观点与思考,透过一本本的书,我们与一位位智者对话。遇到意见一致的,观点即得到巩固;遇到不同立场的,想法即受到挑战。“We are what we read”,我们的人生观,大概就是在如此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建立并成熟起来的吧。

  最近读了一本书,很受震撼,一直以来秉持的教育观也遭遇挑战。实在得感激此书,给了我一个如此难得的反思机会。《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变成小皇帝》,作者麦可•温德霍夫是德国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研究权威,有二十年儿童心理医师实务经验。书本封面的一句话马上抓住了我:“别跟孩子当朋友!教育,要让孩子学到该有的心理成熟度。”

  初见这句话,我不禁怀疑,作者大概又是食古不化,典型权威式教育的支持者。现代教育不是倡导“与孩子做朋友,用爱陪伴孩子长大”吗?这究竟是一本哗众取宠,还是一本振聋发聩之作?带着满满的好奇,我走进了书中。

  作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经验,一针见血指出了令人担忧的趋势。过去,绝大多数问题儿童都出自问题家庭;如今,许多问题儿童却出自健全、健康,且父母都关注孩子教育情况的家庭。

  作者说,如今许多成人都将孩子看作“小大人”,过度将孩子当“颗伴”,凡事耐心向他解释,对于他的任何过失皆宽容以待,甚至认为这是“个性”的展现,期望他像小大人一样“懂事”。孩子学习低落,成人认为是教育体制出错;孩子插嘴,成人认为无所谓,反而停下来听听他需要什么。然而,在这些看似充溢着“平等”与“民主”精神的教养下,孩子挫折耐受力低落、缺乏自省能力,甚至校园霸凌事件频传。成人的一番好意,似乎造就了灾难的结果。

  书中的话,沉重而深切地敲在我心上。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不时浮现日常教学片段。面对顽劣的学生,我常犹豫不决,过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从而合理化他们的不合理行为,错过了教育机会。宽恕本是好的,但没有忏悔就没有宽恕,轻飘飘的宽恕反而变成了对犯错者的纵容。好人,成了“烂好人”,成了“乡愿”。正如作者所说,越来越多的成人从“教育者”和“引导者”,变成“观察者”。本该直接介入孩子成长过程的成人,沦为袖手旁观,只在一旁记录、诊断,然后无能为力的角色。

  无论是“强权压迫”或“任意放纵”,都是各走极端、矫枉过正。作者主张,应该重新把孩子看成是孩子,回归“恩威并施”的权威民主式教育。恩威并施,大家大概都认同,但关键问题是:恩威并施该如何拿捏?作者提出了问题,但没有给予解答。

  个人认为,大家不妨带着这样的教育意识,多接触有关孩子成长的科学研究,了解各个阶段孩子的成长规律与概况,然后针对个别孩子的情况从容教育。教育是科学,所以有规律可循;教育是艺术,所以得视个别孩子的情况而施。恩威并施,其尺度与把握即建立在此两者的基础之上。

  人的教育,是复杂而艰辛的。没有一套方法能够适合所有孩子。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除了多阅读与多思考,别无他法。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1.6.2012

Monday, June 11, 2012

公开课的意义




公开课的意义


  “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日本教育理论家佐藤学


  那是一个横向开阔的空间。三所教室打通,大概这样的阔度。两侧各安了六十张椅子,面向中央的“主舞台”,座上是120位教师。“主舞台”这边,我手握麦克风,众目睽睽下为立德华小的24位二年级小朋友上课。曾有朋友戏称,如此排场,不亚于体育馆内林丹李宗伟的对决。

  这样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公开课”。何为“公开课”?为何上“公开课”?“公开课”意义何在?

  彭亨州百乐县的学校欲办教学研讨活动,籍此提高老师们的教学专业能力。他们请来黄先炳博士,主讲“阅读教学”。黄博士是我读师范时的老师。他觉得,只谈理论太抽象,给老师们的启发有限。于是便邀我同台,结合理论与实践,在概述了阅读教学理论后,现场给小学生上两堂阅读教学公开课。

  所谓“公开课”,即如本文首段所述,执教者与小学生在百余双眼皮底下上课。公开课并非示范课,执教者与学生也不是演员,其目的不是要把一堂课完美无缺地展示出来,然后让听课的教师东施效颦一番。公开课的意义,在于为更深入的研讨提供例子。

  我们尝试在公开课中贯彻自己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并体现我们的思考,寄望抛砖引玉,激发听课教师们对于一堂课更深层的探讨。因此,公开课后还设有“说课”与“评课”的环节。说课,让执教者谈一谈整堂课的设计与构思;评课,则让与会者针对公开课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与评点。经过一轮轮的追问与解答、质疑与反思,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得以在相互激荡与碰撞的火花中更上一层楼。

  对听课的老师来说,他们不仅停留于理论知识的吸收,而是现场观摩了一堂试图将理论落实到教学之中的公开课。除了具体看到“阅读课可以这么上”,他们还可对照眼前的公开课与自己所理解的阅读教学,以公开课为例,与在座的老师们交流切磋。这样一种参与与互动,势必让老师们以更开阔的视角看待教学。

  对执教者来说,他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成长契机。试想想,平日的教学生活,多少同事有时间、有兴致去听你的课?然后再热情满满地听你说课、与你研课?可如今,竟有这许多同道来看你上课,并对你的课品头论足,给你意见,助你成长。这是何等福气!中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公开课是生命试炼的地方。课前,执教者可潜心备课;课上,执教者能实验自己的教学理念;课后,执教者还有机会聆听各方的真知灼见。执教者的专业素养,无疑将在公开课中达到质的飞跃。

  公开课,在中国已是风风火火,在我国却仍含苞待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公开课值得我们借鉴与关注。期盼着公开课在我国的遍地开花。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7.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