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7, 2009

神奇的书


日前因好奇心大作,不惜一掷千金,只为一睹此书之庐山真面目。

什么书如此神秘?
就是这本——《爱丽丝漫游奇境》:




从侧面看此书,诸君是否瞧出了其中奥妙之处?




好,要翻开书本了。不要眨眼哦!






不让惊叹停下......





觉得这页最神奇:




很神奇吧!看一下此书的来头:




后记: 一掷千金,换来大开眼界,不知下一回尚有此豪气与勇气否?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09

生命的意义





对我来说,在维生之外,创造(creation)是人的原始旨趣,而互动(communication)亦然。“维生”、“互动”与“创造”,三者是人存在的三个支架,也似乎是人类天生所共有的原始旨趣。
——黄武雄《学校在窗外》


生命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重要吗?我们一生都在追问,但并非无时无刻在问。有时,我们会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而将问题暂时搁下,直到这个答案再也无法满足自己,我们又会追问。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拥有不同的答案,属于自己的答案。

如此的追问,很多时候是痛苦的。它使人感到茫然,使人无所适从,但也让人相信自己是清醒的,是活着的。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想,这样的追问也许痛苦,但总比浑浑噩噩过一生来得值得。

近日与数位昔日同窗相聚,言谈间感触颇深。中学毕业至今已经四年,这群朋友一些已步入社会,余下的则站在大学门口向外张望,距大学毕业仅一步之遥。处于此阶段之青年,应该是踌躇满志、壮志凌云的吧?此时的我们,应该是满怀理想,视现实为无物的,不是吗?

可是,我们的话题让我惊讶,让我错愕。某某最近做信用卡做得如何啊?一个月可以赚多少啊?某某最近做起直销,做起保险来啦,好不好赚啊?那个谁谁谁真厉害啊,一个月可以赚这么多!对了,你毕业后打算做什么?一个月可以赚多少?那个什么我看不很好做,才赚那么一点点……

钱,没错,我们谈来谈去,离不开这个东西,钱。你跟我说,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是啊,我点头,我认同。可是一个人需要多少钱来“维生”?须要很多很多吗?钱,是确保我们继续生存的基本条件,还是我们人生的追求呢?维生,真的如此困难,须要我们将全部生命都耗在金钱的追逐上吗?


生命,是否有更高的意义存在?我们追求的,仅仅是那一叠叠花花绿绿的钞票吗?有朋友对我说,当老师多么好赚,补习多么好赚!我无言,我苦笑,相信在那一瞬间,我的眼神有点不屑吧。朋友,你把“教育”当什么了?交易?你放心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位钱字当头的老师吗?你愿意让孩子在一位为了赚钱才踏上教育之路的老师门下学习吗?

“光宏,你还年轻,尚未见识社会的现实,而且衣食无忧,才会如此清高,才会说出这样一番话。”

我清高么?我知道,人在现实社会中打滚,变得市侩是迟早的事。正因如此,我更加珍惜如今的清高,更加珍惜当下那浓浓的理想色彩。年轻,浪漫,无畏
,倔强,任性,在你们离开以前,让我紧紧拥抱你们,让我们一起发出那璀璨耀眼的光芒吧!

黄武雄先生在《学校在窗外》提到,“我们每一个人可以自我砥砺,提升自己变成圣人,但不能要求别人成为圣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而每个人的人生都该受到尊重。我无意批判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任何一种人生观。我只想提醒大家,也提醒自己,时不时停下脚步追问,“生命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

最后,与大家分享《学校在窗外》中的一段话,

“人不只是接受,而且要付出,这种对社会的付出,
使他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世界的意义。”


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09

【转载】试析反思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职业成长,就其途径和方法而言,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特级教师、名教师的成长经历表明,不断研究,回顾、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更新教学观念,自我调控、改进,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更为重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的公式那样:成长=经验+反思。

教师应成为反思型教师。从人格纬度来说,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对教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从心理纬度来说,他们重视反思,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对教学有成功的愉悦感。

具体说来,反思型教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有较高的人生追求,善于规划,是一个事业成功者。


反思有利于提高。反思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一条教学原则,也是教师培训的一种模式。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增强,对于自身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单纯地向教师提这样那样的要求,一味依靠灌输,用抽象理论硬塞教师头脑,缺乏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教师素质的提高自然是十分有限的。

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能力一定较强。他们有自我提高的强烈愿望,始终以教学主体的身份投入教学之中,在反思中学会反思,不断规划自己,朝着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努力。

第一,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反思型教师看来,教师不只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如小学教育家斯霞,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以博大的母爱和随课文识字的经验享誉教坛。她总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一切为了孩子,在献身教育的追求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斯霞等专家型教师的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那些愿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教师。

有了追求,他们就不会为教师的清贫而苦恼,更不会为教师的寂寞而愤懑。他们会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教育改革的一个又一个春天;会以谦逊的态度,接受来自他人的一个又一个诘难;会以坚定的毅力,承受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又一次挫折;会以求实的作风,制定、调整一项又一项发展目标,直至最终实现。

第二,有丰厚的理论底蕴。要做到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实践上的困惑与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我应该怎样做”,不考虑“我应该围绕目标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那么,他至多是个教书匠。

具有反思品质的教师,会自觉地制订理论学习计划。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自己对某种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看法,逐渐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原理。此时,他就会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


二、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勤
反思,是一个自觉反思者。


反思产生于问题。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推进,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探索。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上的困惑。如果教师仅满足于改变教学行为模式,而不关注教学意识结构,不从理论上解决问题,那么教学必然是低效的。

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中明确指出:反思性教学中的“问题”,不是单纯的“不足”或“缺陷”这种意义上的问题,而是中性的,即来自教学实践的研究问题。需要注意真问题与假问题,个别问题与普遍问题,感性问题与理性问题的区别。一般说来,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从自己工作中的问题着手,较快地把感性问题变成理性问题。

观照一下教学实际情况,“问题”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因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模式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或教育理念来支撑。也许在特定条件下,某种做法曾得到广大教师的接受,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在发生了变化,需要转变观念,作深入的探讨。正是在教育思想的一次次大讨论中,教师才在意识结构中产生新的理念。开始,这种认识往往是模糊的并不清晰;笼统的并不具体;肤浅的并不深刻。然而,就是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去审视自己的教学,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过去,我们的教学较多地考虑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而忽视了教师教学活动中自身价值的实现。试想,如果教师难以体会到教学的成功,或不能由失败走向成功,经历的总是批评和遗憾,那么,他又有什么动力去改进教学,超越自我,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呢?

反思性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反思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这种认识是全面正确的。围绕“问题”设计的研究思路,制定的研究措施,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有成功;让教师教得自信,教得成功,教有作为。


三、有较强的探索意识,勇于批判,是一个行动研究者。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给教师以较多的自由和责任,需要教师成为研究者。而教师也并非“理论空白”,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这足以说明行动研究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行动研究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法。它直接指向实践,在于改进教育行为,是“为了教育的研究”,而非以理论为取向描述或解释教育行为的“关于教育的研究”。它是自我反思探究的一种形式。行动研究的基本框架是:计划—应用—观察—反思—改进。这些特性决定了行动研究一旦引入教学过程,教师自然成了行动研究的主体。

首先,反思型教师会针对“问题”构思并提出某种假设。“问题”确定后,教师在已有知识和材料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解决有所猜测,这种猜测就是“假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与假设,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他的教学理论水平的高低和科研能力的强弱。

构思并提出假设,实际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努力寻求一种超越现实教学的理想境界。它是否具有合理性,还要回到教学实践中去验证。其次,反思型教师在实践中会不断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在运用假设的同时,假设被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接受检验。如果观念被证实,则意味着“问题”被解决,教学规律被重视,被掌握;如果观念被证伪,则要反思自己提出的假设或教学实践过程。这种反思是伴随着教学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反思的依据是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具体的教学目标。

再次,反思型教师会适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学行动研究的直接结果,主要是让教师“ 学会教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权。通过反思,一能强化正确认识,巩固已有的经验,进而揭示教学基本规律,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实践,最后升华为一种教学理念;二能及时发现问题,自主地决定改进教学的策略,最终解决问题,达到“学会教学”。

综上所述,越是重视反思的教师,理论底蕴就越丰厚,教学水平就越高;理论底蕴越丰厚,就越会视教学为一项富有创造性、需要不断研究的工作。所以,培养反思品质,改善教学行为,是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是其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


作者:葛文庭
文章来源: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http://xbyx.cersp.com/jscz/zqzy/200608/607.html
原文载于《江苏教育》200305A



* 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读了这篇文章,对教师的自我定位颇具启发。今转载如上,与诸君分享。


Friday, September 4, 2009

第六届马来西亚汉学研讨会后记





第二回实习刚来到尾声,我与两位友人便马不停蹄赶上金宝,为了赴一场文化盛宴,第六届马来西亚汉学研讨会。虽曰“赶”,却还是错过了第一天的研讨会,但总算参与了第二天的会议。

这是我首次出席有关汉学的研讨会。说实在的,我对于汉学来说确是后进,是初学。出席研讨会,不求分享诸学者之学术成果,但愿能呼吸一丝学术气息,感染几许学术精神就算不虚此行。

经过一天共三场会议的研讨会,收获之余,也对此研讨会产生了一些意见与看法。今将这些粗浅不成熟的见解记下,请方家指正。


报告方式

首先,每一场会议大概都由四位论文发表者与一位主持人组成,每位论文发表者拥有约十五分钟的报告时间。十五分钟实在不算一段太长的时间,不可能也没必要把长长数千字的论文重头念到尾,如何善加利用这段时间至关重要。一些人选择讲课式陈述论文内容,一些人选择重点式说明研究方法,一些人选择分享整个思考脉络,当然,也有一些人是不知所云的。

虽说选择以何种方式进行报告是论文发表者的自由,但我想听众类型还是应该列入考量吧。若与会者是领域中的专家,论文发表者大可报告自己在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让行家指点一二;论文发表者也可以分享研究方法与思考脉络,同与会者在方法论上相互激荡。

这一次的汉学研讨会,与会者大多是在学术门槛外仰首瞻望的初学者,对汉学中的各个领域所涉不深。在众多论文报告方式之中,身为后进初学的我最希望论文发表者能分享研究方法与思考脉络。研讨会中,分享研究方法的有黄先炳先生,分享思考脉络的有方美富先生。就算不是个中行家,不清楚《高僧传》与韶舞究竟为何物,我还是能从两位学者身上学习到一些治学与思考问题的方法。


见贤思齐

除了上述两位学者的报告方式让我获得具体的学习以外,一些学者报告时的热情与自信也是很让人受到感染的。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郭思韵小姐。虽然我对她的论文内容不甚了了,脑中没有什么旧知识可以与之呼应,但看她自信满满且报告得悠然自得,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如数家珍,我就由衷升起一股敬意。这人连纬书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真不简单。见贤思齐,多接触好学的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总是会让人反求诸己,燃起一股向上的动力。


主持的作用

经过了一天的研讨会,我会想,主持人就只是担任“串场”的工作,在各个论文发表者之间说几句过渡语就算称职了么?我觉得,主持人应该要是箇中行家,能够准确的点出各个论文发表者的亮点或不足之处,引导大家在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与拓展。

在参与的三场会议中,我想余历雄先生是比较能激发我思考的主持人。欧阳丽萍老师总算配合主题给了一些新知。许文荣先生的主持则难免让人有一丝失望。没做到适当的点评也就算了,一些主持人还给人一种“吹捧”的感觉。不熟悉论文水平却一味称赞,这些称赞又没能立足于具体扎实的基础上,让人感觉很“虚 ”。尤其是在学术大门徘徊的初学者如我,很容易受到误导,视水平普通的论文为旷世之作而不自知。

此外,也许是顾及交情与体面吧,很多主持人的批判力道都略嫌不足。见到问题却不及时点出,让研讨会欠缺交锋与碰撞,自然难以出现火花,有点可惜。


论文出版

最后谈一谈我对于论文出版的看法。与马大那场研讨会未举行便已出版论文集的情况相比,汉学研讨会的处事要严谨得多,只整理出一本论文汇编。据说马大方面是由于成本相差不远而选择放弃汇编,转而直接出版论文集。

依我粗浅的意见,论文集出版与否关系到不只是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显露出主办单位的处事态度。出版,即是将论文集视为一份经过严格审核,上得了台面了的完成品。未经过研讨会的论文,真的能打上“完成”的标签吗?就算经过研讨会,就一定代表该论文是完整的,是达到一定水平的吗?


结语

总的来说,我在参与第六届汉学研讨会的过程中还是获益匪浅的。见到本地涌现一批好学有干劲的年轻学者,内心还是很开心,很受激励的。愿马来西亚的汉学会有更好的发展,愿年轻学者保持严谨积极的态度继续前进,一步一脚印,踏实走在学术研究路上。


Thursday, September 3, 2009

第二回实习总反思(下)





5.0 儿童研究

5.1 最近看了台湾学者黄武雄先生的《童年与解放》。黄先生综合了哲学与心理学各门派之观点并进行深刻思考,论述了儿童的自然能力与文明能力,从人本主义者的角度提出了教育改革应遵循的方向。

5.2 我从这本书中更深一层认识了人诞生之初的天赋能力与后来进入文明社会后发展的文明能力,启发甚大。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不建立在学生旧有经验上,教育根本无从展开”,认识儿童成了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唯有真正认识儿童,我们才能在巩固其天赋的优秀本质之上,恰如其分的给予文明教育,才能让一个人像人一样的健康成长。

5.3 因此,我认为儿童研究应该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领域。


若说有什么展望,我想除了精进,还是精进。有感自己实有太多不足,有太多新知等待我去探索,有太多空间等候我去开拓。对自己说,把握当下,活在当下,活出自己。


Tuesday, September 1, 2009

第二回实习总反思(中)





3.0 课堂管理

3.1 考虑到这班是后进班,而且到了明理阶段的四年级,我选择的管理方式总结成八字,为“动之以情,说之以理”。

3.2 动之以情。我为这班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每天风雨不改的大声朗读,不厌其烦的好书推荐,每周谆谆善诱的公开信,一张张用心良苦的小纸条。人心是肉做的,学生总会感受到你的热情与付出,体会你在很用心的教育他们,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础。

3.3 说之以理。当学生出现行为偏差之时,我会苦口婆心向他们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自己所作所为将会导向的结果。我亦会一而再,再而三规劝学生一步步改善坏习惯,走向优秀。

3.4 这种管理方式在时间与心力的消耗上的确很大,老师须投入极大的努力与耐心。但与一般的压制相比,此做法的效果要长久很多。一旦情理的基础稳固,无论是课堂还是学生的成长都将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届时教师只须扮演监督与陪伴的角色。长远来看,最初的劳心劳力还是值得的。

3.5 我其实并不反对使用藤鞭,但藤鞭到底也只能是“工具”,教师在使用时也应该是自觉的。视藤鞭为教育工具,能在适当时候适当的解决问题;视藤鞭为一切问题之解决方法,则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反带来一种暴力,一种不健康的压抑与压力。


4.0 教师儿童文学素养

4.1 依稀记得从朱自强老师的著作中读过,一位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教育路可以走多远。在这回的实习中,我看到儿童文学对教师的重要。

4.2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一个儿童文学素养不凡的教师,可以底气十足的向学生推荐契合学生心性与兴趣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引学生踏上阅读之路。他也能以专业的眼光为图书馆购入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动校园的阅读风气。

4.3 此外,儿童文学也能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与方法。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会在课外教材中左右逢源,把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入课堂,让学生自小有不一样的文学视野,让学生在美丽的文学世界中茁壮成长。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将更加活泼,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4.4 从精神层面上来看,儿童文学让教师得以跳出成人那种轻视儿童的传统,拥有进步的儿童观,真正把儿童当成一颗饱含生命力的种子来进行灌溉与培育。拥有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面对学生问题时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更全面且有效的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成长。

4.5 有鉴于此,我想教师应多多阅读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自己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受到熏陶,时时保有一颗单纯善良的童心,时时与学生同在。


第二回实习总反思(上)





比起上学期,这个学期的实习要长得多,一共是八周。有了上回的经验,这次的实习有了较明确的方向,感觉上也处于主动位置了。今对此八周所学做一反思,将一些零星的体会与看法记录如下,纪念第二回的实习。



1.0 阅读推广

1.1 有感阅读的重要,这次实习尝试在校园推广阅读。带着百余本儿童文学作品在身边,先从自己的班下手,然后是整个四年级。我想是作品本身的魅力吧,无须太多宣传,读到好书的学生是最好的推销员,好书出借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不到几天,上至六年级,下至三年级都有学生闻声而至。

1.2 下课,常看见学生人手一书,津津有味的阅读,而这手上之书又常常是从我处借来的。见到这种情况,内心真的是很温暖很喜悦的。

1.3 截至实习的第八周,全校共有135位学生向我借书,其中超过半数借的数量超过两本。借阅量最高的学生更是达到了8本。

1.4 在我看来,阅读风气的种子已悄悄播下。能不能持续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的馆藏与经营。图书馆无论在“质”与“量”方面都要能够满足学生,让学生不只有书可读,而且有好书可读。

1.5 除了办好图书馆,我觉得老师也应该多多向学生推荐好书。老师的推荐,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一位拥有高度阅读品味的老师,必定能带领学生走向高品位的阅读,读一流书,做一流人。

1.6 这也向老师发出了严峻的挑战,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位优秀的读者,才能是一位优秀的阅读推广人。深入儿童文学经典,时时与书本为伍,才能拥有带领学生走入经典的底气,才能拥有影响学生向上向善的气质。

1.7 我建议老师都能拥有一套自己心爱的童书,时时翻阅,适时向学生推荐,将其中感动你的段落念给学生听,可以的话把这些心爱的书送到有兴趣的学生面前,让他们借阅。请记得,一个小时候没遇见好书的人,在未来的日子里是很难养成阅读习惯的。


2.0 课堂教学

2.1 这回实习主要进行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经过杨屹老师在阅读教学研习营的指导,阅读教学都能尝试以比较有情有趣的方式进行,效果让人惊喜。

2.2 在数回阅读教学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上《爱写诗的小海龟》时,我设置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海龟的坚持到底,学生都能投入其中,并深深感动。然而,上《镜子里的数字》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一步一步思考警察捉犯人的合理性,近半数学生却明显跟不上,显得有点意兴阑珊,最后也无法很理智的分析课文。在我看来,两者之间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上的能力不同。他们可以很轻易的以感情来理解课文,却难以调动严密的逻辑来解读课文。

2.3 在构思教学之时,我们应考虑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上的能力,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2.4 作文教学,我选择以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方式进行。先在班上推介一周后的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再在接下来的一周进行一堂堂循序渐进的作文课。

2.5 一步一步迈向写作,每一堂课将目标放小但求深入巩固,让学生都能完成每一堂课的任务,学生的信心也在每一次的小成功中逐步建立。

2.6 在最后一天的作文比赛中,学生展现一周以来的成果,平时句不成句的学生都能写出像样的文章,全班超过三十位学生都能写超过100字的文章。

2.7 经过这次的经验,我确信作文是可以指导的。不仅如此,若循序渐进,依学生程度进行指导,作文课可以上得很有趣,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