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4, 2009

诗歌可以谈得如此精彩——读《汉字的魔方》





常会因读到一本好书而精神饱满好几天,甚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中与好书再续前缘。对于这些好书,我是深深感恩的。感恩作者,感恩出版社,感恩一切促成与好书邂逅的因缘。

除了感恩,对于这些可遇不可求之书,总想做些什么以示纪念。纪念方式因人而异,一些人喜将书本置于架上最显眼处;一些人爱将书本包得精致美丽,藏入心爱的收藏盒;一些人则逢友即滔滔不绝,为书本做宣传。

对我而言,纪念一本书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书评或读后感。这除了让自己有机会回忆书本所记并思考之,也能把好书介绍给更多人,天晓得又有多少人会为此书悸动不已?于是,虽知写这样一本书的读后感极不易,我还是决定做一尝试,向《汉字的魔方》作者葛兆光先生致敬。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全书共238页,分8个章节对诗歌语言进行论述与分析。8个章节分别为“背景与意义”、“语言与印象”、“意脉与语序”、“论格律”、“论典故”、“论虚字”、“论诗眼”和“从宋诗到白话诗”。

对于一首诗歌,我们会如何赏析?对作者与时代背景有个概念,大略搞明白诗歌含义,便匆匆以所谓“艺术特色”为诗歌穿凿附会?“白描手法”、“修辞格”、“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术语一并押上,接着是一个手势,一句话,“下一首!”。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很难对古典诗歌产生兴趣。有朋友这么说,若非课业要求,他碰都不会碰古典诗歌。听起来虽叫人不胜唏嘘,却不知道出了时下多少学子的心声。

《汉字的魔方》针对几个古典诗歌独特的语言部分进行了详尽且生动的描述与分析。作者从诗史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诗歌语言的特色与其在历史上的变化。举个例子,书本第5章《论典故》便详细说明了“古人为什么喜欢融典故于诗中?”,“典故在诗中发挥了怎么样的效果?”,“随着朝代的变迁,诗歌用典的情况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间中除了深入浅出的论述与分析,更举了许多经典诗歌为例,务求让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汉字的魔方》让我大为惊叹之处,在于葛兆光先生
在分析问题之时,总会旁征博引许多古今中外专家学者之言,将其放到最最合适的位置,不仅将问题说得更明白、到位,使分析更稳固有力,无形中也开阔了读者的视野。通观书中引用资料,量之繁多,面之广博,让人真正见识到一位学者之深厚学养。

此外,葛兆光先生无论是在“论格律”、“论虚字”或“论诗眼”时都会适时举出一些实际的诗歌例子。难得的是这些例子往往都十分到位,起着“画龙点睛”之效,使抽象的论述得到具体的体现,令读者印象深刻。引诗为例不难,但要做到如此到位,没有深厚的诗歌基础与敏锐的思维是不可能办到的。

葛兆光先生在修订版后记中说,回首8年前写的这部书时,他没有大多学者“悔其少作”的想法,反而对这本《汉字的魔方》有些偏爱,“看出了当年不可避免的草率和疏浅,也感到它有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敏锐和机智”。读完此书,我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敏锐与机智”,并为之折服,翻阅书本的过程可说 “哗!”声不断,大有“诗歌竟可谈得如此精彩”之惊艳。

《汉字的魔方》真正揭示了古典诗歌的魅力,勾画出诗歌语言在历史上的变化,并提供了一个广大的思考空间。“诗眼”的雕琢对诗歌究竟是好是坏?“意象的集中”与“诗歌的逻辑”,孰重,孰轻?今白话诗与古诗又有着什么渊源与承接关系?

相较起一直以来阅读的诗歌赏析文章,此书更能提起我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希望尚未真正体会诗歌之美的朋友能有机会一读此书,品味那美妙的感觉。

我已开始注意这么一号人物——葛兆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