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 2009

创意+童趣+批判——读《罐头里的小孩》



孩子在客厅玩玩具,喧闹声四起,地上一片狼藉。
妈妈会说:“玩什么玩到这么吵!难道你就不能安静的,乖乖的玩吗?”

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答案天马行空,东拉西扯,举一反三。
老师会说:
“你到底有没有专心听课啊?就会说一些有的没的,难道你不能好好回答老师的问题吗?”

见到别人家小孩稍微好动了些,调皮了些,
多数人会窃窃私语:
“谁家的野孩子啊?这么没教养!都不知道父母亲是做什么的。”


我们的社会有股莫名的默契,对“好孩子”这一形象拟定了好些标准,比如:
听话、乖巧、斯文、文静、安分守己、彬彬有礼、聪明伶俐(学业)、在适当的时侯给与适当的反应等等等......

如果有一天,家里真的“蹦”出这样一个“百分百标准”宝宝,情况会是怎么样的呢?社会可以接受他吗?奥地利作家克莉丝丁内斯特林格(Christine Nostlinger)在儿童小说《罐头里的小孩》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空间,也写出了她的看法。


故事简介:

巴尔太太,一个生活寂寞、整天以邮购商品为乐的中年妇女。
某天她居然收到一个巨大的罐头包裹,里面蹦出一个七岁小男孩,

一见面,就开口喊她“妈”,搞不清楚状况的巴尔太太,
惊讶万分地接下这个“从天下掉下来的礼物”!


康拉德,这个神秘工厂生产的罐头小孩,是经过品质保证、是大人眼中的完美小孩,在学校,也极受老师的喜爱与称赞,但同学对他又妒忌又排斥,只有基蒂把他当做好朋友。


最后,工厂发现寄送错误,要将康拉德带回去,于是巴尔太太和基蒂使尽手段要将他留下来!


巴尔太太和基蒂究
竟用了什么“手段”?最后,康拉德到底会不会被工厂带走呢?


试想想,你的孩子/学生问你这样的问题:
“爸爸/妈妈/老师,我该怎么做才像个12岁的小孩呢?”
“请问我可以在哪个角落玩耍?在哪个角落玩耍才不会打扰到您呢?”
“我是不是该上床睡觉了?一个12岁孩子应该在什么时候睡觉呢?”

试想想,当你不小心说出一些不礼貌的话,或者在说着别人的闲话时,孩子突然双手掩住耳朵,泪眼汪汪地说:
“妈妈,求求您别再说了,这不是一个12岁孩子应该听的话。您这么说,我会很伤心的。”

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奇特的情景,向人们心中那条“好孩子”的准绳发出最严峻的挑战!
彬彬有礼、循规蹈矩的就是“好孩子”吗?
出口成脏、调皮捣蛋的就是“坏孩子”吗?


这部小说,让成人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个永远要学习的教养问题。

然而,这毕竟是一部儿童小说,主要还是写给小朋友的。小说幽默的笔触与风趣的情节会让孩子边看边笑。小说充分摆脱了成人中心的叙述角度,真正从儿童的心理出发,相信小朋友会真正投入故事之中。

这是一部伟大的儿童文学,融创意、童趣、批判于一身,颠覆了好小孩与坏小孩的界限,可说是老少咸宜,适合爸妈与孩子共读、讨论。

* 《罐头里的小孩》也荣获了1973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书名:《罐头里的小孩》
作者:克莉斯丁内斯特林格
译者:唐陈
出版:新苗文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