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30, 2010

5月晒书(三)



知道朱自强老师又翻译了一些绘本。
朱老师的眼光,焉能错过!



《摇摇晃晃的桥》、《山猫怎么办》



绘本在中国越来越普遍,已从几年前的“引进推介”阶段渐渐迈入“应用”阶段。

数种有关如何“应用”绘本的专书也相应出版,这回买了两本,分别是陈晖教授主编的《梦幻的国度:儿童图画书讲读指导》、王林和余治莹两位专家合著的《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

实习期间发现藏书中欠缺介于“绘本”与“文字书”之间
的“桥梁书”,于是又添购了一些。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擅长创作幼儿文学,代
表作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当然,还有这套《非常小子马鸣加》



冰波也有一套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名作——《阿笨猫全传》。这套书在中国还被改编成卡通片,登上荧幕。




王一梅《飞来的青蛙》、李志伟《无敌小超人》、
萧萍《袜子姐妹和鞋子夫妻》、葛冰《最后一支曲子》、
保冬妮《我是花精,我是花》、顾鹰《开满鲜花的兔儿坡》、
张之路《暗号》、汤素兰《苹果王子》、
周锐《舌头能当被子盖吗》


这套书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主编的一套书。标明“美绘版”,整套书的设计可真的是异常精美,美丽的文本配美丽的插图。一套九本,每一本书都有一个
主题关键词,例如“成长”、“幽默”、“使命”、“责任”、“毅力”等。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兼评论家安武林先生为这套书写了书评:
桥梁书:从这里出发



汤素兰《小巫婆真美丽》、《白色的帽子》、《春天的乘客》、《星星出租车》

汤素兰的童话听闻已久,这本《小巫婆真美丽》听说还在中国电台广播过呢!至于余下的三本“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系列,则是日本有名的幻想文学,由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彭懿翻译。听说这套书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读了之后兴奋难忍,竟然拨电给好友薛瑞萍老师,通过电话向薛老师说了里头的故事。其精彩程度可见一斑。


Thursday, May 27, 2010

5月晒书(二)



买了一些很喜欢的书,充实充实自己。



《如何阅读一本书》封面虽然不起眼,却是一本好书!台湾郝明义的翻译,信得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为一位教师兼家长,字里行间处处流露教育智慧,很适合家长和教师一读。最要命的是,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竟然为这书写了推荐序!钱教授推荐的书,岂能错过。



听老黄说过,日本的教育改革值得关注,于是找来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听说此书也是中国新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读书会的选书之一。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则是通过袁晓峰校长的博客才知道的。想看看韩兴娥老师如何带领学生迈入“海量阅读”,从韩老师的经验中汲取些许方法,因而买了此书。



《通情达理:品格决定未来》、
《理应外合:孩子也需要被尊重》、
《知书达理:阅读是教育的根本》

发现江苏教育出版社出了洪兰教授的作品集,实在欣喜。
更多人能够读到洪兰教授的文章,这是大大的好事。
在我看来,洪兰教授是能够将大学问深入浅出写出来的人。
与台湾版相比,中国版的定价低了很多。
真心希望老师、家长以及关心教育的朋友都找来读一读。

* 至今还在感恩大风,在2008年让我认识了这么一号人物——洪兰。


Wednesday, May 26, 2010

5月晒书(一)



有一段时间没更新了,来晒晒书吧!

最近都在读曹文轩先生的小说。

先是《草房子》,然后《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一路读下来,这段时间我真的很享受,陶醉在满满的感动之中。

甚至有这样的想法:没有读过曹文轩也许会是一种人生的遗憾。

带着信仰般的敬意,买来了这套曹文轩先生主编的《新人文读本》


虽未细读,但由曹先生来主编这样一套以“感动”为主轴的读本,我想是最适合不过的。


卓越网对这套读本的简介:

这套《新人文读本》(珍藏版)在同类的读本中是一套很有特色的读本,其中特色之一就是以精美的时文为主,兼顾一些经典美文。堂内课本,自然要以选择从前的经典为主。这是由教科书的性质所决定了的。但这样的编选方针同时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弊端,这就是课本的内容乃至表达方式,与现实脱节,严重缺乏当下感。其实,不管是思想还是形式,以文字形成的文本,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与时代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理想的教育应使孩子的成长时刻处在一种浓重的时代氛围之中,与时间同行,与社会同行,与审美同行。与趣味同行,甚至是与语言同行。以相对稳定的体例来确定自己位置的课堂课本。和与时代一起前行的课外读本的同时存在.这也许才是一种完美的安排。其实经典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已被认定的经典,并非一开始就被认定是经典的。经典来自于非经典。而现在还没有被认定为经典的非经典,在许多年后也许就是经典。以时文为主,但在选择时,却又用经典性来衡量,这是这套读本的编选者所注意的一点。震撼心灵的深刻内涵,创造奇迹的爱心故事,透明纯净的童心天空,温暖人间的美德修养,笑傲挫折的平静坦然,奇趣多彩的自然景观,广博深远的科技前景……美文如茶,越品越见香浓;美文如泉,越品越知清冽;美文如海,越品越感深邃;美文如歌,越品越有韵味……用心阅读,读出你的感动。在感动中,你会发现,你已从蛹化成了蝶,在蓝天下,在心灵里,翩翩飞舞。那时,你也是最美的。全国“知识工程”联合推荐用书,全国“知识工程•创建学习型组织 ”联合团购用书,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用书,《中国图书商报》最具创新性助学读物。



除了《新人文读本》,也找来了“亲近母语”论坛的几套读本,由徐冬梅老师和薛瑞萍老师等人主编。



《日有所诵》(1-6年级)



《全阅读》(1-6年级)



《爱上写作》(1-6年级)



《亲近科学》(3-6年级)


对这几套读本可说是慕名已久,很想看看这几套书的编辑概念和选文眼光。在此就不转载有关这几套读本的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到这个很棒的教育网站去兜兜,顺便认识这样一个组织——“亲近母语”

http://www.qjmy.cn/BBS/


Wednesday, May 12, 2010

第三回实习总反思: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充满爱心与怀抱热忱的教师肯定是一位好教师,但未必是一位‘专业’的教师。


依稀记得那一个深夜,我在端详了友人的教案后忽地有感而发,进而言为心声,对教师的“专业”做了一番追问与诠释。怎么样的教师才称得上“专业”?又或者,一位“专业”的教师,具备着哪些条件与精神面貌呢?教师的“专业”,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处处为学生着想、时刻关心学生的教师,能称得上“专业”吗?我想不能,这顶多是一位有爱心的教师。教学认真、事事尽力的教师,能称得上“专业”吗?我想也不能,这顶多是一位用心的教师。充满爱心与怀抱热忱的教师肯定是一位好教师,但未必是一位“专业”的教师。

一位“专业”的教师,基本上必须“与众不同”,这里指的是与一般临教、补习老师、父母有所区别。专业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是临教、补习老师、父母,甚至兄弟姐妹与那厚厚的词典皆无法取代的。举个例子,若一位学生不来学校上课,而选择到补习班学习或者留在家中自学,其学习效果是否与上学一样?若是一样,那学校中的教师肯定不是专业的。

见到好些教师在初步理解课上围着十来张词卡照本宣科,读一读词语含义,让学生填一填充,造一造句就算完成任务。我在想,若学生没来上课,在家中自己翻阅课文,遇到生词时请教父母或翻查词典,效果似乎没有不同,其主动性反而会更强,对能力的培养会更加有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意义何在?这样的教师,不是张三李四也能轻易胜任的吗?

因此,准备一堂课以前与上完一堂课之后,我常会问自己,“学生在这堂课中得到了什么?如果这堂课让学生自习或让一位临教来上,效果是否有所不同?”确定了这堂课的效果是无法取代的,我才会松一口气。反之,则不免脸颊绯红,愧对3年多的专业培训。

教师的“专业”体现在何处?在我看来,这首先最基本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上。一个星期整整十来节语文课,若连这固定时段的学习任务都无法做好,想要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实习的设计基本上也体现出对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视。一周8节语文课,差不多是正式教师的四分之一,相比之下教学负担可说是轻而又轻。如此安排用意何在?它要我们将精力都集中在这寥寥8节课,要我们细心备课、认真磨课、用心反思,穷尽心思反复琢磨自己在课堂上的得与失、成与败,在短短数月内完全浸淫在教学思考之中,让自己蜕变成蝶,教学能力攀至另一境界。

在这次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中,我尝试往“专业”的方向迈进,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落实自己对教育的想法与先前所学的一些教育理论,边教边反思,反思以后又再调整,继续上路。在这个过程中,我关注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课前的教材钻研、教学规划、教学设计,上课时的课堂管理、气氛营造、细节处理,到课后的反思与调整,每个环节都让我的思考得到深化,也发现了一些之前忽略了的部分。

阅读教学

由于实习前进行过数回的教学交流会,去年更有幸得到中国杨屹老师的指导,我对阅读教学的概念还算清晰,整个方向还算抓得准确。“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与交流”,紧扣文本,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其中的语文魅力,挖掘其中的语文精华,从中得到语文的训练、人文的熏陶。虽然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但在阅读教学方面我的方向还是准确的。

语文技能教学

造句、汉语拼音、特殊句型……最初还真不知该怎么上好语文技能课。它当然是一种语文训练,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起着巩固的作用。但若仅仅抓住其“训练”的侧面,则将流于形式,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毫无意义可言。于是,问题出现了——“为什么要学语文技能?”

试举一例,为什么要教学前后鼻音en和eng?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意义何在?学校一般的情况是,教师盲目地教,学生懵懂地学,为什么要学?不知道。我的学生更可爱,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学汉语拼音时,好多学生都说“因为作业里面有。”“因为考试会出。”“因为课本有,所以要学。”而当我抛出问题,“没有作业,没有课本,没有考试,那我们还学不学汉语拼音啊?”一位率真的小女生笑着大声回答,“当然不用咯!”全班哄堂。莞尔之余,是不是该为这样的教育情况感到悲哀呢?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有何意义。

于是,我在教学语文技能时总会让学生知道背后的意义以及这些语文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打个比方,还是前后鼻音en和eng,我就设置情境让学生比较,若无法很好的读准前后鼻音,不只会闹笑话,还会因传达错误而将事情搞砸。知道了学习背后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一下子被提了起来。

此外,除了明白学习背后的意义,我还让学生在进行语文训练之际,在比较与朗读中培养语感。若说一般训练或操练是符合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程度,那么从对比中凭语感进行辨析则迎合了优秀生的需求,在巩固整体的基础上,让可以跟上的人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应用了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扩展学生的参与人数与提升他们的参与感,以此拔高教学效率。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方式对很多语文技能教学都非常有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思维技能训练

感觉到思维技能训练的重要与迫切是在执教《谢谢老师》那一课。问这篇课文主要在描述什么人,大部分学生都回答“黄一强”。实际上,“黄一强”这个名字是在课文中出现过一次,但就只是一个别人口中的人物,根本与“主角”沾不上边。学生会这么回答,说明了他们的思维处于极度不活跃,思考脉络流于肤浅,见到人名就认为是答案,缺乏深入的思考。

当我们谈到班上最勤劳的同学时,大家会将目光一致投向学术成绩第一的同学。问其原因,大家的答案都会是“她很用功读书。”“她的功课很好。”“她常常被老师称赞。”一提到“勤劳”,学生都有很刻板的印象,思维都在很小的框框里打转,且没有对其进行深入辨析的习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主因之一是学生周围的环境都没有激活他们的思维,学生也习惯了那种以“吸收”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一个个成了海绵。

这样的情况若持续下去,其后果是极其可怕的。于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都十分重视“思维技能”的部分。在每一堂课我都会尝试让学生比较、辨析、质疑、想象或推理,借此刺激他们的思维。而我发现,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之时,他们都能提出很多很棒的意见与点子,教师也会这些活泼有趣的创意给牵引着,显得越来越亢奋,整个教学气氛一下子就活跃、集中了起来,教学效率自然高。说学生思维是一堂课的成败关键,一点都不夸张。长远来看,思维技能训练决定了学生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教材的一些思考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用上了两篇中国人教版教材,《孔子拜师》与《盘古开天地》。《孔子拜师》用于深究课文,与本地课文作对比;《盘古开天地》则取代本地课文,直接成为主要教材。两堂课都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很多人会质疑,中国教材如此艰深,我们的孩子学得来吗?的确,若真的将两者做一比较,中国版教材的确拥有较多的生字新词,内容比较艰深,篇幅也比较长。但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学不来的原因不在此,而在于他们从小就习惯了短小轻薄的本地课文,以致渐行渐远,只能遥望原本能达到的高度。优秀是教出来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我总觉得顾虑太多,过于保护孩子,而且是一些杞人忧天,反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孩子不是不行,而是我们大人觉得不行,所以孩子渐渐也就不行了。

此外,我在面对咱本地课文时也着实有痛苦的感觉。篇幅短小、主题浅陋、情节薄弱、词句贫乏,还真不知该从何下手,颇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带着学生在这样一篇又一篇的课文中“漫游”,我真不相信他们的审美能力会因此提高多少。不提高也还罢了,最怕是这样的课文还伤害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观我执教中国人教版课文《盘古开天地》时,里头不缺亮丽的语文教学点,既能够开展语文训练,又能让学生浸淫沉醉在优秀的语文中,受到熏陶。

教材对于教师的限制与束缚,我这次感触颇深。



2010 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