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6, 2012

把电影带进校园




把电影带进校园


  “要能够真正影响生命、改变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被感动后所产生的力量。看电影,而且是很专注的看适当的电影。当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成为剧中的主角,跟着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对生命的困境与抉择时,看电影就可以是一种模拟的‘情境教学’。”

——台湾作家李伟文


  带学生出赛、与学生打球、同学生聚餐,常会聊起校园生活。记得有一次,谈到“最喜欢的课”,一些学生说是道德课。问原因,有者说是因为轻松没压力,有者说是作业可以一下子搞定,有者说是考试简单分数高。另一群学生跳出来抗议,说道德课沉闷无趣,只要标准答案,无需思考,而且很“假”。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禁想起去年道德课上的一幕。还记得那是作业里的一道选择题:“一位朋友将你告诉他的秘密说给了其他人听,你以后还会将秘密告诉这朋友吗?”班上大部分同学选择“会”。我问,“既然这朋友不能守口如瓶,你还将秘密告诉他?”“如果是现实生活,当然不告诉他,但这是道德作业里的问题啊!”学生回答。一位学生更绝,“老师,道德不就是要我们选择告诉他吗?”

  当时的我,真是目瞪口呆。道德归道德,现实归现实,这就是我们的道德课带来的结果?心里想的是一回事,笔下写的又是另一回事,简直“口是心非”。道德教育何时与“伪善”画上了等号?我开始思考,道德教育究竟应该是一种“灌输”,还是“启发”?一味灌输,学生没有切身体会,只僵硬地将所谓“道德观念”倒入脑中,无法内化成为个人品德。道德对于他们,不过知识而已。

  你也许会问,学生入世未深,对于许多事无法一一亲身经历,哪来这许多“切身体会”?有句话说得好,“聪明的人会从历史中学习,而愚蠢的人只会从切身的经验中学习。”要做好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同理、学会原谅、学会尊重、学会思考,不是只有切身的惨痛经历与刻骨铭心能够办到。我们可以利用好书与好电影,进行模拟的“情境教学”。

  中国新教育研究中心成员魏智渊在《教师阅读地图》中说,“一部优秀的电影就是一部好书,具备丰富的主题以及大量富有意味的细节。”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获得者雷夫•艾斯奎老师也在其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强调,“好的电影能建立孩子的品格、了解正确或错误决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并且启发他们,让他们就算是身处困境也能为信念挺身而出。”

  要能够真正影响一个人的生命、改变其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感动。被感动后所产生的力量能够让一个人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态度,检视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价值观,籍此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很专注地观赏一部好电影,跟着剧中主角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对生命的困境与抉择,一起跌倒一起成长,正是这样一种“模拟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精神上累积了一次又一次可贵的经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

  我开始将好电影带进校园,带进教室。我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赏动人的《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rus)、感人的《把爱传出去》(Pay It Forward)、发人省思的《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我们在道德课上讨论这些影片,一同思考其中的意义。学生开始有机会欣赏商业片以外的优秀电影,开始能够专注地把一部没有五光十色的电影看完。洪兰教授说过,大脑是“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这些优秀电影想必已在学生心里播下种子,等待萌芽茁壮的一天。

  市面上,适合儿童观赏的好电影不少,但粗制滥造的更多。参考了李伟文《电影里的生命教育》、魏智渊《教师阅读地图》、雷夫•艾斯奎《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将三本书所推荐的影片整理成清单,放上我国教育网站法情论坛(www.faqing.org/forum)。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登陆法情论坛,到“影视分享”栏目下,浏览题为“适合儿童观赏的电影【名家推荐】”的帖子。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6.4.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