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6, 2012

真正走进文学的世界





真正走进文学的世界


  “你想要一颗星星吗?我把整片夜空送给你。你想要一朵玫瑰吗?我把整座花园送给你。你想要一片枫叶吗?我把整座森林送给你。如果你想要一丝清凉,我请小雨飘下来。如果你想要一朵白云,我请清风送过来。如果你想要哭泣,我的怀抱借给你。什么?这些你都想要?我想想看......那么,这本书送给你。”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


  日前受邀至关丹育贤华小,主持“第十一届儿童阅读营”。接洽之初,校方的意愿是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爱上阅读。类似的课程,主讲人一般上会介绍一些读物,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或者谈一谈阅读的乐趣与益处。

  无可否认,若主讲人是爱书之人,又能将热情散播开来,类似的分享是可以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然而,让我困惑的是,推荐读物,该介绍何种类型?通俗的如红蜻蜓少年小说、嘉阳少年小说、韩国探险漫画等,无需推荐学生已趋之若鹜。再说,能阅读这类“轻读物”并不意味着学生已步入文学的殿堂。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对“轻读物”热情满满,却也只读得下这类读物,久而久之,对那些挑战阅读能力的经典作品反而日益疏远。本想透过“轻阅读”来引领“深度阅读”,没想到却让学生耽溺在轻阅读之中。这样的结果,令人莞尔。

  那么,推荐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又如何?主讲人也许能说得眉飞色舞,挑起学生翻开书本的冲动,然而,若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还是会在翻了几页后高举白旗。须知道,山峰的绝色美景,仅留给有能力攀至巅峰者。至于阅读益处的分享,我觉得常是主讲者的一厢情愿。试想想,就凭几句“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阅读是通往知识的阶梯”的口号,学生就会爱上阅读?说到底,这只不过在“阅读”的边缘游走,没有触及“阅读”本身。过于功利的推销,有时更会伤害阅读。

  在我看来,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学的世界,既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授予具体的阅读方法。有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力与方法的启发,方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路上靠自己的力量走得更远。那么,这样的理念要如何实践在具体的课程中呢?

  循着这样的思考,我尝试以“走进狐狸的世界”为主题,在为期一天的阅读营中,给五、六年级的学生上了两堂课。我以“狐狸”为线索,引入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文本,如:高洪波《我喜欢你,狐狸》(童诗)、木村裕一《摇摇晃晃的桥》(绘本)、新美南吉《小狐狸阿权》、《小狐狸买手套》(童话)、安房直子《狐狸的窗户》(幻想小说)和西顿《春田狐》(动物小说)。

  第一和第二堂课,分别是《小狐狸阿权》和《小狐狸买手套》的读书会。读《小狐狸阿权》,我主要紧扣“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进行追问,从中看出小狐狸阿权的性格与转变。透过这条主线,学生能够厘清故事发展,并发现作者安排的一些细节,进而深度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好的儿童文学,一般上都具备深度解读的价值。读书会,即是以学生既有的阅读能力为基础,调动他们已知的,发现他们未知的,必要时拉他们一把,提高他们阅读审美的层次。如此做法,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与作者对话,挖掘故事深层的意义,让高层次的阅读乐趣在他们心中发酵。从此,一篇故事不再只是“故事”,而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有了这样的“阅读意识”,学生往后的阅读眼光必然大大不同。这个过程,学生无法独立完成,需要教师牵引。这项特征也突显了教师的专业。

  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阐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会除了让学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与方法上的启发,也起着“一篇带多篇,一篇带整本”的效果。品读了《小狐狸阿权》和《小狐狸买手套》,学生对作者新美南吉已是兴致勃勃,迫不及待想阅读他的其他作品了。

   在结合兴趣、能力和方法方面,读书会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索的阅读推广形式。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16.8.2012

1 comment:

  1. 如果我是其中一位营员就好了,以前小时候都没有机会接触课外读物,更何况是参加阅读营呢?妈妈时常说我学校的课本还没读完,你还有时间读其他的书吗?所以,我自小就没什么接触课外书。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