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9, 2012

让天赋自由(下)






让天赋自由(下)


    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模样。迎接未来的唯一办法,就是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盼能因而培养更高的应变力与产能。

——潜能开发先驱肯·罗宾森(Ken Robinson)


  未来学大师托佛勒(Alvin Toffler)于1970年代出版《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探讨了社会与技术变革所造成惊天动地的影响。肯?罗宾森在《让天赋自由》一书中记录了一次与托佛勒共进晚餐的情况。聚餐中,托佛勒肯定地说,当前的变化与挑战,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再加上扩及全球的复杂度,人类历史上确实没有任何时期可以比拟。接着,罗宾森如此写道: 

  “1990年代末期的人,如何能准确预测10年之后的国际环境、网际网络铺天盖地的冲击、商业活动全球化的程度,以及年轻世代的沟通工具竟如此不同?或许有人曾经看到其中一项以上的趋势,但有谁曾经掌握‘所有’的趋势呢?具有如此远见的人少之又少,然而,这一切的变革却已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不断加速中,且我们无法断定背后的原因,我们只能从某些趋势看出,这个世界将以令人目眩神迷的方式改变。” 

  是的,世界在急速改变。电脑、多媒体、互联网……我们的生活方式与10年前相比完全是两个样子。可是,我们的教育呢?教育是否也因应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以我个人在小学的现场经验来说,很遗憾,改变并不大。也许教室里多了电脑,多了投影机,多了互动式屏幕,但应试依旧,偏科依旧,教育观依旧,儿童观依旧。坦诚地说,尽管如今的孩子与十年前相比已大不相同,学校仍然以同样的方式在办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沿袭着十七、十八世纪欧美工业革命时的经济需求,只重视语文与数理能力,蔑视其他关于心灵、身体、感官,甚至脑部的任何活动。教育系统灌输给学生非常狭隘的“智力”与“能力”,同时,又高估了特定的资质与才能。在这种阶级导向、一体适用的教育方式下,天性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的人,便逐渐遭到边缘化。我们无法预见未来,却自以为是地以即将被淘汰的当下为依据,对未来主人翁们进行无法面向未来的教育。 

  未来,大部分孩子也许将从事一些我们闻所未闻,甚至目前仍未出现的职业,做着我们当下还无法想象的工作。面对“改变”的浪潮,眼下的教育当如何自处?肯?罗宾森提出了“天命”的概念。他说,天命就是“喜欢做的事”与“擅长做的事”能够相互结合的境界。换句话说,即是“让天赋自由”,让每个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与长处,并将它发挥至淋漓尽致。 

  夏山学校开创者A.S尼尔曾说,“让学校适应孩子,而非让孩子适应学校。”教育,不是以一个个规范的模板去型塑孩子,生产一批批罐头,而是点燃孩子的热情,让孩子的潜能大大发光。教育,是让一个又一个生命找到自身“天命”所在,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生活的希望工程。 

  也许有人会忧心忡忡,只是“让天赋自由”,孩子能面对未来的挑战吗?孩子具备在未来生存的竞争力吗?台湾饭店教父严长寿曾说:“只有专注和热情,才能让生命火光穿越迷雾。”从现实的角度考量,当一个人寻得自己的“天命”,肯定将燃起巨大的热情,投入不可想象的努力。试问,这样的人有可能毫无竞争力吗?即便不能拔尖,或者无法取得巨大成功,凭着这一股热忱与付出,在社会上“生存”应该不成问题吧? 

  没有学习动机、不知兴趣所在、找不到生命价值、寻不得生活意义,一批批“行尸走肉”从学校大门走出。他们的眼神黯淡无光,他们的目光黯然迷惘,这就是所谓“实用教育”的现实。 

  为了孩子能在未来立足,为了孩子能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了孩子能幸福快乐,请让天赋自由。




此文刊登于:《联合日报》23.11.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