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3, 2013

道德发展六阶段





  道德是什么?有道德的人,又是怎样的?助盲人过马路,就是品德高尚?扶老太太上楼梯,就是菩萨心肠?对师长言听计从,就是品行端正?一直以来阅读的道德课本,似乎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然而,做到书中所谓的“良好行为”,就表示已经有道德了吗?

  曾经从《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读到有关“柯尔堡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资料,其归纳与分析似乎更能说明何谓“道德”。“柯尔堡道德发展六阶段”将人做某件事的动机分成六个层次,简单来说,就是“我为什么这么做?”层次越高,表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越高。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以学习为例,你为什么要学习?也许很多人会说,因为我不想惹麻烦,我不想被老师责罚。如果这是你做学习的原因,那你只处于第一阶段,是属于非常被动的。试想想,若不学习不会被处罚,你还会积极学习吗?由此可见,处于第一阶段的人之所以做某件事,完全是因为恐惧和害怕。他们害怕惹麻烦,恐惧被对付。当这些恐惧和害怕都不在时,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应该称不上品格高尚吧?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跨过了第一阶段,你也许会来到第二阶段。一些老师选择不恐吓学生,他们给积极学习的学生奖赏。那么,你之所以学习,是因为要得到奖赏吗?若奖赏取消了,还学不学习?对处于第二阶段的人来说,学习只不过是获取奖赏的手段,有奖赏就好好学,无奖赏就乱乱学,甚至根本不学。学习对于他们,除了带来奖赏,没有其他意义。这样一种只为了利益才行动的人,应该也称不上拥有崇高的道德吧?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有那么一群学生,他们不因怕麻烦而做学习,也不为了奖赏。他们之所以用心学习,是想取悦某人。遇上一个特别喜欢的老师,他们就专心上课、全情投入;家有疼爱自己的父母,他们也会尽力考取好成绩,让父母高兴。这样的动机,确实比前两个阶段要好,但学习对他们而言只是工具,若不是身边的这些人,他们就没必要用心学习了。换句话说,就算他们做了一些好事,到底也只是为了讨好某人,得到某人的称赞和欣赏,如此而已。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能知道规则的人不多,能接受规则并且愿意身体力行的人就更少了。抵达第四阶段已经很不容易。然而,我们还可以更上一层楼。你之所以做某件事而不做某件事,也许是因为规则。校规说,不能逃课,所以你乖乖上学;校规说,不能打架,于是你动口不动手。那么,当一切规则不存在时,你又会怎么做?规则上没清楚列明的事项,是否就无需理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眼里不会只有规则。他们会超越规则。如果规则是对的,他们会跟随;如果规则有问题,他们会反对。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能够跨越前四个阶段而来到第五阶段的,已为数不多。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处于第五阶段的人。电影院中,他们自动保持安静,怕干扰其他人看戏;图书馆里,他们自发保持沉默,担心自己会打扰他人的阅读;上课时与同学交谈时,他们会调低声量,尽量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没有人恐吓他们,这么做不会得到任何奖赏或称赞,规则上也没规定他们必须这么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能体贴别人。能达到此阶段,已经极之难得,称得上品德端正了。然而,我们还可以更好。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是最高阶段。达到第六阶段的人,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他们之所以积极学习,完全是因为学习对他们有意义,而这么做是应该的,这是他们的行为准则。他们不会为了得到奖励或奖赏而行善,行善后也不要求其他人知晓与感恩。他们不为别人而行善,他们之所以行善,是因为他们觉得应该行善,行善对他们而言是对的,如此而已,单纯而真诚。

  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正处于哪个阶段呢?


3 comments:

  1. 我也读过柯尔堡,你把它简单明了地重述,更容易明白了。

    ReplyDelete
  2. 我觉得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论述更精彩!

    ReplyDelete
  3. 达到第六阶段应该就很接近老子的无为而治,順應自然的理念了,出发点始于单纯而真诚。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