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 2010

福州学习之旅——听课篇(五)





听课感想


看名师上课是一种享受。真的很感谢此趟在福州上公开课的老师们,让我见识了所谓的“公开课”,近距离见证了名师们高超的教学技巧,也亲近了各个国家异彩纷呈的教学风格。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尝试做个语文教学的“内行”,尽量看出“门道”,莫停留在“热闹”的层次。这是千里迢迢到福州听课前,我对自己的期许。这样的期许推动我更专心地听课,更关注名师们“花招”背后的教学精神。

听每一堂课,我会先投入到课堂之中,充分感受课堂,直到有一些触动。这些触动有时是“欣喜”,有时是“错愕”,有时是“震撼”,有时是“突兀”。接着,我会尝试捕捉这些独特的听课感受,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触动了我的心。这样的“分析”过程,经常需要提出问题,质疑执教者的一些教学设计是否完善。当然,这些质疑都是基于自己心中理想的教学而提出来的,极为主观。

有了质疑,我会尝试多角度思考这样的质疑是否合理,这样的质疑仅仅是由于所听课堂与我个人的口味相背,还是它本质上真的出了问题。做这样的思考其实是想检验个人的“主观”,使其尽量客观。如此多角度的思考与追问常会引发其他极有意思的问题,听林莘老师的课时就有这样的感觉。由对课堂的“断裂”感觉开始,进而产生了关于“古诗教学”与“名句精华教学”的思考,之后还延伸到古诗进入教材、教材编写者的教材观、教材如何影响教师等问题。这样的思考当然不是在听课之际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好几天,甚至好几周不断追问而得。这般思考好比一场精神漫游,我享受其中。

我想,公开课就像一本书,写就了,摊开了,任人自由翻阅,自由汲取其中养分。一些人随便翻了翻,走了;一些人勉强看过一遍,走了;一些人细细品读,用心思量。看的是同一本书,所汲取的养分却因投入的态度与程度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投入的越多,获得的也越多。

短短数十分钟的公开课是结束了,但因之而起的思考却是需要延续下去的。这是公开课的价值,也是公开课的意义,我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