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4, 2010

福州学习之旅——反思篇(上)



知道“公开课”已有一段时间,好像是2009年杨屹老师过来时开始接触这个概念的。当时的我,只觉得新奇,竟然有这样的课堂,围观的人可以比上课的人多数十倍。还记得当年老黄和何居士等人的生动比喻,“就好像在体育馆内的羽球公开赛,李宗伟和林丹在里面打,四周围了几百几千个人在看。”陆续看过杨屹老师和林莘老师给我国的学生上课,不过都属于小场面,之后也透过视频看了几堂赛课性质的公开课。

这次踏上福州,是我第一次置身于中国特有的“公开课盛会”(没听说过台湾、香港和西方诸国有所谓“公开课”)。福州一附小的教学展示,观摩者有200人;钱塘小学的名师讲坛,观摩者达600人。这一次,我不再为“公开课”的场面所慑,而能够比较冷静而敏感地面对了。

每一堂公开课都精心设计,每一堂公开课都掌声满满。没有质疑,没有批判,没有研讨,甚至没有对话,没有交流。有的是主持人长长一串优雅而动听的赞美,有的是台下如雷的掌声,有的是领导殷殷的嘉许。在想,“公开课”的意义就仅仅只是“展示”吗?若是如此,作为“展示”的这些课堂难道完美无缺吗?接着追问,这样的公开课,意义何在?

之后,“公开课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就一直在脑海盘旋。回国后,我上网搜索并阅读了一些有关“公开课”的资料,逐步整理自己对于“公开课的意义”的思索。

本来觉得潘涌先生的《试论新课程实施中公开课的意义》已将“公开课的利与弊”阐述得全面而清晰,已无必要为此再写一篇文章。然而,《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头提到:“不要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自己却说不出口。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页70)我想,能够把自己对于“公开课的意义”的思索梳理成文,对自己的理解还是有助益的。


* 潘涌《试论新课程实施中公开课的意义》颇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