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 2010

福州学习之旅——听课篇(三)





林莘执教《游山西村》


课堂(三):《游山西村》
指教者:林莘(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教学年级:4年级

教学时间:40分钟


《游山西村》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作品,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林莘老师根据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


古诗进入教材,从八句变成了四句。在想,可以这样来编教材的么?用这样的教材进行教学,究竟是“古诗教学”呢,还是“名句精华”教学?一首诗是一个整体,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选入教材时进行这样的切割,恰当吗?

有关教材的问题暂且搁着,大家思考一下,先谈一谈林莘老师的教学设计。古诗言简意赅,创作之时追求的就是一种精简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让学生从这寥寥几行的古诗中品出悠远的文化内涵,实在不简单。因此,古诗文教学往往是语文教师的难题。我想,林莘老师之所以选了这样一篇古诗作为公开课的教材,多少是想展示自己对此的思考,也让其他教师有个参照。

林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作者心境;通过两个版本的诗句的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凝练与用词的准确。林老师也在课堂中渗透了一项技能:借助资料学习古诗。在这堂课中,林莘老师将教学重点锁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传世诗句之上,特别重视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深刻哲理。这点从老师的板书设计、课堂的开始与结束,还有教学内容的比重中即可看出。

这一堂课听下来,只能说林莘老师的教学能力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举手投足的自信与大气、教学语言的凝练与优美,令人赞叹。无论是推进教学或回应学生,都能做到步步到位、步步精彩。课堂上的林老师就好像一位成竹在胸的指挥家,一切变化皆在掌握之中,总能将学生的一切反应化作推进教学的力量。虽然当天的课件出了点状况,但林莘老师在教学的执行上确实无可挑剔。

然而,对于林老师教学的设计,我有点意见。林老师顺着教材的顺序,先教“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之后再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林老师从第一、二句过渡到第三、四句时,只说陆游离开了农村,然后继续行程,碰上山峦重叠、河水纵横,接着就有了第三、四句的感慨。这时,林老师就围绕第三、四句诗句展开教学,进入了领悟深刻哲理的部分。课堂的总结部分,林老师还是紧扣着第三、四句诗句,让学生联系实际,升华人生道理。整堂课没有再回到第一、二句诗句。

我于是想,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诗句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两者的衔接与联系真的是如此稀薄如丝吗?我甚至开始设想,如果林莘老师没教第一、二句诗句,而直接从第三句开始,整堂课会有不同吗?这“不同”又是举足轻重还是无足挂齿的呢?

这堂课给我的感觉像是一堂“名句精华”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没有整体把握(教材本身也是残缺的),只集中品味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歌的第一、二句可说是只起了交待背景的作用。林老师这堂课在古诗两个部分教学之间的缝隙过大,实在太过明显,我感觉是“两部分诗句的教学”,而非 “一首诗歌的教学”。

我忍不住想重新提起最初提出的有关教材的问题。林老师的课堂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情况(或可称之为“残缺”?),是否是因为教材对于古诗原文的肢解而造成的呢?教材对于《游山西村》的肢解导致了教师在解读文本与设计教学时不自觉地忽略了诗歌的整体性,而走入了“名句精华教学”的陷阱中。这究竟算不算“陷阱”,其实还有待斟酌。

其实,教材编写者为什么会对古诗进入教材时作出“肢解”的处理呢?我想,这也许与他们的教材观有关。教材编写者也许认为,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只为语文服务,一切以“语文教育”为考量。《游山西村》只须选录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就行,因为这个部分已经具备丰富的语文训练点,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至于学生是不是整体地理解了这首古诗,是不是真正走近了诗人陆游,我想这点在教材编写者的眼里并不那么重要。这是仅仅以“语文教育”为出发点的思考模式,丝毫没有将“文学教育”纳入考量。也就是说,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诗歌、走近了诗人并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猜测。

然而,记得海洋大学朱自强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育应该是文学教育”,并著有《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一书加以说明。既然面对的是文学教材,就应该以“文学教育”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不是吗?同样的问题,其实也可以提给林振忠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

无可否认,林莘老师的课精彩绝伦,听她的课实在是一种享受。但享受归享受,重视其背后所引发的问题与思考,我觉得才是更有意思,也更有价值的。以上所言皆为个人感想,也许偏颇,但毕竟是个人所思所感,提出来求教于方家。

对于林老师课堂的听课感想暂且写到这里。思考,还在继续。


* 推荐林莘老师的工作室:福州林莘工作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