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8,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二):陪伴,阅读,习惯



1月17日(星期日)
陪伴,阅读,习惯


        在微信读到一篇文章,中国朱永新博士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朱博士给出的三个关键词是——陪伴、阅读、习惯。我想,学校教育大概也一样。

    美国雷夫老师说自己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所以给了学生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不是最弥足珍贵的馈赠吗?然而,把时间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客观上耗了多少小时在学生身上,而是花了多少心思陪伴他们。陪伴,是心与心之间的相处,是小王子和狐狸之间的驯养。“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只有放下身段,用心倾听,才能称之为“陪伴”。否则,越卖力,越痛苦。

    日有所诵,来到第五天,读张继楼的《做手影》:

做手影
张继楼

兔来了,
狼来了,
螃蟹爬上墙来了。
电灯一关都跑了,
电灯一开又来了。

    向校长借了手电筒,与同学们做起了手影。猫、狗、蝴蝶、兔子,一个个动物跃然墙上。可惜课室太亮,电筒又小,手影只能在墙壁一角活动,无法如夜晚停电时般,吞噬整面墙。边玩边读,做了手影后的诵读,特别起劲,特别有感觉。同学们喜欢拍着节奏读,更爱放开身体表演着读。

    接着讲故事。一天一本,“怪怪园的怪老师”来到第三本——《怪老师和熊的梦》。这个系列共有六本,故事巧妙,童趣十足。每次讲这故事,都乐在其中,有时带着同学发现巧妙的图画细节,有时让他们用封底的图复述故事,有时只需美美地享受故事。书中怪怪园的怪老师和小朋友、怪熊园的熊老师和小小熊,正一步步走进同学们的心,成为我们的共同语言,我们的共同记忆。

    “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对方,耳朵要听对方”,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需要不断提醒,不断练习。习惯,在重复中才能慢慢建立起来。别小看每天的故事时间,通过听故事,同学们在学习倾听、学习尊重、学习纪律、学习专注,还有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颗柔软的心。

    迈入开学第三周,是时候学写字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者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个汉字都是一段历史,每个汉字都有故事。面对眼前这班孩子,怎么做才能把汉字带进教室,让一个个生动活泼、源远流长的汉字,与孩子的生命相遇?一定不是僵硬的灌输、无趣的死记硬背。故事,会是通往汉字世界的钥匙吗?

    于是,临放学前,说了一段文字的由来。从结绳记事,讲到画于壁上,再到刻之骨上,带出汉字与图像的密切联系,并以“日”、“月”的演变为例,加以说明。往后,也许能开展“一日一汉字”的项目,每天讲一个汉字的演变。如此与汉字相遇,应能增添几丝温度,几许人情味吧?此想法在心上已盘旋多年,一直没有落实,是因缘不足,也是动力不够。那就今年吧,借着孩子的力量,让自己也走一趟汉字探秘之旅。

    制定了值日表,让同学开始为班上的整洁卫生负责。一年级无小事,扫地、排桌椅、擦黑板、倒垃圾,无一不是学习,无一不是教育。讲清各个岗位需要负责的工作,接着就是执行和监督了。亲身示范、反复提醒、谆谆叮咛,必然琐碎无比、啰哩八嗦,而同学必然反反复复、丢三落四。得做好心理准备,沉静面对一切挑战。

    心平气和,坚持到底,天天提醒自己,日日要求自己,明天一定会更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