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8, 2016

2016教学日志(三):大卫,不可以!



1月5日(星期二)
大卫,不可以!


        新班级,新环境,新生活,当然也要有新规则。乍看之下,规则的存在阻碍了个人的自由,其实不然。恰恰相反,有了规则,个人的自由才实现的可能。阅读教师周其星说得好,“不受控制失去监督缺乏引导的自由,表面上看多么天真和快乐,但实际上只会让他被自己的冲动所囚禁,他甚至会受到为所欲为的伤害,无规则的自由只能让一个人成为自己的奴隶,只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频频遭遇挫折,最后认为自己很糟糕。”(《彩色的阅读教室》)

        规则,最好不是由上而下的权威式灌输,这回让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早早学会盲从,不利于公民素质的养成。那么,该如何让同学们往“规则”思考,想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呢?我选择以故事带入,用了两本绘本——《大卫,不可以》和《大卫上学去》。

        正如每个生机勃勃的孩子一样,大卫这个小男孩在家里总有许许多多古灵精怪的点子:爬上椅子,垫起脚尖,往壁橱上探;玩得全身泥,再肆无忌惮踩入家中,带来满室污垢;吃饭自然也成了游戏,马铃薯加长豆加鸡腿,叉子一插,就成了一个人偶;才冲好凉,衣服没穿,又光溜溜地跑上街了。一天下来,妈妈说得最多的,就是“大卫,不可以!”(No, David!)随着翻页,底下响起阵阵笑声,笑大卫,多少也在笑自己吧?

        故事讲完,领同学回顾绘本,关注每一幅图的细节:大卫在做什么?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妈妈为什么一直说“大卫,不可以”?放慢脚步,慢慢引导,让他们把画面把故事说得更完整,更具体,更详细。他们很快发现,声声“大卫,不可以”的背后,是担心他跌倒,是不想他肮脏,是害怕他着凉,是满满的爱。而大卫也不是故意的,孩子嘛,爱玩淘气是天性,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故事的最后,才有以“大卫乖,妈妈爱你”温馨结尾。

        接着读《大卫上学去》。场景从家中换至学校。说“大卫,不可以”的,变成了老师。有了上一本绘本的讨论,同学们很快就投入到第二个故事中。故事讲完,回到座位,打开话题:我们的班上,该有怎样的规则?让他们先举手后说话,轮流发言,这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同学们提了几条“不可以……”,我先板书,在多加引导,将“不可以……”的负面句式转换为“要……”的正面语句,归纳出以下五条规则:

        一、 要听老师的指示;
        二、 要爱护班上的东西;
        三、 要保护同学;
        四、 要和同学相亲相爱;
        五、 要在早上6点55分前到学校。

        稍后,将五条规则打印出来,制成“1B的约定”,贴在班上。粗略的版规,暂时就这样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