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7, 2016

2016教学日志(十七):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



1月26日(星期二)
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


        对我来说,品格、态度和习惯的养成,远远重于知识的积累。与认了多少字、做了多少练习、写了多少文章相比,我更关注一个人喜不喜欢上学,能不能专心上课,会不会与人合作,是否拥有一颗柔软的心。有了良好的品格、态度和习惯,知识积累自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开学头三周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一年级同学的课堂秩序、上课态度、学习兴趣和彼此间的相处上。

    来到第四周,终于翻开课本,进入第一单元:新的一天。里头有两篇短文:《天亮了》《我们也要去上学》。课文很短,除了学习朗读、识字和写字,应该还能利用文中的反复句式,进行思维与说话训练。于是,朗读课文后,把同学引向文中反复的句式,并板书:

    小鸟说:“太阳早。”
    小树说:“小鸟早。”
    小朋友说:“爸爸早,妈妈早!”

    美丽的早晨,还有谁会对谁请安呢?同学们的思维一开始并不活跃,嘴上来来去去都离不开身边的人:我对哥哥说,爸爸对妈妈说,老师对同学说……这也太现实、太规矩了吧?有何乐趣可言?于是抛砖引玉。“同学们,每天早上来到课室,难道没听到它对你们说早安吗?”缓缓走到课室一角,手指轻轻伸向矮几上的收音机。同学们愣了一下,又纷纷浮现一抹浅笑。

    “有些声音,耳朵听不见,要用心才能听到。同学们,再仔细听听,课室里还有谁在跟谁说早安呢?”同学们的眼珠子这才开始转起来。陆续又有小手举起。

    桌子说:“书本早。”
    扫把说:“畚箕早。”
    黑板说:“粉笔早。”
    
    开始有点意思,这才兴奋起来。只有当我们用语言进行创造,才能感受语言的缤纷与神奇,不是吗?这时,有位同学把玩着手上的两本书,说:“课本说:‘故事书早!’”两本书成了朋友,说起了话!太有趣了!

    接着,话题转向第二篇课文:《我们也要去上学》,关注文中反复的句式,板书如下:

    小鸟去树林上学,
    蜜蜂去花园上学。
    (  )去(  )上学。

    小鸟到树林学飞,蜜蜂到花园学采蜜,还有什么东西会到什么地方上学呢?让同学们进入小组,集思广益。事情未如预想般一帆风顺,好几组同学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讨论”为何物,不知该做些什么。于是,见到部分同学依旧小手高举,还想发表意见。他们的思维在动,但仅限于自己脑中,并未抛出分享。他们更习惯于跟老师互动,渴望得到老师赞许,不善于和同学交流。这也难怪,平时上课都这样啊,协作学习的机会屈指可数!

    同学们没学过,自然不会。我们能做什么?教啊!说明,讲解,示范,带领……然后呢?他们就会了?不可能,还得让他们实践才行。实践,让问题浮现,然后解决。我知道,这过程一定很烦。不会交流,不知该做什么,动辄大呼小叫、你争我吵,甚至一哭二闹三报告……如此惨况容易叫人举白旗,让人失去耐性,丢掉希望。很多人选择了放弃,隔绝生生互动之路,让师生的一对一互动继续垄断课堂。这当然会使我们耳根清净,但同学们也就此失去了学习合作、相处、忍耐、迁就、妥协的机会。

    权衡轻重,我选择坚持。雷夫老师说:“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小组协作学习就是如此,不容易,但值得做,而且值得好好做。

    于是,一组组去组织,带动思考交流。遇到没头绪的,指出讨论方向;遇到闹别扭的,安抚鼓励表扬;遇到不团结的,尽力拉拢撮合。一人之力毕竟有限,但聊胜于无。只希望同学们能慢慢看到,小组合作原来是这样的,讨论原来可以这样进行,原来这就是表达和交流。当然,这是一条漫长之路,需要不断实践、受挫,不断检讨、调整,才会逐步迈向成熟。

    最后,部分组别隐约有了团队的雏形,部分组别依旧流于单打独斗。往后的教学,该继续融入协作学习的元素,给同学们更多演练的机会。让指示更明确,让步骤更简洁,让示范更到位,让形式更生动。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