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6, 2009

漫谈课本(一) :“生字表系统”的笑话



近日闲来无事,便向图书馆借来华小四年级华文课本,心想:课本贵为指定教材,多接触其中课文,对将来的教育工作肯定是有大用的。怎知不看还好,课本在一翻之下竟成了笑话大全,搞笑程度直逼喜剧之王周星驰。在此仅举其中2则,让各位大开眼界。

最让人捧腹的是第20课《端午节》。课文叙述端午节的由来,说一名楚国“爱国诗人”为小人所害而投河自尽,老百姓扔粽子入河的故事。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 都知道,这位“爱国诗人”
屈原无疑。然而,文中从头到尾都没出现 “屈原”这个名字,反而莫名其妙的让“爱国诗人”四字成了第一男主角,登场次数竟达5次之多。屈原地位过于崇高,以致课本编写者不敢直呼其名?“爱国诗人 ”较亲切?“屈原”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过于艰深?

依小弟之见,直接用“屈原”好处有三:一、直截了当,清晰明了;二、增广学生历史知识,让学生认识屈原这号人物;三、这是历史故事,真实姓名要比“路人甲 ”“张三李四”等称呼有说服力。才疏学浅之辈如我尚且能轻易说出“屈原”较“爱国诗人”合适的原因,负责编写课本的专家怎会如此贻笑大方呢?

在此斗胆做一推断。看过小学华文课本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每篇课文底下都会出现一行的所谓“生字新词”。课本的最后一页则是该年级的生字表,列明该年级所要 学习的所有生字。据悉,这是教育部的规定。咱课文的编写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下完成,课文内容务必带出规定的生字。 除此
之外,课文亦不能“跨过界”,出现下一年级的生字。打个比方,“炬”、“竖”、“栋”附属在六年级生字表下,因此不能出现在一至五年级的课文中。理由?太艰深,学生不会嘛!

乍看之下,这项条规似乎是以学生程度为考量,是符合教学原理的。其实,此条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文的编写。回到之前的“笑话” - 《端午节》。为什么课本编写者弃“屈原”而对“爱国诗人”情有独钟?很明显,并非编写者的“独特品味”或“孤陋寡闻”,而是因为“屈”字附属在五年级的生 字表下,因此无缘在四年级的课文中亮相。“生字表系统”的“笑”果,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生字的不可用会闹出笑话以外,指定生字的非用不可也会促成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第32课《不做亏心事》可为其中佼佼者。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名叫陆元方 的老实人要卖房子,在签约前的那一刻竟提醒买主注意房子的毁坏处,以致房子没能卖出的故事。消息传出后,亲戚们都讥笑陆元方太愚蠢。文中这么写道,“陆元 方的亲戚知道后,有的觉得很震惊,有的讥笑他太愚蠢……”读到这句,我还真“震惊”了。老实令到房子卖不出吧了,有必要觉得“震惊”吗?莫非陆元方的亲戚 患上了“小题大做”或“反应过敏”症?

其实,可以代替文中“震惊”的词语有很多,如:惊讶、讶异、奇怪等,语境上都较“震惊”来得合适。专业的课本编写专家为什么会选择了这么“夸张”的用词 呢?将目光移到课文下方,我恍然大悟 - “震”出现在生字表里!由此可见,看似用心良苦的“生字表系统”是如何作茧自缚,约束了课本编写者的自由,酿成一出又一出的黑色喜剧。

偶然的翻阅课本竟带来笑料无数,真是始料不及。捧腹之余,我不禁为那班天真无邪的小学生忧心。这样的课文,要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课本贵为指定教 材,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影响深远。“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希望有关当局在看了这篇文章后,能重视我国课本编写的情况,尽快提升咱课本的质量。

我国课本问题实在不少,顺手拈来便有“课本插图”、“课文改编”与“课文逻辑”等几项,“生字表系统”只是冰山一角。若有机会,愿再与各位分享。

(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1/9/200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