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十月》读后之省思



今天是星期五,农历新年前的星期五。我买了下午三点的巴士票,到吉隆坡。跟着朋友的车,我十二点半就到了巴士站。还有三个小时半,我从书包抽出许友彬的第二部长篇儿童小说《十月》。

一页接着一页,三点钟马上就到来了。巴士抵达眼前,我合上书本,嗯,已经是第252页了。匆匆步上巴士,找到6号座位。坐下,重新抽出《十月》,继续那未完的故事。巴士驶过高低起伏的山路,摇摇晃晃,上上下下。我盯着书本,一页接着一页,速度依然。

终于,书本翻着翻着,翻到最后一页。我读完最后一个句子,呼了口长气,打从心里笑了出来。是的,这是一本让人一拿起就放不下,想一口气读完的小说。间中有好几次萌生这样的念头,“看完这章,就去喝口水。”然而,到了章节末,总会忍不住一直看下去。想当年读金庸小说也是这个样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数次忍不住笑出声来,惹来巴士上一些乘客的异样眼光。来不及回应这些眼光,我又坠入了书中的世界。小说写到这种地步,无疑是成功的。如此令人欲罢不能的儿童文学作品在马来西亚我是第一次读到,许友彬,好样的!

然而,正如一位朋友所说,读完小说后,留下的更多是笑声,感动的成份不多。我想,《十月》之所以吸引我,除了故事人物的生动描写以外,应该就是它高潮起伏的情节了。每一章的布局都可见其创意所在,且制造了许多小高潮,让人不忍放下书本,正如侦探电影一般,让人想一直看下去。

有时我会想,这样的写作方式究竟好不好?让读者马不停蹄一直追看下去,没有歇息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作品,优秀吗?当然,小说的第一条件是“好看”,但“好看”并非唯一条件。再说,“好看”就非得连续不断,一直高潮迭起吗?

我想起最近看过的几本儿童小说,意大利作品《马提与祖父》、《外公是棵樱桃树》,德国作品《罐头里的小孩》、《蒂莉阿姨的魔法箱》、《最后一块拼图》。这些作品都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铺排,乍看之下似乎还有点平淡,有点闷,但它们总有办法让我们继续看下去,不是追看,而是慢慢的看。

特别的是,这些作品都不以情节取胜。我都是先读了它们的故事简介,再开始一页页翻看的。虽然已经知道结局为何,却仍不减我阅读的乐趣,在读完后,内心依然震撼不已,感动万分,有时甚至还会落泪。忘了从何处听过,一部优秀的小说,是不会因为一早揭露了结局而显得逊色的。那《十月》呢?如果一早便知道结局,《十月》会因此大打折扣吗?

《十月》与《55年》一样,让人穷追不舍,不翻到最后一页誓不罢休。这主要还是以多变出众的情节、活泼幽默的童言童语取胜,对人物情感方面着墨不深,因此虽然能带给读者快乐,却很难深刻感人。就算真能触动人心,也难成为读者铭记一生之书。这点在我看来是很可惜的。

无论如何,许友彬还是达到了马华儿童文学的新高度,充分做到了小说“好看”的要求,而且不只“好看”,而是“非常好看”!我还是会期待许先生未来的作品,更寄望他有生之年可以写出一部得以传世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好看、耐看,且能感动人心,久久不息。


3 comments:

  1. 哇,你看书的速度还真快咧!

    区区那三个小时,就已经读到252页。

    我看完这本书时,还得花上好几天的时间呢!

    ReplyDelete
  2. 呵呵,文字浅白易懂、明白晓畅,是许友彬小说的特点。况且当时心无旁骛(应该是无所事事),看书自然较专心,较快了。

    ReplyDelete
  3. 其实,《十月》的故事内容比《七月》更耐人寻味!

    《十月》的内容开场先是平铺直叙,直到Chapter 38讲述作者掀开母亲给他的第3封信后,故事便开始波澜起伏、重点突出了。

    读者们对于作者会否与亲生父母相认的决定更是穷追不舍。

    《十月》故事情节虽是主打“亲情”,但是还不至于催人泪下。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