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2, 2009

我们要培育怎么样的学生?



还记得上个星期的数学课,讲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要培育怎么样的学生?”


众人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有的说要让学生得以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有的说要让学生见识数学的美丽。


我开始思考。教师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仅仅将技术交给学生?

仅仅培养学生的能力?

仅仅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中国人有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章太炎先生也说过,“学问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讲,讲不了许多。”作为教师,我想角色还是侧重在“领”学生进“门”的。


说“领”,主要是引学生走入一个宽阔浩瀚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行探索。那什么是“门”呢?我觉得这扇“门”指的是某一学术领域的辽阔天地,包括了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宽广的涉及面。


身为一位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自然是任务之一,但我觉得仅仅做到如此是远远不足的。学生只掌握了得以进入这扇门的工具,但仍未踏入那个浩瀚的世界。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将“世界观”交给学生,将源远流长的数学史贯穿在教学之中,让学生对数学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学脱离历史,而将技能孤立起来,只能将学生培育成数学机器,他们对数学这一领域产生的兴趣也将如泡沫般,难以延续下去。


唯有将数学史贯穿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对数学这一领域拥有一种承先启后的观念,并且以世界的眼光来学习这门学科,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浩瀚无边,真正觉得这是一块值得让人穷尽一生去追求,去学习的领域。这才真正做到了“领”学生进“门”。


我想,当学生走入某一学科,真正感受到它的伟大与雄壮时,他必将自动自发,甚至无法自拔地一直探索下去。这时,什么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累积、兴趣的提升势必水到渠成。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重视这种境界的感受,世界观的开拓。


一个没有世界观与底气的教师,是不大可能真正“领”学生进“门”的,就算他有层出不穷的趣味教学法与变化莫测的独特教具。时下大多教师似乎都没能认清这一点,拼了命追求一些艳丽花俏的教学手法,对自我学识的提升漠不关心。


当然,一个博学多闻的教师若缺少了匹配的教学法,教学内容难以发挥到淋漓尽致。但若倒过来说,一个变化多端的教师若缺少了深厚的学问底气,他的起点一定不高,教学就算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只能在肤浅的层面徘徊。底气与技巧,何者为重?个人认为是前者,毕竟很多时候影响学生的并非教师在课堂上耍的花招,而是他的人格力量与谈吐举止。


奉教学法手册为圣经的教师们,是时候好好反省,我们一直以来抓住的是“方便”,还是“究竟”?有道是,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拥有一桶水。


看着自己的桶,嗯,是时候填一填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